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畅谈“南澳一号”出水的古瓷器


标签:
杂谈 |
专家畅谈“南澳一号”出水的古瓷器
|
备受关注的明代沉船“南澳Ⅰ号”水下考古正在进行中,截至目前已经出水的瓷器,据专家考证,大部分产自福建漳州窑系。这些出水瓷器的工艺、纹饰有何特色?它们的具体生产窑场、生产年代,以及这些陶瓷的外销目的地是哪里?为此,本报记者专访了厦门大学人类学教授、中国古陶瓷学会名誉会长叶文程,原福建博物院陈列部主任、研究馆员林忠干,福建漳州市博物馆馆长吴其生等外销陶瓷专家,请他们就这些问题发表看法—— 专家谈“南澳Ⅰ号”沉船出水瓷器
漳州市博物馆馆藏瓷器
“南澳Ⅰ号”出水瓷器 本报记者 尼松义 李自涌 朱匡杰 “南澳Ⅰ号”水下发掘考古正在进行中,受到广泛关注。不论是其身份、产地、销售、目的地,还是工艺特征、生产时代,都有待更多的发掘成果来解答。“南澳Ⅰ号”所载上万件瓷器令人瞩目,它们为考古研究提供了丰富资料。这些主要来自福建漳州窑的瓷器,在水下沉睡几百年,时至如今,出水后依旧让人着迷。 中国古陶瓷学会名誉会长叶文程说,“南澳Ⅰ号”上的货物以陶瓷为主,船上的青花瓷主要来自漳州平和窑,部分来自景德镇。漳州窑瓷器外销世界各地,包括东南亚、日本、非洲、欧洲等都出土不少,但“南澳Ⅰ号”究竟从哪里起运,福建还是广东,目前还是个谜。按目前的线索来看,很有可能是从漳州月港出发,往南走,首先到东南亚。 原福建博物院陈列部主任、研究馆员林忠干就漳州窑的历史、“南澳Ⅰ号”出水瓷器特点等作了阐述。他说,明清时期月港与漳州窑瓷器生产外销的关系密切。漳州窑,主要指明清时期漳州地区的瓷窑,包括平和县的南胜、五寨、花仔楼、官峰诸窑,诏安县的秀篆、朱厝、官陂窑,漳浦县的坪水窑,云霄县的火田窑,南靖县的梅林窑,华安县的东溪等60余处窑场。其中以平和南胜、五寨地区窑场最为集中、最具代表性。漳州窑在百十年间形成了庞大的窑业体系。平和窑的基本生产年代,是从明隆庆到清顺治年间,其最为旺盛的生产阶段在明万历年间。 |
“南澳Ⅰ号”出水瓷器
十七世纪初,荷兰东印度公司船队在马六甲海峡附近连续截获葡萄牙东印度公司、名称“克拉克港号”的几条货船,将船上大量中国万历年间生产的青花瓷拿到阿姆斯特丹去拍卖,引起欧洲轰动,受到英、法等国王室贵族追捧,欧洲人把此类形制瓷器统称为“克拉克瓷”。“克拉克瓷”给荷兰人带来巨大利益,后来荷兰人向中国大量订购此类瓷器,每年有几十万、几百万件瓷器外销到欧美国家。
“南澳Ⅰ号”上的瓷器有何特点?漳州市博物馆馆长吴其生认为,从出水的瓷器看,有的与漳州市博物馆馆藏瓷器十分相似,如仕女纹饰的瓷器等,它们的器型相对较小,装饰较为简单,纹饰奔放、率意,主题纹饰较少。
据林忠干介绍,明清一段时间实行海禁,但民间走私贸易兴盛。明隆庆元年,月港在海禁中获得开放,并建立督饷馆管理进出口贸易,其后闽南、广东等地商人在此贸易,月港的税收更是从2000两/年发展至35000两/年。伴随着月港的开放,“克拉克瓷”远销海外,成为海外流行的重要瓷器品种。
漳州市博物馆馆藏瓷器
漳州市博物馆馆藏瓷器
“南澳Ⅰ号”当年要驶向何方?近期人们质疑其是否走私船的身份外,还对其目的地充满疑惑。林忠干认为,此船是在往南洋群岛方向的航线上沉没的,所载瓷器很可能要销往东南亚。因为当时东南亚瓷器制造能力弱,而漳州窑的批量生产能满足其需求。类似出水瓷器纹饰的瓷器在东南亚等地,也时有发现。
而更重要的一点证据,就是“龙瓮”和“锡壶”的出水。龙瓮,制作技术本身是晋江磁灶人传播到东南亚的,在印尼、菲律宾等地多有发现。而锡壶,是盛行于佛教国家的器物。这是“南澳Ⅰ号”目的地为东南亚的重要证据。
同时,很多出水瓷器上印有“福”、“寿”等字样,有专家解释说,它们可能是销往儒家文化圈的,也就是东亚、东南亚地区。
“南澳Ⅰ号”上瓷器的发掘出水有什么重大意义?林忠干表示,它体现了东西方文明的碰撞与交流。在中国瓷器到达西方之前,人们了解中华文明的途径相对单一,主要通过马可·波罗等的介绍和丝绸等物品,而通过瓷器贸易、交流,为西方了解东方文明打开了一个通道。从陶瓷工艺来说,中国的陶瓷工艺对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包括日本、法国、英国等国家和地区都大量仿造“克拉克瓷”。欧洲直到十八世纪中叶才学会烧造瓷器,他们的主要模仿器物就是漳州窑、德化窑瓷器。另一方面,漳州窑瓷器以其庞大的数量和便捷的运输,深入平常百姓家,对中华文明的传播贡献了力量。中国瓷器在海外一直是王室贵族的奢侈品,而漳州窑却将瓷器的使用扩展到平民中,这使得中华文明的传播更为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