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玉器文化发展及不同时期的特征代表(二) 仪 仗 器

标签:
杂谈 |
(二) 仪 仗 器
指各种玉制兵器。如戈、刀、戚、钺、牙璋、斧等。这些器形源于实用器,但在原始社会晚期和青铜时代的玉制戈、刀、戚、钺等多无使用痕迹,主要为仪仗用器。
1、玉戈:是商周最重要且出土较多的一种玉兵器。玉戈由援(刃)和内(柄)两部分组成。与铜戈略有差异的是,玉戈多双面刃,上下靠刃部有棱,有胡玉戈出现很晚。玉戈有长近1m,也有短到3~5cm的。
玉兵器中,戈的数量最多、使用时间最长,尽管它从诞生那一天起,可能从未作为实用武器。在仪仗、随葬中,佩饰器上都有各种形制的玉戈。
玉戈大约是来源于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良渚文化中的一种长条形尖头石镰。原始社会各部落间有纷争时,可能没有专门制作的武器,就用—些锋利的生产工具作为武器。石镰可能常被作为武器。随着部落间纷争的频繁,人们需要有专门的武器,石镰渐渐地被改造加工成武器。作为武器,需要在一定范围内尽可能变长,于是有了柄和为装柄而设的内和穿,不过其援部还基本保留了镰的原形,最后,脱离了镰变成一种新型武器“戈”。
最早的玉戈出土于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早期玉戈的共同特征为:
①援中部无纵向脊;②援与内相接处两则端无阑; ③王戈最流行的时期在商代。与二里头原始玉戈相比,早商玉戈有几点新因素,即:
①有阑;②援部有纵向中脊; ③内部略为变长。
晚商玉戈大为盛行,大宗出土的有殷墟、新郑、益都、广汉、新干。共同特征为: ①形制上,大多援部起脊,横截面呈◊或。
②制玉工艺上,工艺要求要高。内部或近内的援处饰纹戈出现。纹饰有弦纹、兽面纹等。
西周,玉戈向两个方向演变:其一是仍作为戈,另一种变化是作为佩饰。戈作为佩饰器,最初出现在商代晚期,如妇好墓中的一件短小的双连体戈,长只几厘米,既非实用器也非仪仗器,肯定是佩饰。又比如商代出现的一种援略弯成弧形的玉戈,有的内部琢制特别精致,常饰以各种鸟兽纹。另一种形制的戈从西周以后援变细长,无阑,穿移向内近援或援近内处。
西周后期至春秋早期的玉戈除细长援外,有一个重要特征是内和援的区别界线越来越模糊,有的只有象征性微微内凹,援尖变钝,越来越象圭,琢工也比较粗劣。要区别二者,主要还是看内之有无。
春秋后期,几乎已见不到玉戈。
http://www.shtou.cn/book/gems/laoyu/pic/g29.jpg仪
2、玉刀:刀一般为船形兵器。
玉刀在早期是工具,商周时期的刀则兼有兵器和工具两种功能,形制多样,用途甚广。
玉刀主要在商代,常见有柄与无柄两种。有一种呈梯形,刀背与刃部大致平行,近背脊有一至数孔不等,两腰有成组的斜平行线纹。还有一种背部平直,有数个穿孔,刃部向里凹,开片、器身薄如纸。更有一种更为精致者,刀尖上翘,器身略呈弧形,刀背有排列有序的齿扉,这种刀可能是佩饰器。
http://www.shtou.cn/book/gems/laoyu/pic/g30.jpg仪
3、玉戚、钺、戚璧:都属于玉斧的一种,由石斧演变而来。
钺作为一种兵器或刑具,用于砍杀,形状象后来的大斧。钺形正面象梯形,底端两面斜刃,背部有一个或数个圆孔,背平,无扉棱。戚,多平面呈梯形,底瑞钝刃,背平,有扉棱。戚璧,略呈椭圆形,弧形刃分四段,背部呈弧形,两侧较窄,多有齿,中部有一大圆孔。
http://www.shtou.cn/book/gems/laoyu/pic/g33.jpg仪
4、牙璋:形状近似玉戈的端刃器。刃缘内凹,有两个不等长的锋尖,援部上下边均呈略凹弧线形,内上有一小圆穿、有阑,饰以繁细的齿牙。
《周礼》说:‘牙璋以起军旅,以治兵守。”有些人据这段文字,将牙璋看成发兵的玉器。历代学者对牙璋形状有不同看法。自清末吴大澂以来,一般都将这种形状玉器定为牙璋。它无实用价值,仪仗用器。
牙璋在历史上昙花一现,出土牙璋都在商文化年代范围之内。已出土的地点有:河南偃师二里头、河南郑州、陕西神木石峁、河南安阳小屯、四川广汉三星堆、香港。其共同特点是器身窄薄,不是实用品。
标准的牙璋虽只出现在商代,但并不是突然消亡的,在西周还可以见到牙璋的变体,如图一件器物的援略呈弧形,另一件“牙璋形器”,援末略呈两锋尖。这两件器物可能都受到商代牙璋之影响,但形制已有些面目全非了。
http://www.shtou.cn/book/gems/laoyu/pic/g34.jpg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