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封“曲河窑”的探索与发现

标签:
杂谈 |
登封“曲河窑”的探索与发现
在中华民族悠悠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如果说陶瓷是一座历史文明丰碑,而“曲河窑”陶瓷则是这座丰碑上一颗耀眼的明珠!但令人遗憾的是,作为具有“神前窑”之说的登封曲河窑,却“养在深闺人未知“,怎样使这颗明珠以应有的神姿仙态走进人间,走向社会,走向世界,更加璀璨,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历史任务。
登封曲河窑遗址,位于嵩山南麓的河南省登封市告成镇东南二公里处的曲河村。
尧舜帝时期,嵩山地区洪水滔滔,颍河水自西向东绕村折回,又向东南环村北去,再向东顺河崖向东南流去,使该村三面环水,故名曲河。曲河背依风景秀丽的石淙山,紧邻许洛(许昌至洛阳)高速公路、登封铁路,省级孝许公路(孝义至许昌)穿境而过,其境内有煤炭、石灰石、高岭土、铝矾土、石英石、紫砂土等各类矿产达十余种,陶瓷生产原料品种多、储量大、品位高、覆盖层薄,易开采,得天独厚的陶瓷矿藏资源和优越的地理条件,为曲河陶瓷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曲河距中国历史上的“禹都阳城”——“王城岗遗址”腹地,历史上均属古阳城县所辖。加之曲河地处东都洛阳到许州、陈州的重要交通古道,唐、宋时瓷窑鼎盛、商贾云集,酒旗烈烈,车水马龙,舟船通衢,繁荣富饶,当时的曲河镇与中原的四大名镇朱仙镇、驻马店镇、周口镇齐名,故于五代后周显德五年阳城县并入登封时,这里设立曲河镇,辖域告成、刘碑、庙庄、界头。据登封市档案馆馆藏曲河村清.嘉庆二十一年题名为"重修观音文殊普贤三菩萨堂碑记"拓片等档案资料记载:“曲河,面水势也,其中风景物色,宋以前渺无可稽,常有里人偶拾遗物,质诸文献通考,而知当有宋时窑场环设,商贾云集,号邑巨镇。金、元两代亦归湮没,严格碑碣,谨稽明季。其人力人事似轶。前代靳公守和,尝官繁峙县典史,公犹子天颜,亦身膺史职,而邑乘偶遗,得毋有憾。”宋王存《元丰九域志》卷一载:“西京河南府河南郡,土贡蜜蜡各一百斤,瓷器二百件,县一十三……畿登封东南一百三十里,颍阳、费庄、曲河镇”,可知曲河是宋代登封三巨镇之一。《宋史·地理志》:“河南府洛阳郡……贡蜜蜡瓷器,县六巩、密、登……”结合地面上的遗物范围,审视遗物的特征,可知瓷窑建于晚唐,盛于北宋,金、元时盛况已下。宋登封设辖颍阳、曲河、费庄三镇。明时为曲河铺(辖告成镇)和曲河一里、二里、曲刘里,清时为曲高里,民国年间才为告成镇管辖。这里历史悠久,三面环山,一面环水,物产丰富,可谓一方风水宝地。
登封“曲河窑”的探索与发现(二)

标签:
文化 |
1962年,北京故宫博物院考古专家冯先铭先生带领考察团来曲河村发掘调查时,在村民的配合下,查看了村北台地堆积的三四米厚的瓷器残片和多处露地瓷窑遗址,通过挖掘发现的器物种类有瓶、壶、罐、碗、盘、灯、杯、枕及动物玩具等。其釉色多白釉绿彩、白釉褐彩、白釉底黑花、黑釉、白釉珍珠底、酱色釉及三彩釉等,共采集标本计473件,其中珍珠地刻划花、剔花有110件,器形有瓶、罐、洗和碗,瓶类所占比例居于首,枕类次之.
1978年秋,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安金槐、李金华等考古专家对曲河窑遗址进行了进一步调查。在曲河村西、北、东直至宣化镇的钟家楼、前庄(神前窑)(对禹州的“神垕窑”而言)、朱洞、岳窑以及徐庄的马裕川等地发现窑址多处;在箕山脚下的苇元沟村,发现有大量的残瓷破片堆积层和残窑渣场物,在南北宽约5公里,东西长7公里范围内唐、宋、金、元时期的古窑址遍布境内,这些都佐证着古镇历史上陶瓷生产的繁荣与辉煌。
2003年以来的近几年间,嵩山古陶瓷研究学会通过对登封曲河窑的进一步挖掘和大量窑具、陶瓷标本及完整瓷器的发现,以登封曲河窑遗址为中心的古窑址遍布登封全境约30多平方公里内的告成镇、白坪乡、宣化镇、大冶镇、徐庄镇、君召乡等数十个古窑址,尤以白坪乡的程窑、东西白坪、砂锅窑、煤窑沟以及宣化镇的前庄、朱洞、磨脐、玉翠等地最为集中,在2006年11月召开的“嵩山古陶瓷论证会”上,国内陶瓷界知名专家学者二十余人经过实地考察论证,一致认为,在隋末唐初,曲河就开始了陶瓷的烧造期,其成形品相器物为五彩缤纷的黑瓷、白瓷、花瓷、青花瓷、白加绿彩等,造型上雍容浑厚、端庄大方,已突破了磁州窑的传统局限,迈向陶瓷烧制的成熟。
宋代更为登封曲河窑的兴盛时期,它引领宣化前庄窑、白坪窑、大冶窑、徐庄李家窑、君召坡窑等,其原材料加工、造型设计、拉坯、制模成型、素烧、釉烧等工艺在中原地区的影响之大,已成为人们心中陶瓷烧造的圣地,在长期陶与瓷的生产实践中,逐渐形成了独特风格,体现了地方特点、民族风格和时代特色。近几年间,笔者曾多次与嵩山古陶瓷研究会的同仁们及陶瓷爱好者到各窑址考察,从采集到的数千片瓷片及残瓷器物中发现,宋代登封曲河窑器物题材广泛、形式多样、寓意丰富,白瓷、青白瓷、钧瓷、汝瓷等,尤以白底黑花瓷、珍珠地的烧造技艺与美术揉和融化在一起,将陶瓷器物提到了一个崭新的艺术境界,开创了陶瓷艺术的新纪元,完全迎合了宋代社会经济繁荣富足的物质条件、开放自由的文化背景、安定尚文的社会环境。其艺术特色体现了当时曲线流畅、淡雅沉静的特征。其装饰手法则以绘画、白描为主,线条中峰、侧峰兼备,精巧细腻,生动传神。
曲河窑之所以能够成为宋代“磁州窑系”中中原地区的“瓷都”,不是官窑胜似官窑的典范,而决非偶然,其根本原因在于其瓷器产品有着浓郁的民间生活气息,并迎合着宫廷、豪绅及社会各方面观赏的精神需求。瓷器产品无论在造型或装饰上都着眼于实用、高档、美观、经济和收藏的价值,产品除满足人们日常必须的盘、碗、杯、壶、瓶、餐用具外,其枕、洗、橄榄瓶、纹瓶、执壶为上层人士观赏之物。器型用十分简练的笔调刻划出人们生活中喜闻乐见的画面和名人字画,尤以历史上曾久负盛名的宋代登封窑---白釉珍珠地瓷器,以其自身独特的文化含量和艺术魅力改变并影响世界,被誉为嵩山文化的象征。它生产的主要品种均以白釉为地,有白釉绿彩、白釉刻花、白釉珍珠地划花、白釉剔花和白地黑花等,以珍珠地划花最具特色。主要器型有碗、瓶、罐、壶、灯、枕,以瓶最为突出,次为枕。双虎纹瓶,就是在珍珠地衬托下,突出双虎纹饰,是登封窑的代表作,其题材达20多种分四大类,有植物花卉、飞禽走兽、人物和几何图案等。在艺术构图上多为写实,审美理念十足。据冯先铭先生《中国陶瓷》<河南登封窑>一文中讲,登封窑珍珠地是宋代极具特色的历史名瓷,作为磁州窑系的代表之作,其独特的烧造和装饰工艺堪称一绝。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馆的“双虎纹瓶”最具其代表性。该瓶高31.9厘米、口径7.17厘米、足径9.5厘米,瓶侈口圆唇、颈短细,整个瓶略如橄榄平底,俗称“橄榄瓶”,据故宫博物院蔡毅、刘伟研究员讲,宋代登封曲河窑的“双虎橄榄瓶”制作规整、线条匀称优美,瓶胎体为灰褐色,台上施白色化妆土,瓶身刻划双虎搏斗为主题纹饰,划刻两只凶猛的老虎在草丛中搏斗,一虎站立张牙舞爪,一虎作欲扑姿态,前肢相攀、张嘴翘尾,两虎神态修长,刻划有力,威武雄健,极为生动,并以柱石和丛草作陪衬,近底处刻十六莲瓣纹一周,纹饰以空白处填以宛如珍珠状的小圆圈作地,均匀细密,外罩透明釉,整个纹饰呈黄褐色,是我国中原民间瓷窑中的一种特殊产品,传世品极为稀少。
登封“曲河窑”的探索与发现(三)
(2009-03-16 18:19:22)标签:
文化 |
由于历史的原因,元末明初中原地区的战乱,致使社会经济文化的萧条低沉,曲河窑的烧造也随之减落,但也不是完全消败,只有了了数家不成规模。到明末清初告成富绅张子南从禹州神垕镇请来三十多位为名匠扶植,才使曲河窑又得以一定程度的繁盛,但仍不及唐宋时期的鼎盛。
建国后,在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随着新中国建设步伐的加快,曲河窑得到了蓬勃发展,组建为县地方国营陶瓷厂。1958年又在告成的马窑建了一个分厂,制瓷工人发展到近千人,生产各类餐具、酒具、茶具、工业陶瓷、艺术陶瓷等,但仍以民用碗、罐、瓶、蜡台等实用器物为主。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由于烧制工艺落后,设备老化,虽然改造由传统的馒头窑为半自动化的隧道窑,但瓷器产品仍不能够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社会经济及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致使陶瓷厂失去了昔日的辉煌并断烧至今。但“曲河窑遗址”于1987年被定为河南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此文首发在《嵩山文化》期刊,后多家媒体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