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北京“雷阳会馆”——雷州文化在京都的重要阵地

(2014-11-12 12:14:13)
标签:

地理考证

分类: 历史文化

                 北京“雷阳会馆”——雷州文化在京都的重要阵地 

李龙

北京城宣武区裘家街24号,有一座古代建筑叫做北京雷阳会馆,它地处北京城古民居的保护区,虽然有些破损,显得有些冷清和静穆,不怎么吸引人们眼球。但了解内情的人都知道,那不是一座简单的古建筑。它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走过辉煌和鼎盛。这座在清代至民国时期作为海康(今雷州市,下同)、遂溪、徐闻三县学子、商人及游人赴京的重要活动场所,见证了北京城裘家街的繁华和衰落。

一、雷阳会馆的创建

雷州与京都相去9000余里,语言、习惯殊异。建立会馆以沟通信息、联系乡谊、广聚同乡人是十分必要的。但是要集中雷州府三县财力在那里设立会馆却非易事,而雷阳会馆的设立离不开乡贤陈昌齐先生。

据陈昌齐的《北京雷阳新馆记》(碑藏于该馆后进廊下北墙)载,清乾隆以前,雷州府三县在北京未设立会馆:“吾雷故无会馆,郡之士来京者率以市侩为居停。”穷者“囊金易罄”,多不敢逗留;富者虽旅食无忧,但“四顾嚣尘,迥违夙昔”,也不愿逗留。又有些“同志”,万里偕行,进入京都,但“并无栖所,分涂别畛,孤灯寂寞,离绪萦纡”,即使有机会逗留,也不愿意久留。所以人们到京都去好不容易。乾隆三十六年(1771)陈昌齐入京都翰林院后,雷州地区赴京人士也多起来。正如俗话说:“有人做官在朝,大事小事去跑。”他们进京,每每去找陈昌齐,要求提供住宿方便。陈昌齐“名垂京都”,很识事体,凡家乡人来找,有求必应,吃、住全包,久而久之,增添了不少麻烦。一些白吃、白住的“老赖”也来了,但他毫无怨言。乾隆四十二年(1777),雷州三县赴京“试登贤书者”一致认为此非权宜之计,遂与他商议筹建会馆。

    以后经过几年的反复酝酿、商讨,到了乾隆四十六年,会馆设立之事得以确定。根据大家的推荐,由陈昌齐牵头筹款,“并具共执,邮至袁州陈太守、广昌县宋、长山县王、蒲县莫三明府。”(陈昌齐《北京雷阳新馆记》)袁州陈太守即袁州知府陈子恭,陈瑸孙,雷城人;广昌县宋即广昌知县宋允中,雷高镇符村人;长山县王即长山知县王定章,调风镇禄切村人;蒲县莫即蒲县知县莫亮,白沙镇黎郭村人。他们都是在外地任职的雷州人,与陈昌齐关系密切,在资金捐赠方面能够提供帮助。此外,另设一劝募簿“寄归分送海康、遂溪、徐闻三邑各社”。在各方绅士的努力下,“计捐得钱一千六百余金”。

    筹足资金后,接着是选址买房。经商议,决定“市其居第之南罗姓老瓦三进十二间,立为雷阳会馆。”(蔡宠《重修雷阳会馆记》)即是购买陈昌齐居第南面罗姓旧馆老瓦房312间重新修葺,立为雷阳会馆。

   裘家街除了雷阳会馆,还有一个临川会馆。《京师坊巷志(下) 》载:“裘家街:裘或作仇,井一。有临川、雷阳会馆。”(朱一新撰《京师坊巷志下·北平岁时志》第714页,2003 年广陵书社) 

陈昌齐建会馆,并不是象个别族头父老那样借建会馆之机重重地捞一把,向乡人摊派,揩家乡老百姓的血汗钱,而是切切实实为家乡人办实事。当修葺会馆后有余资时,他一分也不挪作它用,而是存起来做为日后会馆重修之资。会馆设立后,到京都去的人也多了起来,人们都把雷阳会馆作为歇宿的首选。

尤为值得称道的是,嘉庆九年(1804年)陈昌齐出任浙江温处兵备道后,再把在京都所置的私第330间无偿捐给雷阳会馆。此前,有人了解到,这330间的私第是陈昌齐省食俭用积攒“三千余金”买来的,“欲以原价就买”,但陈昌齐不同意。他把自己捐赠的想法首先告知年轻的妻子江某,立即获得江某的支持。同意“舍出通府,为雷阳新馆”(见民国《海康县续志》引《陈昌齐家谱•江恭人传》)。在征得家庭同意后,陈昌齐再把其“向所居邸地别为雷阳新馆”的打算“商之留京戚友郑君贯九、吴君明融、陈君观澜、丁君霞圃、莫君守之、及余婿蔡君愯三、门人韩君绍黎、黄君章甫、延平县丞王君安齐。”(陈昌齐《北京雷阳新馆记》)大家认为陈昌齐为雷州三县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好事,立即赞成和支持。新馆的地址及四至为:“东西并至街,地界正觉寺暨星散民房,南通旧馆。”

从此,雷州三县的人们进京,“至如归,聚而处,乡谊于此敦,学业于此讲,观摩砥砺,相与有成。”陈昌齐的为人、风范,由此可见一斑。

二、雷阳会馆的管理和重修 

    雷阳会馆从乾隆四十六年设立起,初期规模只有312间。每年维修的费用,使用购房所剩的款额。乾隆五十年(1785)即乾隆“乙巳以后,费既尽,岁修之事则馆居诸君自任之”(陈昌齐《雷阳新馆记》)。嘉庆九年五月,接受陈昌齐的捐赠之后,会馆规模增至42间,分南、北各三进。为解决将来的维修费用,“以一馆住乡人,一馆取税息,庶几岁修有所出,新馆皆可永久弗坏。”(陈昌齐《雷阳新馆记》)即是说以新馆住人,把旧馆租赁,并以旧馆所得租金作为新、旧馆的维修费用。嘉庆十七年二月十九夜,位于南面的旧馆严重失火,变为废墟。北边的新馆由于扑救及时,安然无恙。此后,因南边旧馆无力修复,只剩下北边新馆330间使用。

道光间,三县人士对雷阳会馆进行过多次维修。先是道光六年(1826),徐闻举人李瑶等12人捐资发起重修,“共用京钱三百八十千文”。道光二十三年,陈昌齐女婿蔡宠(进士)考虑到雷阳会馆已经有数十年未维修,多处出现残破和颓败,便借“袁秀五(袁元黼,举人)、杨仲升、陈缉亭(陈谟明,举人)与濂(卓赓濂,举人)将应春宫试”之际,建议重修。乡人就此募集考试基金八百余两,由卓赓濂总役其事,对会馆进行大修:“将前二进十九间撤其旧,重新修茸。”道光三十年,又在“邓君炳如、吴君海洲(吴抡兰,举人)、李君丹九(李韶绎,举人)、林君屿南、廖君梅南”的倡议下,“以数年所入馆租并捐生喜金得三百余两,又致书于王雨山(王梦龄)太守邮寄五十两”,对后进11间进行大修(详见卓赓濂《雷阳新馆重修记》。经此二次大修,雷阳会馆面貌焕然一新。今其面貌,即为道光重修时。

据《容肇祖全集》一书介绍,光绪己卯(光绪五年),杨守敬41岁时与潘存曾经寓居于此:“光绪五年(公元一八七九),曾带上家眷上京,依潘存,居雷阳会馆。”(莞城图书馆编《容肇祖全集·语言历史学卷》第2352页, 2013年齐鲁书社)。陈乔森北上北京时,长居雷阳会馆,他与杨守敬、潘存交好,故三人均寓居于雷阳会馆。赵平《杨守敬书法艺术研究》也印证了这个说法是正确的。光绪己卯“九月,(杨守敬)携眷入都。而以板片交张玉生。及至都,时孺初住雷阳会馆,守敬遂依之。”(赵平著《杨守敬书法艺术研究》第88页 2011年湖北人民出版社)

民国时期,这里依旧是雷州三县的人们旅京住宿的重要地方。梁成玖居京时,还去该馆亲自拓碑文。1949年北京城解放后,雷阳会馆被北京市政府收为他用。

世事沧桑。今天,雷阳会馆所处地段已经列为北京旧城的历史街区,会馆馆舍仍存,但已经改为民居,馆内零星有数家居民居住。新门牌号码为:“北京市宣武区裘家街新门牌24号”(曹子西《北京史志文化备要》第368页2008 中国文史出版社)。

三、雷阳会馆的历史作用

雷阳会馆设立后,历经清朝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七代和民国,时间长达200余年。它成为雷州文化在京城的一面旗帜和缩影,是京都宣传雷州文化的重要阵地。200多年以来,它在促进雷州文化教育事业、公共慈善事业的发展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如雷州三县文化名人海康陈昌齐、蔡宠、丁宗洛、袁元黼、卓赓濂、陈谟明、符兆鹏、李韶绎、李晋熙,遂溪杨鳣、陈乔森、罗鼎、罗海,徐闻李梓瑶、苏其章、邓国森等在此住宿和学习过。它在密切雷州与京都经济联系方面也取得了重要的成效。如一些旅京商人以此地为桥梁和纽带在沟通雷州与京都信息、互通有无方面获得了成功。在鸦片战争、辛亥革命和大革命时期,这里甚至成为向雷州地区传递京师反帝、反封建革命信息的重要阵地。为指导雷州人民反帝、反封建革命运动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因此,北京雷阳会馆非常值得雷州人骄傲和自豪。在21世纪的今天,如何发挥它在新的历史时期的重要作用,如何擦亮雷州文化在首都这一重要品牌,把它建设成宣传雷州文化的重要窗口,是排在我们雷州乃至湛江市一项重要的任务。

因此,笔者建议有关部门和领导高度重视这一历史问题,充分发挥雷州人民的聪明才智,顺利解决好产权问题,把雷阳会馆保护好、管理好、建设好。

 

     ——本文参考《海康县续志》卷十二“学校六•雷阳会馆”记载。

             

                                                                                                               2004年作,今略有改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