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 ——内部动机激发

(2010-07-13 09:17:31)
标签:

教育

励志

学习困难学生

班杜拉

分类: 教育教学

学习困难学生大多数是动力型困难学生。学习困难学生内部动机激发的措施包括:归因训练、角色转换、获得成功体验、激发兴趣和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等等。
    如果要持久地推动学生学习,就必须激发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

一、归因训练

有人归纳了三种比较好的归因训练方法:即团体发展法,强化矫正法和观察学习法。
  
   归因训练旨在帮助学生把注意集中在学习任务上,不要为担心失败而分心;通过帮助使他们找到错误与分析问题的原因而不是放弃任务;把失败归之于自己努力不够,信息不足或者策略不对,而不是缺乏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时,一方面使学生感到自己努力不够,要不断加倍努力,另一方面还要使他们的努力坚持下去直至取得成功。王重鸣(1981)曾对小学六年级学生进行归因训练。他要求被试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各种难度的拼板任务,应用口头鼓励、适当暗示等强化程序,训练学生把失败的原因归之于努力不足,从而增强了学生行为的坚持性和完成任务的动机。又如,隋光远(1993)对初中学生进行归因训练。训练的基本过程是创设成就情境,让学生产生成就行为,并让学生本人对其行为结果进行归因训练者对此及时给予反馈,对于理想的归因加以肯定、强化,对不正确的归因及时引导、纠正、重新归因。每星期训练一次,共进行7周。

团体发展法 (1)团体发展法。归因训练以团体讨论的方式进行。小组成员(一般为三至五人)在一起分析和讨论学习或工作成败的原因,并由一名教师或辅导者对各人及整个小组的情况作出比较全面的分析,引导他们作出正确的归因。然后,每个人填写归因量表,要求从一些常见的几种原因中选出与自己学习或工作成绩最有关系的因素并对几种主要因素(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同伴帮助等)所起的作用作出评定。教师或辅导员对这些自我评定和归因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并及时对小组成员作出反馈,指出归因错误,鼓励比较符合实际的、积极的归因。这种方法比较适合小学高年级学生和中学生。

强化矫正法 (2)强化矫正法。这种方法是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不同难度的任务。然后,要求学生在事先预备的归因因素表中作出选择,对完成任务的情况(成功或失败)作出归因。每当学生作出比较积极的归因时,随即给予鼓励或奖励,并对那些很少作出积极归因的学生给予暗示和引导,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归因倾向。

二、角色转换

角色理论认为,学习困难学生在教师、同学的眼里往往是“嫌弃儿”的角色,他们在集体里往往不受欢迎,处于被忽视的地位。这种角色地位深深影响他们的自尊自信,从而使他们对课堂学习和集体更为反感、敌对。因此,运用角色转变策略可以改进学习困难学生的低动机、低期望。

三、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自我信念是动机模式中的核心成分。要激发学习困难学生的学习动机,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增强他们的自我信念。共中有两个问题要解决,一是自己觉得有没有能力完成学习任务,二是自己的能力可不可以改变和提高

1.创设成功的机会。

学习困难学生常常过分夸大学习中的困难,过低估计自己的能力,这就需要教师为这些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通过成功地完成学习任务、解决困难来体验和认识自己的能力。事实上大多数学习困难学生并不是门门学科成绩都差,他们也有学习不困难的学科。教师应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尽可能让他们在胜任的学科中充分体验和认识自己的能力。如学习困难学生杨×,他在数学学习中代数部分困难较大,而几何部分并无多大困难,且具有较强的空间判断能力。于是数学老师在几何课上有意识地对他多提问、让他多解题,为他创设较多的成功机会,使他获得了学习上的自信和胜任感,数学成绩进步较大。http://s7/middle/6820e1b3gd7088eb82007&690——内部动机激发" TITLE="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 ——内部动机激发" />

2.树立成功的榜样。

当一个人看到与自己水平差不多的示范者取得成功,就会增强自我信念,认为自己也能完成同样的任务。例如,把原来基础较差进步较快的学生作为学习困难学生的示范者,要求他们观察、讨论这些同学是怎么取得进步的。这种榜样示范对班上一部分学习困难学生的确产生较大的激励作用,使他们认识到学习难关并不是不可攻破的。

3.在自身进步中体验到成功。

要增强自信心、胜任感,个人就必须确立自我参照目标。它要求学生从自身变化中认识自己的能力。学习困难学生把自己同学习优良学生比较,会觉得自己样样不如虽人,越比自信心越低。但同自己的过去比,个人的进步则能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加自信心。在对学习困难学生个别辅导中,我们要求教师帮助学生制订个人的目标与计划,并制订出落实这些计划的具体措施。在实施过程中使学生能够发现自己的进步,其目的就是使学生通过实现自我参照目标来体验成功,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改变对学习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

四、激发学习兴趣

1.善于发现学生的直接兴趣。

直接兴趣是指人们对事物和活动本身的兴趣。一般来说,人人皆有自己的爱好,学习困难学生也是如此。

2.培养学生的间接兴趣。

间接兴趣是指人们对活动的目的或结果的兴趣。当学生最初对某些学科学习还没有产生兴趣时,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认识、理解这些学科学习的目的与意义,培养他们的间接兴趣。要让学生认识到掌握该门学科知识对自己一生发展的重要性。

此外,要让学生在积极的情绪体验中产生兴趣。

在积极的情绪体验中产生兴趣兴趣与情绪密切相关,人对不愉快的事情不会有兴趣,同样,人对引起畏惧的事情也不会有兴趣。因此,首先要在学习中尽量消除学生的厌烦、害怕等消极情绪,培养他们学习中的愉悦感、自豪感等等。教师要善于设置一定的情境引发学生积极的情绪。可以让学生在成功中体验到愉快,可以让学生为自己的进步而自豪,也可以为帮助别人解决一个疑难问题而高兴等等。

五、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

学习困难学生对学习任务的态度直接影响他们的内在动机。如前所说,任务卷入引导学生专注于学习任务本身,通过对学习活动的积极参与来发展自己的能力,使得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态度;自我卷入引导学生专注于学习结果,通过对学习结果的评价来判断自己的能力高低,往往对学生(尤其是对学习困难学生)产生消极影响。我们的研究表明学习困难学生对课堂学习任务更多的是自我卷入倾向。这就告诉我们,引导他们从自我卷入转向任务卷入是改变学生畏学、厌学,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学习的重要途径。具体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1.引导学生坦然面对失败。

学习困难学生的自暴自弃往往是在失败的情境下产生的。失败的信息启动其适应不良动机模式,诱发消极的防卸机制——避免失败。为了避免再次失败,他们索性采取退避行为,同时对学习任务采取更深的自我卷入倾向。所以,让学习困难学生对待失败与鼓励他们取得成功是同样重要的。因此当学习困难学生学习受到挫折时,教师不应对他们的能力作出更多的评论,而要引导他们从失败中寻找可以改进的因素,从改进中提高自己的学习技能。

2.鼓励学生接受挑战性任务。

班杜拉给挑战性任务下了明确的定义,它是指有一定困难,但经过个人努力能够解决的任务,也就是学生“跳一跳能把果子摘下来”的任务。如果教师一味让学生去应付低水平的任务,是不会提高他们的自信心的。过分容易的成功不具有强化的价值。班杜拉认为,容易的成功是一种常规性行为,对常规性行为的奖励并不反映人的功效,所以不能促进个人的内在动机;而接受挑战性任务是一种进取性行为,对进取性行为的奖励能够证实人的功效。我们在分层递进教学实验中实施同卷分层,鼓励层次较低的学生在完成同层作业的基础上,尝试高一层的作业,这便是一种挑战性任务。实践证明,它能有效地激发学习困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分层教学能达到递进的目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