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北京门头沟龙泉务窑- 碗窑遗迹

标签:
转载 |
龙泉务窑是北京地区最为著名的辽金时期的古代窑址。 位于北京门头沟龙泉雾村, 以烧制白瓷而著称。 一年前曾慕名驱车来到村子里,问过很多人,都说就在村边公路、民房的下面。遗憾的是没有看到任何的窑址遗存物。 这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 总是让人不甘心,更增加了要仔细搜寻的强烈愿望。 必须承认, 这个遗址是我去过的地点最明确, 却最摸不到边际的一个。 按一些介绍里面提供的方位去寻找, 你可能什么也看不到。 就像我这次的寻访, 几乎沿着村子整个绕了一圈了, 差点又一次与它擦肩而过, 尽管腿都快走细了。
举凡古代瓷窑的窑址, 都不会离河流很远, 因为这是烧窑的最基本的条件之一, 没有了水, 和泥制坯, 都是问题。另外有了河,
也是成品运出的必要条件。 其次, 它一定在山的附近,而且这个山一定出产制瓷的原料和燃料, 这是另一个必备的条件。
古窑一定有窑渣的堆积层,如果一个古窑址没有窑渣的堆积层, 是不可思议的。而这些堆积层,烧制时间长久的, 会堆积的如小山包一样。
比如狮子山, 黄泥头窑, 都是这样的情形。 而且, 这几个窑的堆积层, 都是在山脚的附近。 根据这个原则, 我往山脚附近前进。
问是最好的捷径。 然而, 村子里面大部分的人, 都不知道什么窑址。有些会告诉你在琉璃渠。 有些人会告诉你, 都已经埋了,
比如村子下面过去就是。 这个比较靠谱, 但是会让你失望, 因为你什么也看不到了。 最精彩的是一位先生的回答, 他说的很实在:“
这啥也没有了, 都在博物馆了,你去博物馆看吧。”
继续向前, 临近山脚了。 在细窄的小道边上, 我看到了一些辽白瓷的碎片, 非常稀少,
但却是极为明确的信息,因为这里边夹杂的有一两块粗松的匣钵的残渣。它的周边是民房和很多的高低不同的小坡。
这里应该是一个集中的窑渣堆积地带。 只是被现代的土壤和民居覆盖着, 你依旧什么也看不到。我想它的附近, 应该有露出的遗存。 继续向前,
到了山脚下。 一条上山的公路, 从山脚下的一个土包上穿过。沿着公路向土包的顶部走, 公路的旁边是被修路时挖起并压碎的一些窑渣,
里面有匣钵、瓷片、 钵垫, 支条的残片。 景象让人惊叹, 因为我明白, 脚下的公路下, 就是古代厚厚的窑渣堆积。 然而,
采集标本却异常的困难。因为露出窑渣路基的一侧是危险陡峭的下落斜坡,这些窑渣滚落分布在斜坡上面,那里没有一颗树木, 只是些矮小的灌木。
路面到坡底有二十多米深,非常陡。窑渣也非常松滑,有些残片象锋利的刀一样, 直立着。 稍有不慎摔倒,除了被划伤外,
人还会滑落到深深的山沟底部, 那里怪石嶙峋。 因为走了太久,
腿也有些发软。这是我经历的最为危险的标本采集。我从中采集了几个有代表性的且相互不同的标本。尽量少采集,
不采集重复的是我采集标本的一个原则。
这里的窑渣中所见的除了匣钵、钵垫、支条残片,几乎全是白釉碗的残片,最多的是碗底,我称它为碗窑。这里应是龙泉务窑中的某个窑场(炉)生产的。它们和我曾在北京辽金故城遗址所见的龙泉务窑残片,大体相同。工艺特征:叠烧。大多数碗内底及外底,有四个长条状支钉痕。个别的内底没有支钉痕。
釉上的普遍较为稀薄, 外壁上釉多不到底,底足无釉。白釉色发淡绿或淡黄。
胎骨中细小的杂质比较多,有些呈黑点状,肉眼就可以看得出来。胎多为白胎, 个别灰胎。 碗的外壁, 大多有几道弦纹或弦纹迹象。
圈足非常矮, 外足底粗糙,有的可以看到细小的裂缝, 有的粘有垫砂。有的碗口, 有轻微的葵口刻。 这些标本中没有发现有印花的,
划花装饰的只有一片。 有一种白釉大碗(大盆)的残片, 显示它的器型非常大, 胎极为厚重,
胎体的厚度接近两个厘米以上。一种极少见的瓶的残片,内壁可以看到清晰的盘条痕。而釉色细润,发出木光,非常特别,
和其他残片的釉色迥异。也有比较细腻的瓷片标本, 胎骨比较洁净, 极少有杂质, 表面光亮细润, 和定窑的瓷器相似。一种匣钵外形,
和景德镇窑所见相同。 但所用的粘土材料, 烧成后颜色不太一样。 龙泉务的里面夹杂有白色的沙粒, 个别匣钵残片表面白点密布, 非常好看。
窑渣中的匣钵及残片上, 没有看到任何文字可划,也没有发现铜钱或其它能够证明年代的文字材料。
在这些堆积中, 也采集到一个黑酱釉的小碗残片。 此外还有很多粗胎青绿色或酱色缸釉器物残片。这些器物, 主要是细长的鸡腿瓶或罐的残片,
胎极厚重, 灰色或红色夹杂它色颗粒。 因为这些残片混杂于窑渣之中, 有严重变形,粘结等烧残的表象,
所以排除了是窑场使用的他窑产品的可能。 在北京辽金故城, 曾发现很多这样的绿釉粗胎鸡腿瓶或罐的残片。 以前弄不清楚它们的窑口,
在这里看到它们的身影, 令人兴奋。 它们至少表明, 在辽南京和金中都遗址中, 所见的此类物品, 有些应是龙泉务窑的制品,
就像那里发现的白釉瓷,有些是出于龙泉务窑一样。
这些特征明显的标本, 仅仅是龙泉务窑中某个作坊制品的缩影。
因为这个窑渣堆的位置离中心窑址的位置,即村北水塔附近,有至少400米的距离,
它们可能是中心窑厂的窑渣堆积,也可能是窑渣堆附近某个窑炉的产品。 它们不能代表整个龙泉务窑的特征,
因为龙泉务窑也是由众多的作坊组成,粗细是有差别的,胎色也有差别。有些细腻的制品和定窑不好区分, 比如它也有泪痕,
胎极细密,杂质少等等, 以至于有的专家曾称北京出土的被鉴定为定窑的古代瓷器, 其中可能有一些是龙泉务窑的产品。 而这些采集的标本,
则属于粗糙的碗类产品,釉薄、胎骨杂质多、不施化妆土、碗外施半釉且施釉不到底。
总结它们的特征,大部分碗内、足底有四个支钉痕。但也有碗内没有支钉痕的残片。这也容易理解, 因为是叠烧,
匣钵里最顶上的那一只,是肯定没有支钉痕的。 另外,一匣一物的情况下,碗内心也没有支垫的必要。 这样特殊的, 理论上, 数量也是不少的。
同样,六个支钉的情形, 也有所见。 只是数量极少罢了。 只能说, 有四个支钉痕, 是它的普遍特征。 但不能说没有这个特征的,
就不是龙泉务窑的产品。 不管是哪个窑口, 特例总是存在的,都需要根据它们的综合特征进行鉴定。龙泉务窑的胎釉, 也是一样,
不止一种。同一窑址的产品, 方方面面存在很大差异的, 也是存在的。
根据门头沟村史的记载, 明代时此处旧称务里。 辽时, 官府设置窑厂烧瓷, 规模较大。有些研究者认为, 这里是辽朝的官窑,
理由是在辽赵德钧墓中, 发现有带“官“ 和“新官”字样的龙泉务窑瓷器。 另外, 太平兴国四年, 宋军攻到幽州,
曾有几名辽代的瓷务官携官印投降宋军, 表明这里最迟在宋初就已经有瓷窑的存在。此说法是否可靠, 需要谨慎。 “务”字本身也有瓷务的含义。
永定河这里经过, 旧时, 这里有三个渡口。极有可能瓷器烧成后, 装船从这里顺河碾转运输到辽南京城。 从这里到南京城,并不是很远。
龙泉雾村产煤炭,坩子土, 也产石英矿。北京辽金故城中发现有不少龙泉务窑的产品, 表明无论水路还是陆路, 这些产品曾经被运输到辽南京城。
只是它们在北京辽金故城出土的古代陶瓷中, 占有多大的比例, 似乎没有人感兴趣去统计它,
也无法统计清楚,毕竟辽金故城遗址绝大部分区域已经因为现代城市的建设被翻腾过了,有的地方不止翻腾了一遍。当初并没有整体保护的意思,
现在就更无可能了。
有70%是产自龙泉务窑, 这样的比例令人震惊。
曾看到网上有人询问这个村子什么时候拆迁, 我的心不由得悬了起来。 这么重要的地方, 为什么非要拆迁开发呢? 难道保留一片净土真的就那么难吗!遥想当年在湖田窑、狮子山,所亲眼目睹的为盖楼, 拖拉机碾碎那些完整的里面还带着青白釉瓷器的古代匣钵的情景, 内心充满了无限的悲哀和憎恶! 无论保护性开发的言辞说得多么美丽动人, 对古代遗存的严重破坏总是在所难免的。北京本来古代的窑址就极少,屈指可数的就那么几个(另外的是房山磁家务窑, 密云小水峪窑, 都是辽金时期的), 这当中,它是最最重要的一个。
离开的时候,夕阳西下。环视村庄,仿佛看到了青烟袅袅升起,窑火映红了半边的山坳。忙碌的人群川流不息。它曾经拥有着那个遥远年代的辉煌与灿烂, 而今天却变得恬静、自然而祥和。它让我想起了幸运的景德镇, 千年的窑火, 始终不息。回首山坳中的龙泉雾,梦幻的色彩中,巧手的工匠们突然一下子都消失的无影无踪,一种难忍的悲凉涌上心头。
敢问青山绿水, 还经几度兴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