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临海梅浦窑标本2

标签:
杂谈 |
推出台州窑,试论台州窑与越窑系的区别,并谈临海许市窑和梅浦窑之秘色瓷
学术界历来认为台州古代无瓷窑,是浙江古代瓷业生产中的一个空白点。尽管早年曾在黄岩的沙埠发现了几处五代至宋的青瓷窑址,但因缺乏对台州瓷窑的全面认识,大多专家不但认为其属于越窑系统,并且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近年来,随着文物普查工作的不断深入,台州各县陆续发现了古遗址、大批的古窑址和古窑址群。这些窑址和古窑址群残片散布面积大,废品堆积层厚,内涵丰富,时代前后连贯。从採集的标本看,台州
陶瓷的历史,可上溯到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仙居下汤遗址出土夹炭陶器,表里涂施一层厚厚的鲜艳的赭色陶衣,为同类新石器遗址所罕见。从发现的古窑址和古窑址群看,可以从三千年前的商周时期延续至南宋。 商周时期的古窑址主要分布在黄岩永宁山丫髻岩以及永宁山北麓的唐家岙、林家岙、白龙岙和院桥三童岙,椒江南岸太和山北麓也有类似的古窑址发现。产品有印纹陶罐、双系印纹陶罐和原始青瓷豆、盘等,印纹陶罐均敞口,鼓腹,圜底。一种质地坚硬,胎质呈紫红色,纹饰为小方格纹、米筛纹和勾连回纹;另一种质地较为疏松,胎质呈灰白色,饰席纹与曲折纹。原始青瓷胎釉结合紧密,釉色青中泛黄,釉质完全玻化,并刻划釉下针点、篦状纹、s纹等。 东汉—两晋时期的窑址,集中分布在灵江两岸。分布在灵江北岸的有临海溪口铁场村的岙里坑、安王山,马岙村的鲶鱼坑口、棺田山,开井村的后门山和涌泉西岙村的方岸。分布在灵江南岸的有黄岩共和埠头堂村的王家山、红砂岭、虎头山,高峰村的岭岗头、茅草山,杜岙村的纱帽岩,盐岙村的前屿、后屿等。这两地14处窑址,遗物散布面积都在1000平方米以上,堆积层丰厚,一般1至2米,最厚处达3米。 临海溪口、涌泉窑址群中的岙里坑窑址,以烧制陶质器物为主,兼烧少量瓷器。产品种类比较单调,多为碗、罐、罍等物。採用轮制方法,胎骨坚细,多呈赭黄、灰白等色,内外均施一层灰色陶衣。纹饰基本上为弦纹。窑具可分间隔具和垫具,间隔具有蹄形齿口式和三足支架二种。蹄形齿口式高矮大小不一,上有环形托面,面略凹,下端做成锯齿形,锯齿支点少。三足支架托面底部模印阳文铭文,有“金”、“宫”等字。垫具筒形束腰和盂形中间空。鲶鱼坑口窑址坡度堆积层较厚,内涵丰富。器形大方美观,釉色呈淡青或青中微黄,釉层薄而亮,少量器物上有褐色点彩,绝大部分施满釉。纹饰有鸡头、席纹、直条纹、斜格纹等。主要产品为碗、钵、罐、罍、瓶、壶以及盘、砚等。此外,採集到的标本残片尚有建筑模型、流、兽形流、独角兽形流等,因残破严重,无法描述其详。另1989年4月10日,曾于窑址的堆积层中意外的採集到一件铜洗、二件熨斗和一件鐎斗。铜洗,宽唇、平底微圆,三足,腹部饰四道弦纹及相对的二立式辅首穿孔耳,足为虎首蹄形。通高15、2厘米,口径39、2厘米,唇宽1、6厘米,底径30厘米。二件熨斗叠置于洗内,广唇圆腹。上面的一件通高5、2厘米,口径16、7厘米,柄长30、3厘米。 黄岩共和埠头堂窑址群一共八处青瓷窑址,其中以埠头堂村的红砂岭、王家山、虎头山三处窑址堆积面积较大,文化内涵尤为丰富。红砂岭窑址的主要产品为碗、罐、钵、盂等,胎质灰白坚硬,釉色黄鳝青或淡青,多细冰裂纹。纹饰有凹弦纹、回纹、斜条形纹和叶脉纹,还有弦纹、印捺纹、直条纹、勾连回纹、圆珠纹带等。釉上褐色点彩明显增多。窑具可分齿口蹄形和齿口环形大小二种形式,还有数量不多的筒形束腰窑具。王家山窑址的产品种类有碗、罐、壶等,胎质疏松,釉色多青中泛黄或青中略黄,釉层薄,光泽度强。也伴有冰裂纹和褐色点彩。纹饰主要是凹弦纹、叶脉纹。窑具为齿口蹄形、齿口环形及杯形支垫。虎头山窑址的产品基本类同于上述二处窑址,主要有碗、壶、罐等。釉色为淡青、青黄两大类,部分器物饰有褐彩,并刻划有弦纹、印捺纹及锯齿纹等组合纹饰。窑具亦为齿口蹄形和齿口环形。 南朝至唐代的窑址,主要分布在临海城东五孔岙、西郊梅浦王安山,温岭三市下园山的塘下、岭口、岭脚、黄泥园、屿背头、前门山、西山和鱼山等地。 五孔岙窑始于南朝而盛于唐,窑址面积约2000平方米,堆积层厚,内涵丰富。产品主要为壶、罐、瓶、碗、盘、洗、钵和砚等,表面多为素面。釉质粗拙,釉色青中泛黄,无光泽,釉层容易脱落。窑具有齿口蹄形、匣钵、支丁和筒形支垫。 王安山窑始烧于唐代早期,至中晚期仍有烧造。器物以盘口壶为大宗,还有罐、瓶、钵、水注等,未见碗类。胎骨坚硬,多呈灰色。形制精巧别致,独具一格。釉质粗糙,釉色青中泛黄,微带褐色。釉层较厚,有流釉现象。窑具品种多样,有凹底匣钵、筒形钵、啦叭形钵和垫环等。 下园山窑共八处,窑址总面积约30000平方米,採集的标本均显示为中晚唐产品。器物胎骨坚实,呈灰白色。器形有盘口壶、带流把水注、鱼形瓶、两耳或四耳罐、玉壁底碗、盆、碟、水盂、粉盒和圈底洗、钵、渣斗、灯盏及杯托等15类40多个品种。装饰以刻划花为主,堆塑、镂孔其次。纹饰有鱼藻纹、水草纹、荷莲、双鱼、牡丹花和瓜棱四鱼等。胎釉结合致密,釉色青中泛黄或青绿,另有酱褐、乳浊等色,色泽滋润光洁。窑具有凹底匣钵、垫环、垫饼、支丁和竹节状钵。 五代、北宋和南宋的窑址分布遍及整个台州,已发现的有临海西郊的许市,松树坦,梅浦的凤凰山、岭下、马尾坑、瓦窑头和西泽里;黄岩沙埠的竺家岭、凤凰山、下山头、窑坦、金家岙堂、下余、瓦瓷窑,秀岭的麻车、金山和黄泥田,高桥的岙口,头陀的上路,平田的庄前瓦窑湾;温岭冠城的高桥村西坡、桥里村后山头,照洋的向东岸、唐岭村南窑山和老屋山;天台崔岙的黄家墉,紫凝的缸窑湾、凉帽山和坦头的瓶窑;三门亭旁的上鲍;仙居横溪的后墩头,埠头的树庄,白塔的上叶等40余处。其中代表台州青瓷总体烧造水平的为临海的许市窑址和黄岩的沙埠窑址群。 许市窑始烧于唐未五代初,结束于北宋中晚期。它的器物种类丰富多样,以碗、盘、杯、罐、壶、灯盏和熏炉等为主。胎体轻薄致密,制作规整,特别是以仿金银器风格的盘杯,造型精细 沙埠窑址群的创烧时间亦在唐未五代至北宋时期。器型有壶、瓶、罐、钵、盘、碗、碟、盅、水注、谷仓、熏炉、水盂、瓮、鼎、粉盒、茶托、灯盏、佛像和鲤鱼等20多类50余品种。採用轮制、手制、模制、透雕和瓷塑等技法,产品大多为套置叠烧,也有覆烧。窑具有三种大小不等的凹底匣钵、垫圈、垫饼、支丁和筒形支座。器物胎骨致密坚硬,质呈灰白色。装饰以刻划、模印、堆贴、针点、篦 状、透雕和瓷塑等八种技法为主要工艺手法。纹饰的题材有云龙、双凤衔牡丹、莲池鸳鸯、 此外,唐未五代至北宋时期,台州的一些地方还烧造有不同于上述风格的某些瓷器。这些窑主要分布在仙居横溪的后墩头、埠头的樟树;温岭照洋的南窑山、老屋山和向东岸等地。所出产品采用褐黄色釉彩在瓷胎上圈点作画,再施青釉焙烧,成为不同于青瓷而别具一格的釉下彩绘。此类产品图案自然流畅,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
http://bbscache3.artron.net/day_040716/YBA5_teOyysvEz7W53g==.jpg
溪口古墓葬出土之西晋青瓷三足铺首洗和青瓷四系罐.jpg
http://bbscache4.artron.net/day_040716/fhpt_wfqx+rymyte6+A==.jpg
溪口古墓葬出土之南朝青瓷点彩四系罐.jpg
http://bbscache.artron.net/day_040716/8ZF6_z6q2rnFxLnU4bP2zcHWrs73vfo=.jpg
溪口古墓葬出土之东汉青瓷畜栏和青瓷耳杯.jpg
http://bbscache1.artron.net/day_040716/mPFJ_z6q2rnFxLnU4bP2zcHWrsTPs68=.jpg
章安出土之晋青瓷虎子和狮形水注.jpg
http://bbscache.artron.net/day_040716/OJZJ_z6q2rnFxLnU4bP2zcHWrraruro=.jpg
http://bbscache1.artron.net/day_040716/KinO_1cKwsrP2zcHWrr36x+C0ybui19M=.jpg
-
北宋刻花残片1.jpg
(121.67 KB, 下载次数: 69)
-
北宋刻花残片底2.jpg
(132.69 KB, 下载次数: 70)
-
北宋刻莲瓣大碗纹饰.jpg
(136.97 KB, 下载次数: 69)
-
北宋刻莲花碗2.jpg
(125.72 KB, 下载次数: 70)
-
北宋摩羯纹碗残片.jpg
(113.53 KB, 下载次数: 69)
-
北宋针刻花纹残片.jpg
(126.05 KB, 下载次数: 72)
-
北宋针刻花纹残片底1.jpg
(129.05 KB, 下载次数: 73)
-
北宋针刻莲花纹残片2.jpg
(118.4 KB, 下载次数: 72)
-
北宋针刻莲花纹残片底2.jpg
(114.28 KB, 下载次数: 70)
执壶大片.jpg
http://bbscache3.artron.net/day_040716/DbYp_1rS6+LTzxqw=.jpg
-
北宋针刻莲花纹残片底.jpg
(114.28 KB, 下载次数: 70)
-
北宋针刻云纹卧足大盘残片.jpg
(119.57 KB, 下载次数: 71)
-
绿釉胎.jpg
(145.53 KB, 下载次数: 71)
-
绿釉正面正常.jpg
(188.59 KB, 下载次数: 70)
-
宋早期刻莲瓣碗.jpg
(124.73 KB, 下载次数: 69)
-
五代高浮雕莲花盏托残片1.jpg
(114.43 KB, 下载次数: 70)
-
五代高浮雕莲花盏托俯视图.jpg
(129.85 KB, 下载次数: 73)
-
五代划花镂空盏托.jpg
(109.47 KB, 下载次数: 70)
-
五代划花镂空盏托面.jpg
(117.8 KB, 下载次数: 69)
-
五代刻花大碗.jpg
(129.41 KB, 下载次数: 70)
-
五代浅雕莲花盏托.jpg
(124.54 KB, 下载次数: 72)
-
五代针刻大罐片.jpg
(117.86 KB, 下载次数: 70)
-
竹林处是原埸.jpg
(133.33 KB, 下载次数: 69)
-
北宋刻花残片.jpg
(113.81 KB, 下载次数: 71)
执壶小片.jpg
http://bbscache.artron.net/day_040716/xljN_1rS6+NChxqw=.jpg
参军戏.jpg
http://bbscache3.artron.net/day_040718/ImMX_ss6+M+3Mg==.jpg
兽足油灯.jpg
http://bbscache4.artron.net/day_040718/WL9d_ss6+M+3.jpg
粉团五代.jpg
http://bbscache.artron.net/day_040718/h4uM_yt7X49PNtcY=.jpg
Dscn0002.jpg
http://bbscache1.artron.net/day_040718/AT7P_t9vNxc7ltPo=.jpg
100_0569.jpg
http://bbscache1.artron.net/day_040721/BEd9_Dscn0002.jpg
100_0537.jpg
http://bbscache2.artron.net/day_040722/dD9C_100_0569.jpg
100_0488.jpg
http://bbscache4.artron.net/day_040722/zGrB_100_0537.jpg
100_0489.jpg
http://bbscache2.artron.net/day_040722/Abec_100_0488.jpg
100_0526.jpg
http://bbscache3.artron.net/day_040722/InTe_100_0489.jpg
http://bbscache4.artron.net/day_040722/ZVUu_100_0526.jpg
北宋针刻云纹卧足大盘残片底.jpg
金祖明先生论台州窑与越窑和瓯窑的比较
东汉至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我国青瓷主要产地在浙江境内,较著名的有宁绍一带的越窑、金衢盆地的婺州窑、温州地区的瓯窑和德清的天目窑。隋唐五代及两宋时期的青瓷窑址林立全省。各成体系,并载入史册,但规模大、工艺独具一格,尤其是胎釉和纹饰堪称上乘的“台州窑“,却很难在文献上找到记载,长期以来未被学术界承认为一个独立的窑系。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朱伯谦先生在《浙江古代瓷器概说》一文中所说:“地处浙江东南沿海的台州地区,以往发现窑址很少,好像是三面包围的无瓷区,经近年来文物普查,在天台、仙居、三门、临海、黄岩和温岭等县市相继发现了东汉至宋代的大量窑址群,证明台州有悠久的烧瓷历史。值得重视的在黄岩、温岭、仙居等地出土一批陶瓷器,在品种、造型、装饰和胎釉等方面,都与越窑、瓯窑和婺州窑有差别,具有独特风格。因此在汉、六朝到宋代,台州地区是否存在着另一个瓷窑体系,是值得大注意的。”朱先生经过多年的调查研究,分析比较,第一个提出“台州窑系”说,受到我国陶瓷界的重视。 台州窑制作工艺独具风格。早在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仙居下汤遗址出土夹炭陶器表里涂施一层厚厚的鲜艳的赭色陶衣,为同类新石器遗址所罕见。玉环三合潭西周遗址,黄岩小人尖西周祭祀遗址出土的原始青瓷豆、簋、盘等胎釉结合紧密,釉色青中泛黄,釉质完全玻化,并刻划釉下针点、篦状纹、S纹和 台州北邻越地的绍兴、萧山、上虞、余姚、慈溪和宁波市,从东汉至宋代,是越窑瓷主要产区。南边的温州、永嘉等地瓯窑,自东汉至隋唐以盛产缥瓷而著名。从地理上看,台州地处瓯越之中。从器形、胎釉、纹饰和烧制工艺看,台州窑与瓯越两窑系的风格有小同大异之别,而有自己的较鲜明的风格。如: (一)胎坯形制。胎骨细腻、无杂质,结实坚硬,击之声音铿锵。胎釉缜细,结合紧密,胎质呈灰白色和铁青色二种,火候极高。品种以生活用具为主,明器为次。形制特点多平底、圈底和玉璧底,并多矮腹坦口式;丰满秀美,精巧雅致。不象越窑产品修肥腹,工艺粗细差别悬殊很大,素多纹少;瓯窑产品胎坯疏松厚重。 (二)釉色。均旋满釉;主要有淡青、翠青和叶青微黄三种,釉层玻璃质感强,光泽如镜,滋润质感强,光泽如镜,滋润丽质。不象越窑釉色青中学黄,瓯窑青中泛灰。另外,台州窑还产有乳浊釉、酱色釉和釉下翻腾绘声绘色瓷等多种风格的品种,这在其它青瓷窑址不多见;特别是具有浓郁民俗气息的釉下彩绘瓷独树一帜。 (三)纹饰。除早期的褐色点彩,褐色釉彩书写纪年和五代北宋间釉下彩绘外,还有刻划花、印花、堆塑、透雕、镂孔、篦状针点、几何形图案等。纹饰笔法法娴熟,线条流畅奔放,图案繁简有致,概括艺术形象出神入化,妙趣横生。除独树一帜的花卉图案外,龙戏水波、鸟飞花间、流云奔腾、澎湃江涛与越窑上林湖秘色瓷纹饰图案相近似。流云结点、篦纹针点、花叶针点的纹饰与瓯窑和龙泉窑早期产品的装饰题材相接近。也许当时浙东南人民惯用这种民间喜闻乐见的装饰图案,表明台州窑烧瓷技术和瓯越两空系互有交流,但又独具一格。 据此,笔者认为,富有聪明才智的台州古代人民吸收了瓯越婺三窑系的成功经验和技术,结合自己的环境、条件和创造力,形成自成一体的台州窑系,成为独立于其他窑系之外的浙江一大名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