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论幼儿图画书阅读活动设计与实施

(2012-02-09 13:51:45)
标签:

育儿

分类: 我的文章

本文已发表在《教育导刊》2012年第一期上,篇幅限制,文章有删改,这是全貌!!

 

论幼儿图画书阅读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 ] 幼儿图画书以其独特的图文交织的文艺样式深受幼儿喜爱,同时幼儿图画书的阅读对幼儿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幼儿图画书阅读活动,是有计划、有目的地发展儿童阅读能力,培养儿童具有良好阅读习惯和阅读态度并在此基础上促进幼儿发展的早期阅读活动之一。本文试图构建幼儿图画书阅读活动设计和实施的最优化模式,从阅读活动的四个层面即前讯息阶段、唤起阅读期待阶段、满足阅读期待阶段、延伸阅读阶段等四个阶段对阅读活动过程进行优化设计,以期充分利用幼儿图画书所传达的多元化信息,促进幼儿发展。

[关键字]幼儿图画书 阅读活动 早期阅读

 

幼儿图画书,国外一般称之为“绘本”(picture book),我国传统领域通常把它叫做“图画书”。日本“图画书之父”、著名儿童阅读推广人松居直认为,绘本是一种特定的少儿读物,它的图与文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的联系,即图文共同表达一个主题,缺少任何一方都无法将这个主题诠释完整。我国著名儿童阅读推广人彭懿将图画书定义为是一种透过图画和文字两种媒介在两个不同的层面上互相交织、互动来讲述故事的综合艺术[1]。无论哪种界定都可以提炼出如下相同观点,即图画书是结合了图画与文字的综合艺术,其画面与文字一样承担着叙事抒情、表情达意的任务,而非文字的附属品。它超越了纯文字的艰难,也改善了纯绘画的脱离控制的想象性,以及美术固定思维的象征性。 图画书的文字和图画一起,讲述的是一个故事或介绍特别知识领域, 它不追求文字的全能性,甚至可以让一句话在几个画面中出现;它也不追求图画的艺术流传价值,而是凭借图画来叙事,展现角色及想象,文字和图画共同服务于目的,两者相辅相成,创造出独特的文艺样式。幼儿图画书对于儿童的早期阅读功不可没。

幼儿图画书阅读活动,是有计划、有目的地发展儿童阅读能力,培养儿童具有良好阅读习惯和阅读态度并在此基础上促进幼儿发展的早期阅读活动之一。随着国外幼儿图画书的大量引入和国内原创幼儿图画书市场的兴盛,图画书阅读活动已经越来越成为早期阅读活动的一种显要形式。因此,结合图画书阅读活动的特点深入探讨图画书阅读的设计和实施的基本结构是非常必要的。只有合理的设计与实施的基本结构,才能促进幼儿更自觉积极地参与绘本阅读学习,使幼儿投入到其乐无穷的阅读活动中去。由于集体阅读活动的特殊性,教师选择图画书作品首选的应当是有完整故事形态的作品,本文探讨的图画书阅读也专指此类。同时图画书阅读对幼儿而言实际上是一个小小的挑战,幼儿每理解一个新层次的含义,就意味着在阅读水平上的一个飞跃,因此我们在选择图画书的时候一定要符合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的理论-----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在选择好图画书的基础上,我们分四个阶段对图画书阅读活动进行设计。

一、前讯息阶段------阅读前准备性活动

这一阶段活动主要的目的是要让幼儿对所要阅读的图画书有所期待,就好比看电影要先对观众进行先期的一些宣传造势。告诉幼儿将要阅读什么主题的图画书,请幼儿家长和幼儿一起进行先期的相关主题的阅读活动,但千万不能先让家长给幼儿读阅读活动开展时要读到的图画书,要保持悬念感和神秘感。在阅读活动开始之前的几天时间里可请幼儿和幼儿家长一起准备与图画书阅读主题相关的材料。比如在开展安东尼·布朗的《我爸爸》一书的阅读活动前一周,可请幼儿准备自己爸爸的相关照片,并告诉幼儿将阅读《我爸爸》一书,这就好比一个影讯,让幼儿有所期待,自己的爸爸与书中的爸爸到底有何不同,幼儿教师则准备各行各业爸爸的照片。同时,教师需要准备图画书的ppt课件,在必要的时候对图画书进行适当的改造,比如增加图画书的背景音乐或者其他动画、音效等效果,以利于在图画书阅读活动过程中增强书的趣味性,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比如在《想吃苹果的鼠小弟》一书的ppt制作时,可用动画的形式分别把小鸟、猴子、大象、长颈鹿、袋鼠、犀牛等拿苹果的动作展示出来,同时把鼠小弟费力拿苹果的劲展示出来,这样便能轻松吸引幼儿的注意。

二、唤起阅读期待(激发兴趣)阶段-----幼儿自己阅读

这是正式阅读活动的第一个阶段。首先我们必须明确,图画书的阅读活动是适合于个别化教学的活动,因此每次阅读活动时幼儿的人数不宜过多,以便于教师对每个幼儿进行个别指导和对话。“儿童读者爱好新奇,感觉敏锐,兴趣广泛,对图画书的整体艺术特别是富有创意和视觉效果的细节,具有天然的热情和鉴赏能力。”[2]因此,这个阶段教师需要做的事情有三。

(一)   引导孩子看图画书的封面、封底、题名、环衬、扉页等

这好比是一场好戏即将拉开序幕。孩子拿起一本书,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封面。佩里·诺德曼说:“在开始阅读一本书之前,封面是影响读者期待的最重要的因素。封面或护封上的图画通常涵盖了故事中最关键的要素。”[3]封面是我们对书进行预测最重要的来源。”(转引自彭懿图画书阅读与经典)幼儿可以从图画书的封面上猜出这本书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比如《花格子大象艾玛》一书封面上画的是一只花格子的大象。“咦,大象不都是灰色的吗?世界上怎么会有彩色的大象?”这封面就一下子抓住了孩子的好奇心。又如《花婆婆》、《讨厌黑夜的席奶奶》是封面和封底连一起看的,连在一起构成一副完整的图画。孩子看到这变戏法似的出现在眼前的一副画肯定会满心期待老师讲书的正文的。然后教师要引导孩子看书的环衬,图画书的前后环衬也绝对不是多余的,比如《我爸爸》环衬是“我爸爸”的格子睡衣的局部,多数孩子都会发现这样的细节,并欣喜于自己的发现。比如《我们去猎熊》,前后环衬是同一个场景,都是一片看得见熊洞的海滩。但前环衬风和日丽,远处有帆影,天上还有海鸟在飞翔;而到了后环衬,不但天变黑了,帆影和海鸟也都不见了,只有一头孤零零的熊消失在满天的海滩上。这前后环衬能成功地唤起孩子的兴趣:“咦,这头熊为什么垂头丧气地回去了呢?”扉页也同样能给孩子们留下悬念,《大卫去上学》在扉页上就给我们留下了一个悬念:一位穿着红色高跟鞋的老师站在讲台前面,最吸引人目光的还是老师那双呈外八字形站开的脚。她的脸也被切掉了,但孩子们通过判断能够预测到这位老师生气的表情,同时幼儿也开始为大卫担心,淘气的他这回又闯了什么祸呢?这样幼儿就会迫不及待地等老师讲故事了。

(二)   引导幼儿观察图画书中塑造的角色形象,获得直接的感性的认识

图画书塑造的主要角色形象就好比电影里面的主演,他的造型、相貌、给人的第一印象,就已经说出了故事将要演什么。幼儿翻开图画书看到图画书中塑造的形象就会对图画书有一个感性的认识,知道这本图画书将要由谁来“主演”,将要“演什么”。比如《大卫,不可以》一书,幼儿翻开书就知道这本书的“主演”是那个造型一点都不可爱的,圆圆的大脑袋上长着几根又希又粗的头发,三角鼻子,一张嘴还满口尖牙,还把家里搞得一团糟的大卫。孩子们翻看的过程中一定会开心又释怀的看到自己的影子------在墙壁上乱写乱画、把浴室变成一个沼泽地、头戴铁锅敲得叮当乱响,衣服没穿好就飞快地跑了。在看到这些画面时,幼儿会急于想知道在大卫身上究竟发生了什么?

(三)引导幼儿感受图画书营造的故事情境、画面意境

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图画书的色彩色调和画面情境的营造。色彩色调会引发孩子们的联想和想象,比如《菲菲生气了------非常、非常的生气》一书,就是色彩运用的范例。从封面到内页,火焰般鲜红的背景形象而又生动地表现了小女孩的愤怒的情绪。又如《14只老鼠赏月》,用色彩变化,表现了月亮升起前和月亮升起后的光线的变化,最后一个画面定格在了十四只小老鼠的背影上,一切不需要的颜色都被滤掉了,只剩下湛蓝色和黄色,纯净而又充满了幻想。图画书用画面来描述情景,传递给孩子,让孩子对这画面心生向往,会渴望老师的进一步解读。

(四)幼儿自由阅读,教师观察幼儿阅读反应

这个过程,幼儿可以默看,也可以喃喃自语的自己讲述。教师要注意观察每个幼儿的表现,对那些阅读速度很快的儿童,要鼓励他们仔细观察图画书中的细节,以了解起内容发展的线索,更好地掌握故事情节。而对于阅读速度较慢的儿童,则要予以重点观察,了解他们是在哪些画面、哪些环节上出现了问题,哪些内容是儿童不易理解和掌握的,从而为下一步的阅读活动提供必要的依据。在这个过程中可能有幼儿会提问,但教师不要急于给出问题的答案,只是给予一些启发性的引导或提问,引导幼儿进一步观察和思考,给幼儿自己从图画里发现答案的机会,并期待老师的解答来印证自己的答案。

三、满足阅读期待阶段-------师生共同阅读

前面的两个阶段,就好比电影开演之前的一段序曲,先充分地营造好了气氛,掉起了孩子们的胃口,激发起了孩子们的兴趣,接下来就是正式阅读阶段,这个阶段分两步进行。

(一)为孩子绘声绘色的阅读

不要消化情节用自己的口语讲,也不需要教师把故事念得“异常生动”、耍宝般地表演,这是孩子接触书面语言的最佳时机,好听的故事不需要任何附加因素孩子们自然能听得津津有味。教师要做的就是把自己阅读这本书的喜悦感和充溢感传染给孩子,让听故事的孩子因老师的喜悦而喜悦,因老师的充溢而更充溢。

(二)围绕图画书有针对性地开展活动

每个阅读活动都有其自身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对此要心中有数。同时经过上一阶段的“自由阅读”步骤,教师对幼儿的关注点也已经心中有数,在次基础上教师围绕这些问题重点开展活动,能帮助幼儿更进一步体会图画故事,增加幼儿词汇,提升幼儿语言能力。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阅读活动游戏:

1.“鹦鹉学舌”

这是针对某些句式简单、反复的图画书而言的。比如《鼠小弟的小背心》,这本图画书采取了一面是文字,一面是图画的构成方法。鼠小弟穿着妈妈织的小红背心站在舞台中央,鸭子、猴子、海狮、狮子、马、大象一个比一个大的动物轮番登场试穿小背心。所有试穿背心的动物都处在舞台的中心,重复着同样的语言:“小背心真漂亮。让我穿穿好吗?”“有点紧,不过还挺好看吧?”这就可以让幼儿轮番登场表演小动物,体会由不同的人说出同样语言的不同,这无难度,但能够很好地锻炼幼儿的敢于表达的能力,尤其是对于小班幼儿。再如《鳄鱼怕怕牙医怕怕》,这个故事首先让一条鳄鱼登场,让它捂着大嘴来看人的牙医,还自言自语地说我真的不想看到他,但是我非看不可。接下来,人的牙医亮相了,这是一个留着小胡子、秃顶、只剩下后脑勺还有一圈头发的引人发笑的小老头,可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当他瞥见窗外鳄鱼的影子时,嘴里竟然也会冒出一句我真的不想看到他,但是我非看不可来。这时幼儿会不禁发出会心的微心:原来鳄鱼害怕牙医,牙医也害怕鳄鱼!在后面的十二个跨页里,鳄鱼与牙医展开了一场心理上的较量,他们的台词完全一样——“我好害怕。”“我好害怕。”“我一定要勇敢。”“我一定要勇敢。”“这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这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你一句我一句,相同的场景、相同的句子却表达了害怕牙医的鳄鱼与害怕鳄鱼的牙医截然相反的心理。在阅读这个图画故事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引导幼儿开展这种饶有兴致的角色扮演游戏,幼儿可以毫不费力地进行“鹦鹉学舌”,但同时也自然地掌握了同一句话不同的人说出来有不同的意味。

2.看图说话游戏

比如中班阅读活动《我爸爸》里:“我爸爸吃得像马一样多,游得像鱼一样快,他像大猩猩一样强壮,也像河马一样快乐。”这几句话在图画书中每一句都配有一副直观可感的图画,在组织活动中,由于前一步教师已经通讲了全书的内容,孩子对图画书的基本内容已经初步理解了,这一步是强化重难点,因此,教师可出示图片,让孩子试着说出比喻句:“我爸爸像……一样……”,孩子最开始说得会不太顺溜,但轮流说的过程中,孩子也在互相学习,最后孩子都能自如地表达这个比喻句。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适当扩张,出示小猪、蜜蜂、马、狮子等动物图片,经过引导,孩子们能很顺畅地表达出:“我爸爸像猪一样可爱”、“我爸爸像蜜蜂一样勤劳”、“我爸爸像马一样跑得快”、“我爸爸像狮子一样凶狠”等句式。

3.角色表演游戏

角色表演游戏是通过对话、动作、表情等再现幼儿图画故事,帮助幼儿理解、体验作品的内容。幼儿图画书是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给幼儿,图画故事的主角的动作表情等已由绘画艺术家在图画中惟妙惟肖地呈现给幼儿,这符合幼儿形象思维的特点,幼儿通过观摩图画,能够更轻松地身临其境、设身处地地想象和表现作品。幼儿置于这样的活动中,用动作、语言和表情来理解作品内容,自然而然地向着用心理解和体验作品的方向去努力。[4]比如《我爸爸》一书,看着爸爸指着大灰狼大声斥责的样子,孩子们会想象爸爸那恶狠狠的语气和动作,非常“威风”地展现爸爸的勇敢。

(三)   阅读材料的多媒体方式呈现(即归纳阅读内容)

目前很多经典的绘本已经被制作成动画书,或者在原著的基础上稍加改编制作成了动画片。在以上活动结束以后,给孩子们放上一段配乐的音频或者视频,能够加深孩子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等。比如,信谊的《图画书视听之旅》就从由400多本世界儿童文学名著精选出来的30个经典故事比如《三个强盗》、《晚安,猩猩》、《母鸡萝丝五散步》等,制作成了动画片,画面基本上保持了原著的风格,制作技术一流,使得剧中的可爱角色、戏剧张力、气氛及特殊效果,都能深度感染孩子,让孩子看完影片后又急着找书来反复咀嚼,反覆享受和思考,渐渐爱上阅读!

另外,传统的阅读活动教学主张,在教师活动开展之后要求幼儿讲述阅读内容,我们不这样主张,因为我们在整个渐行渐近的阅读活动中,孩子能够感受和理解的东西远远高于一个复述讲述的本领,如果非要勉为其难的让孩子讲述的话,反而会挫伤孩子阅读的积极性,我们需要的是余音绕梁的,反复回味体验的效果,而不是一本书阅读就此戛然而止。当然经过引导启发孩子有“不吐为快”的感受时,那我们另当别论。日本图画书之父松居直先生在其著作《幸福的种子》一书中曾转引一句名言说:“生命最质朴的感受,就是从心底深处涌出的强烈的、跃动的、无法压抑的喜悦。”[5]我想这是阅读的最高境界。

四、延伸阅读阶段------园内延伸阅读和家庭亲子阅读

延伸阅读活动阶段可以分两部进行。

(一)园内延伸阅读

园内的延伸阅读阶段是园内阅读活动的最后一个阶段,园内延伸阅读活动阶段大致可以有几种形式。一种是在原有文本作品的基础上继续开展相关的主题活动,如科学活动、手工活动、音乐活动等,让孩子们发散性地读这本书,加深对作品的更直接的体验。比如《爷爷一定有办法》可以延伸成手工活动,给孩子们一块“毯子”(手工纸),让孩子们当爷爷,剪掉最少把这块毯子变成神奇的外套、背心、纽扣等。这样让孩子在无形中学会一些几何、对称、最优化等概念的同时加深了对文本的主题的体验,深切体会到爷爷的爱心。另一种是拓展阅读,也就是开展相关题材和主题的阅读活动,比如开展了《月亮的味道》阅读活动,我们可以把《晚安,月亮》、《月光男孩》、《月亮狗》、《松鼠先生和月亮》、《月亮,你好吗?》、《月亮,生日快乐》等图画书都找来读一读。体会不同作品中的“月亮”。第三种延伸活动就是阅读同一作者的其他作品,比如开展了《小蓝和小黄》一书的阅读活动,我们就可以找出该作者李欧·李奥尼的其他作品比如《小黑鱼》、《一寸虫》、《亚历山大和法条老鼠》、《鳄鱼哥尼流》等作品都找来读一读。延伸活动绝不是阅读活动的中止,而是新的阅读活动的起航。

(二)家庭亲子阅读

以松居直为代表的主流图画书研究者都主张图画书最好的阅读形态是家庭亲子阅读,教师一定要让家长把在幼儿园中读过的图画书带回家中阅读,请孩子的父母在家里念给孩子听。以《母鸡萝丝去散步》为例,孩子的父母在老师的要求下读这本图画书给孩子,这样,孩子就能在父母的读书声中,再次进入《母鸡萝丝去散步》的世界,并体会其中的快乐。这和在幼儿园里,和其他孩子一起听老师念,是一种不同的体验。单是父母为孩子读图画书就已经很令人高兴了,更何况还可以两个人一起快乐地体会故事的趣味。听着,听着,孩子会很自然地想起:今天在幼儿园里也玩“狐狸和母鸡”的游戏,很刺激,很开心!于是《母鸡萝丝去散步》的世界就会更进一步地印刻在孩子的心中。松居直先生说:“家庭和幼儿园拥有共通的文化、语言和影像,对幼儿来说,是不可取代的成长助力。我们只要确实为图画书定位,好好活用,这一点应该不难实现。”[6]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我们所设计的方法和实施结构都没有绝对的应用范畴和规定性,在阅读活动的实践中可以有选择地采用、整合、调整,根据需要进行补充、生发、拓展和创新,以实现图画书阅读活动的针对性、丰富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参考文献:

[1]彭懿.图画书:阅读与经典.南昌: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0810

[2]陈晖.图画书的讲读艺术.南昌: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1072

[3]佩里·诺德曼,梅维丝·雷默著;陈中美译.《儿童文学的乐趣》.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2008458

[4]周兢,郑荔.语言.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16

[5]松居直.幸福的种子.济南:明天出版社.2007:73

[6]松居直.幸福的种子.济南:明天出版社.2007:15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