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明清时期广东的青花瓷器 转载

(2012-11-14 20:55:08)
标签:

杂谈

【广东窑口研究】明清时期广东的青花瓷器

 明清时期广东的青花瓷器 <wbr>转载 (2012-11-14 18:23:25)
【广东窑口研究】明清时期广东的青花瓷器

【广东窑口研究】明清时期广东的青花瓷器

【广东窑口研究】明清时期广东的青花瓷器

【广东窑口研究】明清时期广东的青花瓷器

    广东是中国南方的重要门户。在中国历史上,青花瓷器虽然在广东开发较迟,但潜力很大。当广东人民不断地吸收中原地区文化和外来文化从而发展自身物质力量的同时,并开始较好的利用地域优势,使广东经济文化的面貌迅速改观,特别是在明、清时期,曾经呈现过后来居上的发展趋势。就青花瓷器而言,广东青花瓷和全国其它青花瓷器比较起来,特别是和景德镇瓷器比较,有着很大区别和影响,毕竟广东青花瓷器是民窑产品,主要是为了外销和民众日常需要而生产的。因此,有很多随意性,不管从纹饰、器形、胎质等方面,都有很强的地域性特色。但多年来广东文博界,真正系统的研究本省青花瓷器的较少,现依据广东省博物馆收藏的广东青花瓷器和出土的广东青花瓷器,把重要窑口和发展概况阐述介绍,共大家了解。
  
  一、广东明、清青花瓷器概况
  
  有关广东青花瓷器的文章论述:《新中国陶瓷史》中谈到“在明代,除了景德镇的官、民窑青花瓷器外,还发现江西省的乐平和吉安,云南省的玉溪,广东省的博罗、揭阳、澄迈和东兴,福建省的德化、屏南等地都生产青花瓷器”。耿宝昌先生编著的《明清瓷器鉴定》说到“常见的万历哥釉青花器(瓶、尊、罐、缸、熏、洗、炉等),究竟是景德镇所烧,还是吉州窑或潮州窑所制,目前尚无定论。”清代用料方面《景德镇陶录》:“镇所用乃浙料、广料,昔则苏泥勃青、回青、乐平陂塘青、瑞州石子青。”又唐英《陶冶图说》:瓷器青花,其江西、广东诸山产者,色薄不耐火,只可画粗器。历史上广东东部地区,是古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广东生产陶瓷的重要区域。明清潮州青花瓷器大量外销。烧制品种多样,因此当时以潮州为代表的广东东部出产青花(俗称:蓝花)碗盘之类的日用瓷器而闻名南洋。广东的明代青花瓷器虽不及景德镇瓷器的精致,但由于釉下彩的原料是进口的,加上高温烧制既耐用又便于运输,所以便成为出口的大宗日用商品。往往透出棕黄、铁锈、微蓝的斑点,这是因为黑釉料中往往含有少量氧化铜、氧化锰、氧化钴所致,而氧化钴则是青花的原料。潮州笔架山窑地下即有丰富的钴矿,现尚有炼钴厂存在。青花瓷带有江西窑青花的特点。清代青花瓷器是畅销商品,有10 多个县的窑场烧制青花瓷器,香港新界窑也烧青花瓷器。其中特别是饶平清代青花产品的风格为器形大,青花浅淡明亮,不如明代浑厚凝重。花纹渐趋草率,演变为写意。器形有碗、碟、杯、盘、匙、小瓶等。圈足内多写商号或窑场名称,各窑都有三五种以上。如:“永玉”、“仁玉”、“正玉”、“元玉”、“美玉”、“文玉”、“珍玉”、“红利”、“生利”、“顺兴”、“永兴”、“利和”、“怡和”、“双和”等。
  
  明和清代,由于景德镇是官窑,所以在瓷器质量上优于广东青花产品,但在产量上,广东青花却多于景德镇青花。明清时期,广东由于有深厚的历史基础和优越的运输条件,加上广东人在这个时期已形成了善于经营和拓展海外市场的局面,所以还是“炉火烛天”,青花瓷器大量生产。
  
  广东青花根据出土瓷器来看,成熟的青花瓷器最早应是明代中晚期,当时瓷器生产已相当普遍。为适应国外市场和民众日用的需要,青花瓷窑在广东的饶平、惠来、揭阳、博罗、惠东、海丰、廉江、罗定、始兴、高州、兴宁、大埔、平远、五华、新丰等14个县、市都有发现。其主要特点为:
  
  1胎体:有洁白细腻的更加坚硬,有胎白略泛灰或泛土黄色的稍微粗松,特别是潮州窑的青花瓷器,胎质普遍精细于其他窑口。清代广东青花瓷器反而制作不够精细,胎质过于厚笨,灰白胎。特别是晚清时期大埔窑青花,胎厚笨重。民国广东青花瓷器比较少,潮州、高州窑略微精致些,大部分都是民用瓷,胎体都比较厚硬,火候极高。
  
  2烧制方法:有用匣钵装烧,用细沙垫烧,沙足现象严重。
  
  3器形:碗碟杯多侈口,平唇,深腹,圈足。各种类型的罐多直口,圆腹,圈足。
  
  4纹饰:广东青花是典型的民窑产品,善于在器物的外壁分别绘画梅、兰、菊、竹荷莲蕉叶、麒麟、龙凤、有天宫人物、童子、灵芝、仙鹤、花卉、双狮滚球、花鸟、等。人物、山水、游鱼或题诗。花纹主要绘民间流行的花卉、动物、人物,特别善用吉祥寓意文字和诗句,于内底和外壁,器形主要有碗、盘、碟数种。内底有多写“福”字,有的外壁写诗句:“蓬莱松柏枝枝秀,方丈芙蓉朵朵鲜;寿山不老年年茂,福海无穷岁岁坚。”明代时期由于出口量大,制作工艺相对比较精美,绘画色泽比较接近景德镇外销瓷,清代以后越来越差,出口外销几乎没用,被广彩瓷器和其它精美的瓷器所代替。但总体绘画风格为随意、流畅,不受约束。
  
  5色泽:明代青花瓷器普遍色泽靓丽,比较接近景德镇外销瓷,青花蓝中泛灰蓝,白釉地,又不够白,比较多见的白中泛黄、白中泛青,白中发灰,清代瓷器色泽偏灰,绘画发晕。这是和景德镇窑青花瓷器相比而言,也算是广东青花的基本特点吧。在整理馆藏广东青花时,发现潮州窑青花瓷器都是传世品,收藏时间大约都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并没有出土地点,而且包括范围较广,通常我们善于把潮州附近的大小窑口都列为潮州窑,如饶平、惠来、揭阳、大埔、海丰等窑口。实际上它们之间却有许多相似之处,由于地域较近,胎土、釉色、器形互相影响是很平常的,因此,在介绍中都免不了有重复。
  
  二、各窑口青花器特点:
  
  1潮州窑:今广东潮州,历史上是广东东部地区古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广东生产陶瓷的重要区域,唐宋时期制作青釉、青白釉瓷器都十分著名。明清潮州青花瓷器大量外销。烧制品种多样,因为当时潮州窑以出产青花(俗称:蓝花)碗盘之类的日用瓷器而闻名南洋。往往透出棕黄、铁锈、微蓝的斑点,这是因为黑釉料中往往含有少量氧化铜、氧化锰、氧化钴所致,而氧化钴则是青花的原料。笔架山窑地下即有丰富的钴矿,现尚有炼钴厂存在。青花瓷带有江西窑青花的特点。明和清代,由于景德镇是官窑,所以在瓷器质量上优于潮州窑产品,但数量上远比景德镇多,所以还是“炉火烛天”,迅猛发展。
  
  2惠来窑:明、清民间瓷窑之一。所烧青花与大埔窑、潮州窑瓷器接近,与福建一些青花瓷窑烧法接近,都采用砂粒支烧。明代器物以碗、盘、碟为主,纹饰有灵芝、童子、双龙或双狮戏球、折枝、缠技花卉、折枝花鸟、“福”字或诗句。清代器物有碗、碟、杯等,胎体较厚,青花色调明亮。纹饰有团花、缠枝牡丹、菊花、山水。有些书写商号标志,如永玉、、美玉、珍玉、生利等。惠来窑青花是较为淡雅、舒朗。
  
  3揭阳窑明代民间青花瓷窑。1961年在揭阳河婆镇以南约5公里的岭下山发现。器物有碗、碟、杯、瓶、器盖,碗数量较多,里心书有“幅”、“禄”、“寿”、“中 ”、“上”、“正”、“和”“士"“信”、“佳”、“玉”、“仁”、“魁”、“元”、“月”等字。有的碗内外壁绘青花纹饰,花纹简单而草率,常见有折枝花、曲折带状纹;瓶亦绘有简单的曲折带状纹及山水。其画风与江西景德镇民窑青花的写意山水十分接近,这类器物在流传到日本的中国天启青花外销瓷中亦有所见,但此窑青花器通常比景德镇制品胎釉粗糙,所绘青花纹饰亦稍逊色。
  
  4揭西河婆窑:明清民间瓷窑。白釉泛黄、泛青易开片,青花绘画简单随意,晕散的青花可能是烧造温度把我不稳,变成抽象花纹,有些青花浅淡,有些又深沉发黑,胎白略泛灰。总体该窑为典型的民间当地生活日用瓷。
  
  5大埔窑:明清民间瓷窑。大埔青花产量比较高,品种多,胎厚笨,釉薄,青花泛灰,绘画寥寥几笔简单随意,烧制比较粗糙。这是对它的总体印象。好似云南青花,最早有人把大埔窑晚清青花误认为云南明早期青花,不足为奇。大埔青花瓷器,主要通过潮州港口倾销东南亚各国。《潮州志》载,同治十年(1871 年)对外贸易额是3889459两白银,到光绪26年(1900年)增至11912478两白银,对外贸易相当繁盛。近年印尼出土不少大埔明清青花瓷器。证明了这一史实。
  
  6饶平窑:明、清民间瓷窑之一,位于广东省南部沿海的饶平,以东与福建省接壤,以烧青花瓷器为主,兼烧少量青釉器物。所烧青花与福建一些青花瓷窑烧法接近,都采用砂粒支烧。明代器物以碗、盘、碟为主,纹饰有灵芝、童子、双龙或双狮戏球、折枝、缠技花卉、折枝花鸟、螺纹、鱼纹、山水以及“福”字或诗句。清代器物有碗、碟、杯等,器形较大,胎体较厚,青花色调明亮。纹饰有团花捧寿、开光、松鼠葡萄、团鹤、缠枝牡丹、菊花、山水及“ ”字、“福”字。有些书写商号标志,如永玉、仁玉、正玉、美玉、珍玉、仁利、生利、玉利、三利、义利及顺兴、双和等。饶平青花是广东当地较为有代表性的青花瓷窑。窑口有20多处,当时以揭西河婆窑、博罗角洞窑和饶平九村窑为代表,大规模烧造青花瓷器。主要分布在光德和桃源两个地区。器形有碗、碟、盘、杯、炉、器盖、座等。青花纹饰分为山水、花卉、树木、人物、动物、宗教图案和文字等六类。多侈口平唇,深腹圈足。青花蓝中带灰,白地,器外壁分别描绘梅、兰、菊、竹、荷莲、蕉叶、麒麟、龙凤、人物、山水、游鱼或题诗。有些碗碟内“福、禄、寿”、雨香斋和“大明成化年制”等文字。饶平明代青花窑,在九村镇郑屋河、顶竹平、三斗坑、老窑坷和铁竂坑5处地点,范围大堆积厚。上限在明嘉靖年间(1522-1566),下限到清代、民国。
  
  7博罗窑:明代晚期民间瓷窑。窑址在博罗县城西北约25公里的角洞山。烧制器物有碗、碟、杯、瓶。烧瓷品种有白釉、青花两种。白釉釉面光泽强,有开片现象,胎一般为灰白色;青花器胎釉比江西景德镇制品粗,所绘青花纹饰比较草率,有折枝、缠枝花卉。在出土的青花碟中,有盘心书“雨香斋”款,底为“大明成化年制”款的,为明末所仿。从款识及瓶口为酱色等特征来看,博罗角洞山窑烧瓷时间为明代晚期到清早期。明代中晚期青花窑有碗、碟、杯、瓶等。纹饰多见卷草、弦纹、折枝花卉,有的碟内写“雨香斋”三字,底部圈足内竖写两排“大明成化年制”款。东南亚发现不少“沙足青花”,其中的嘉靖凤鸟纹青花盘与广东产品非常相似,证明产地出自广东。
  
  8高州窑:明、清时期民间瓷窑。窑址在高州镇江镇、大井镇、高州镇、南塘镇的缸瓦地、窑尾岭、正山坡、欧村、蟹岭、长山岭、白坑、火更、古表塘等处。其中缸瓦地、窑尾岭烧青釉和黑釉碗、碟、杯、壶、罐。其余几处以烧青花器物为主,白釉和广东其它窑口的青花瓷中比较,高州窑的白釉白中泛深沉,较为滋润,青花釉色白中泛深蓝,并且有的发灰暗,器形有碗、碟、瓶、杯、烟斗、盅、砚。纹饰有菊花、竹叶、花草等。此外,欧村窑制品有褐色彩绘装饰。
  
  9始兴窑:明代民间青花瓷窑。窑址在始兴冷水迳、侯陂、桃村坝等处。器物有高足碗、盘、碟、杯、盆。胎为白色,常见纹饰有火轮、兰草、点纹等10余种,并有书“福”、“忠信孝悌”等文字的。
  
  10清远窑:清代民间瓷窑。并未真正发掘。广东省博物馆早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就收藏注明了青花瓷,从制作工艺方面看,工艺粗,胎体厚,绘画简单。釉色灰暗。为广东民间典型的日常用品。清远窑青花和大埔窑青花在同时代较为相似。
  
  11东莞窑:东莞出土大量各种类型青花瓷罐,直口,圆腹,圈足,器外壁绘花卉,有不少罐是在器未干时,将两个大碗仰腹倒置捏合而成,然后将一方碗底挖去,变成罐口,胎质厚火候高。这些青花罐未见其他省区出土,有一定的地方特色,可能是东莞本地的产品。目前未发现窑口。
 注:标本均为广东饶平窑址出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