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文艺作品的境界(2):境界的实现
(2013-01-23 20:43:02)
标签:
境界心境环境艺术文化 |
分类: 文艺思考 |
要让一个作品有高的境界,首先必须主题明确,即搞清楚你想通过你的作品表达什么,想让读者感受到什么。
绝大部分的作品都带有作者的主观色彩,反映了一定的主观情绪。也就是说,文艺作品,无论小说、诗歌、绘画、摄影,都以描写“环境”为载体,以倾诉和宣泄自己的“心境”为目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写境”与“造境”没有截然的界线;大致上看,写境者让自己的主观情感躲在所描绘的客观世界背后;而造境者则纵容自己的主观情感跳到了前台,随心所欲地装扮着客观世界。
所以,“境”的确定,主要有两点,一是想表达怎样的“心境”,快乐、喜悦、惆怅、孤独、失落、忧伤、愤怒、无奈,都能入诗、入画、入镜头;二是打算借助怎样的“环境”,春天的浮云、中秋的明月、海边的晚风、路旁的野花,无处不是境,无境不能烘托渲染一定的心境。 “古道西风瘦马”能表达苍凉,“小桥流水人家”则能表达婉约。
“心境”与“环境”是鸡与蛋的关系。有时是“触景生情”,由一种“环境”触发出某种“心境”;更多的时候或许是“境由心生”,积压许久的某种“心境”借助了一种合适的“环境”作为载体,“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打开阀门,一泻千里。
欧阳修说“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说明人其实只是想要表达或者宣泄自己的情感,借助风月而已。
我不知道法国阿尔的阳光是如何的灼热,但我第一次看到凡高的《向日葵》时,确实觉得像是孩子的涂鸦之作。只是到了后来,当我了解了他那凄惨贫困的人生,和他那充满激情直到有些病态的心境时,才能从那些像燃烧的火团般的向日葵上面感受到凡高那纯洁的,渴望被理解的心灵。
成都南郊的武侯祠,有件镇祠之宝,是岳飞手书的诸葛亮的《前后出师表》。我们从字迹的逐渐变化,能感觉到几百年前岳飞的“心境”,那种壮志未酬、英雄末路的愤怒和无奈跃然纸上。
技术要为艺术服务,技巧的目的必须是为了推出“境界”、提升“境界”。文字技巧、绘画技巧或者摄影技巧玩得再娴熟,如果没有独特的、有思想性的主题,仍然是缺乏灵魂的作品。(待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