标签:
文化 |
分类: 外媒看中国 |
这些骇人的犯罪事件使人回想起多年前另一桩校园谋杀案。1994年,清华大学优秀的化学系大二学生朱令被人用剧毒物质铊所害,由于在当时刚刚萌芽的互联网上发出求救,解毒的药物和方法及时被运用到治疗中,使朱令存活下来,但她却永久瘫痪,全身伤残。朱令的室友是案件唯一的嫌疑人,经过19年漫长的调查,依旧没有任何结果。1997年和2007年铊中毒事件,又相继在北京大学和中国矿业大学发生,受害人和罪犯都是生活在同一屋檐下的同学。
投毒并不是高校学生唯一杀害他人的方式。2004年,出生于贫困家庭,优秀的云南大学奖学金获得者马加爵,残忍地杀害了4名他的同学。
大多数中国人认为接受大学精英教育是社会阶层流动的主要渠道,大学生被当作是国家的未来,学生对彼此的残酷不忍和麻木不堪,让中国民众倍感寒心。
校园谋杀案常常促使经济高速发展中的中国,对教育道德和伦理的重新审视。中国是少数的几个在义务教育阶段设置道德伦理课程的国家之一。然而,这样的课程轻视了实践指导,因为自1979年中国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后,同时处在迷茫之中的教育者和学生已经改变了价值观。当今的中国,实用主义者的获利远远大于理想主义者,旁观者的获利远远大于乐善好施者,裙带关系胜过企业家精神,课本里被学生视作榜样、曲高和寡的道德理论,听起来愈加讽刺。
受到国家支持的教育在向学生灌输道德正义上失职,会导致活跃公民社会和广泛信仰的缺失,这将会破坏现代教育,因为对于学生来说,道德标准变得模糊和专断。甚至在家庭教育上,中国传统道德标准也随着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而弱化,独生子女在家庭中易受溺爱,因此他们常常不懂得分享、同情和奉献。
中国推行了十年的素质教育,以此提倡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的全面发展。然而,因受制于庞大的人口和有限的资源,许多学生仍旧把激烈竞争中冷冰冰的考试分数,当作是良好教育的第一标准,学生的情感智商和心理健康长时间被忽视。
直到现在,中国人依然将教育的功利主义价值观归因于古人的智慧锦言,正如“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一样。当教育变成一种生存游戏,追求知识的单纯快乐让步于冷血算计和阴险陷害。中国的教育者需要制定出一套监管和改善年轻人心理健康的计划,以免骇人校园犯罪事件再次给中国社会和家庭带来伤痛。
文章来源:大西洋月刊
相关阅读:
杨恒均评网友美国白宫“请愿”:中国司法,不要弄到“挟洋才能自重”
http://1874.img.pp.sohu.com.cn/images/blog/2013/5/8/16/8/e6287169_13f4beb781cg85_blog.jpg
IBTimes中文网
官方网站IBTimes中文网
NEW!微信号ibtimes_cn
Facebook
豆瓣小站@IBTimes深度新影评
美国《国际财经时报》中国地区网络媒体
在全球政治、文化、社会与经济中寻找内在联系,构成一幅全球图景
让外国了解中国,也许中国也可以在这里了解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