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MSN搬家 |
这样的课听起来很舒畅。
教者的从容自若使得课堂节奏如行云流水般前进。
这节课有几处处理让我受益匪浅同时也有疑惑。
教师是本着共享教学的宗旨,带着佐料,师生一起下厨动手,展开对话式教学。
这样的问题连带式教学无疑在这一课里得到了很好的效果,那有没有其他的手段可以达到同样的目的,或者有没有更好的方式,让学生经常会有不同的感受。
我想我们还可以尝试一下辩论式教学,学生搜集资料课堂展示成果式教学,均可以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举个例子吧,这也是我一直的想法但没有实现。比如我们要讲〈赤壁赋〉,要给学生发那么多材料,然后用将近一节课的时间介绍东坡生平,思想。完全提前布置这个作业让学生了解东坡,用一节课的时间展示学生的研究成果,这样课堂容量要大得多,当然不排除实际操作起来还有很多问题,但应该尝试一下。
总之,这样的教学,必须是站在一定的高度,高屋建瓴,立足于文本又不拘泥于文本。
关于这一点教者在这一课里采取了避实就虚的方法。这也是我一直不能妥善处理的问题。所谓实就是知识点,所谓虚就是文章的思想内蕴。
〈孔雀东南飞〉全文32个自然段,1765字,很多知识点是考试重点,这就决定了它不能象〈离骚〉那样简化处理。如果逐段处理的话,要花很多的精力。
目前学校语文教学把大部分的精力用在知识巩固上,忽略的文学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这样迎合了高考的需要,但削弱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喜是悲?我一直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老师们的所有精力也用在梳理知识上,我担心自己长期以往,只会灌输知识而没有思想也没有对文学作品丰富的感性认识,终其一生只是一个教书匠。
就“实”我想能否在课堂上弱化,在课下加强,建立一项完备的预习复习体系。
在本课里,教师明显在课堂上避实就虚,采用不到10分钟的时间进行知识测试。反过来这十分钟留给学生思考课堂可能更完整,学生在兴趣激发起来后可能表现会更精彩。对于我来说这是一直很头疼的问题,希望我们可以一起尝试做变革一起探讨。
本课着眼点在“虚”。这个“虚”的枝干就是兰芝为和被婆婆遣送回家,由此学生有引发出好多疑问。于是课堂上充满着研究式的探讨,少了些许感性的理解体验。
中国的诗歌抒情诗占绝对优势的,〈诗经〉里的大多数作品均是言情,〈离骚〉更是如此,汉乐府的出现虽然宣告了叙事诗的正式成立,但是在叙事模式之下依然有着深沉浓烈的感情。好的文学作品,不仅在于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想象力,可以有多种解读方式,更重要的是他的情感内蕴,我们遨游在文学的海洋中,体会着他人的辛酸苦辣,体验着人类一切美好的情感。同时提高着自身的品味,净化着自己的灵魂。
我在阅读本文时,吸引我的不是故事情节,不是隐藏在故事背后的悬疑,而是那种忠贞不渝的感情,象夫妻誓别,双双殉情那两节,虽然读过多次,每次无不为之动容。
以上就文章就此课的内容说了一些看法,我还注意到教者在提问方式也做了一种新的尝试。那就是自愿和指定想结合。指定一排同学,这样比起举手回答问题,有更多的学生必须思考,同时加进自愿,可谓是民主与“专制”的科学结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