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
(2011-11-29 21:11:09)
标签:
杂谈 |
浅谈如何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
关键词:地理 实效 新课程 课堂教学
摘要:实施地理新课程,课堂教学是“主阵地”。新课程对地理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地理新课程改革的课堂教学评估关键应该是把重点放在课堂教学是否有效上,即教师的教是否切实有效,学生的学是否富有实效。要使地理课堂教学具有实效性,教师必须转变地理课堂的教导的模式和学习的模式,即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达到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的实效,和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地理的思维以及参与的积极性,发展地理素质与能力。
实施地理新课程,包括很多方面,课堂教学是最主要的,是新课改的“主阵地”。新课程对地理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但目前一些地理课堂仍存在填鸭式的纯粹地理知识的传授,或是以为在课堂上搞搞学生活动就是新课改,并没有把三维目标落到实处,只是形式上的走过场。然而,新课程下的地理教学课堂应该注重体现地理课程标准提出的“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与“.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这样的地理课堂教学才具有实效性。
地理是一门紧密联系生活的学科,因此,地理课堂教学就应该密切联系生活,更加重视对学生能力和正确的人地观的培养,要引导学生对生活和周围环境进行观察、思考、调查研究,进而找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与方法。这样的地理课堂教学才更具有实效性。
地理新课程改革的课堂教学评估关键应该是把重点放在课堂教学是否有效上,即教师的教是否切实有效,学生的学是否富有实效。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这要求教师转变地理课堂的教导的模式和学习的模式,这对地理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对地理课程标准有深刻的理解,对地理教材作科学的处理,对课堂教学作合理的设计,对学生学习作正确的引导。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难以理解一些抽象概念,需要一些更加形象和直观的形式来完成一堂有效的理课。有效的方式和方法用于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和知识与现实的联系能力。本文结合自己一年新课程改革实践,对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其实效性进行深入的分析。
本文结合自己一的新课程改革实践,对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其实效性进行深入的分析。
一、创设教学情景,启发地理认知
1、联系生活体验,加深地理理解
“教育即生活”,课堂教学是生活的一部分。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生活领域,包括学生的生活环境、生活状态以及生活经验等,注意引导学生对生活进行加工、再现,以便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从而使学生体验愉快的生活化的地理学习,感觉地理课程内容实际,也就是实现课堂教学内容实效。
案例1
让生活经验升华为地理知识
在组织学生归纳学习各种降雨(包括地形雨、对流雨、锋面雨)的成因时,为了使学生理解都是由于气流上升凝云致雨造成的,就让学生回想在家里煮开水或煮东西时,一提起煲(锅)盖,看见有什么现象?学生马上议论起来,作答:看见有蒸汽升起;看见有水滴从煲(锅)盖上掉下来。最后再让学生悟出:气流在上升过程中就好像煮开水的水蒸气上升遇冷凝结成水滴掉下来那样形成降雨的。
在归纳学习四种降雨类型的特征时,让学生思考讨论用一些生活化的词语分别形容它们,学生对此颇感兴趣,热烈地讨论起来,经过一番推敲,形容地形雨勇攀高峰、锋面雨冷暖交加、对流雨青云直上、台风雨旋转抬升。
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地理教师不只是课程资源的被动使用者,而应兼作课程资源的主动开发者。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可以是配合课堂教学主阵地结合生活、发掘生活上的地理知识,并加以开发和利用,生活互融,让地理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如上案例所述让学生联系生活见闻、生活感想、生活经历、生活体验等整合地理教学资源。由此可见,培养学生从生活出发来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进而利用地理知识去观察和了解生活,这样会更有实效。
2、利用多媒体,促进地理感知
地理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中提出:“关注现代信息技术对地理课程的影响。在课程内容选择、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和教学评价中,要充分考虑现代信息技术的影响,为发展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创造适宜的环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通过制作PPT课件、浏览互联网网页、建设专题学习网站、观看录像视频等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增加地理教学素材,丰富学生地理知识,达到教学手段实效。
案例2
让地图“动”起来形象感知地理规律
在阅读“我国东部雨带的移动示意图”和“锋面雨形成示意图”时,如果让学生看这些静态的地图,学生很难掌握雨带移动的规律和锋面雨的形成过程,但用Flash软件把它们设置为动态,即在不同的时间显示雨带移动的地区,动态显示冷暖气流相遇交锋的过程,即使教师不再说明,学生也可以明白图的意思,并且在其头脑中留下雨带移动和锋面雨形成的情境。这样,就把一个比较抽象的问题形象化了,从而达到了显著的课堂教学效果。
案例3多媒体丰富普及地理知识
如在组织学习“东南亚多火山地震”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加插展示如下图片与视频:
2004年12月26日,在印度洋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发生的里氏8.9级特大地震,引起的巨大海啸使10余个国家遭受严重灾害,15万人失去了宝贵生命、数十万人受伤、数百万人无家可归……
又如在组织学习“中东——世界热点地区”时,利用互联网让学生实时浏览观看当天发生的有关中东纷争的国际时事新闻,很好的让学生感性地了解到中东成为世界热点地区的事实与原因。
这样既结合了时政热点,使学生热切求知,又清晰地向学生传授了地理知识,使教学手段实现多样化,促进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通过以上途径,可以较好地创设地理教学情景,启发学生进行地理认知,实现地理课堂教学的实效。
二、设法培养兴趣,开发地理思维
1、应用语言艺术,巧记地理知识
教未见其趣,必不乐学。兴趣是智力开发、思维发展的原动力,是形成地理学习能力的“助推剂”,是课堂教学中不可忽视的。教师应通过生动的语言、有趣的事例、多样的形式,引导学生轻松愉快地进入地理课程“学习之门”,从而喜欢学、主动学,灵活巧记地理知识,实现课堂教学中培养学习地理兴趣的情感实效。
案例4观察地理模型,风趣语言引导巧记地理事物
如组织学习“中国西高东低三级阶梯的地势”时,有些学生对三级阶梯的名称序号容易倒记,即本来是从西到东、从高到低分别是“第一、第二、第三级阶梯”的,却倒反记成最东最低处是“第一级阶梯”,最西最高处是“第三级阶梯”。因此,授课时可带学生到地理园观察“中国地形模型”,直观地认识中国西高东低三级阶梯的地势,然后设问:“我们上下楼梯数楼梯数时一般是怎么数的?”学生答:“1、2、3、4……,是从小数到大数地数的。”再追问:“那么我国地势是上楼梯还是下楼梯呢?”学生马上会意的笑着说
“是下楼梯的!”由此学生就巧妙地记住了三级阶梯的名称序数。
要把地理知识的难点有效地变为学生内化的地理知识,在课堂教学中,语言与情感很关键,语言生动风趣、情感激越,则能做到事半功倍。地理教材中,人文地理有些内容虽然比较枯燥,但这些知识是能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可持续发展观的重要素材。因此,教师的语言应该诙谐幽默、生动风趣,把情趣和理趣结合起来,使课堂充满笑声,充满和谐、愉悦的气氛,让学生在乐中学,在趣中学,这往往比枯燥的说教更见效。学生激发起学习地理的兴趣,就能达到一定的地理课堂教学实效性。
2、链接其它学科,发展横向思维
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联系紧密,横向知识的联结,构成知识网络。因此,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应有机地链接其他学科的知识,发展学生的横向思维,使知识网络构成实体,有效地促进地理课堂教学。
案例5
联系语文诗词加强地理学习
我国文学宝库中众多的优秀诗文包含着丰富的地理知识,平时注意收集并编辑成地理诗词综合练习题,在课堂教学中针对所教内容把适用的题目拿来考考学生,既活跃课堂的气氛,又增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认识。如:“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形象地反映了受到地形因素对气候的影响;“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反映的江淮地区的梅雨天气;“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描述内蒙古高原的景观;“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中的“春风”是指夏季风。
案例6
音乐辅助导入地理课堂教学
如在开讲“富有特色的旅游地区——西双版纳”时,让学生欣赏歌曲《月光下的凤尾竹》,使学生在优美动听的歌声中很快进入探求西双版纳美丽风光的学习欲望;在讲述“长江”时,以一曲《长江之歌》音乐视频,带学生领略长江的气势磅礴及哺育各族儿女的伟大,激发学生进入长江的自然环境的探究学习中;在组织学习“黄土高原”时,播放《黄土高坡》的音乐视频,让学生一下子被那广袤的黄土覆盖区及其千沟万壑的景象吸引,使学生如临其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以饱满的热情迅速投入学习;在讲述“深圳经济特区”时播放《春天的故事》导入;讲授“新疆的绿洲农业”时播放《吐鲁番的葡萄熟了》;……
在地理课堂上利用古现代诗词、谚语顺口溜、歌曲影视名、生物科学等应用到教学之中,学生会感觉地理学科也蕴藏着多少其他文化知识,并不是单一的、枯燥的知识,从而产生一种崇敬地理的情感,自发地在课内外查找收集一些其他学科中与地理相联系的知识,在课堂内外与同学分享。这样可以实现“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目标,从而达到课堂教学实效的目标。
通过以上方法,激发起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可以较好地开发地理思维,实现地理课堂教学的实效。
三、析图绘图,认识地理事象,培养技能
“地图”是地理教学中的“第二语言”,地图不仅可以反映客观世界,而且能够认识客观世界,因为地图具有认知功能。地图不仅是重要的地理教具,而且是地理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通过地图的阅读、分析等一系列思维活动,空间智能得到开发,学科能力得到培养。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建立地图思维,在学习时尽量挖掘地图中的显性和隐形地理信息,认知、感知地理事物和地理规律,解疑释惑,掌握地理知识。
案例7
分析统计图表认知地理事实
组织学习“珠江三角洲的经济”时,引导学生观看教材中的图7.1“珠江三角洲”、图7.2“珠江三角洲地区吸引的外资占全国的比例”、图7.3“珠江三角洲外资的主要来源”、图7.5“珠江三角洲和全国人均GDP增长曲线”等统计图,讨论分析回答以下问题:①珠江三角洲对外开放的有利因素(包括区位因素、人文因素、政策因素);②分析珠江三角洲国民经济发展速度的变化;③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变化上,珠江三角洲地区和全国的趋势有何差异?④这种差异在20世纪下80年代中期后,变得越来越明显。请你分析其原因。
案例8
指导学生绘图学地理
在学习“台湾省”一节时,可采用指导学生绘制台湾省地图学习,教学效果很好。
①首先绘制出简易经纬网,特别标注北回归线,再在黑板上画出图例符号;②教师在黑板上画轮廓图示范,边画边指出应该注意的问题,然后学生画图;③画上地理事物后填注地名;④教师巡回检查,个别辅导。
这改变了过去教师指图,学生回答的常规教学方式。教师画图示范,指导学生动手画图,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绘图能力,而且加深了学生的记忆,有利于学生记忆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通过有形有实的地理图表进行思维,有利于思维的发展和地理空间概念、规律建立,完善学生的空间思维,实现地理课堂教学中的思维实效。
四、开展课堂活动,提高地理素质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不是“客体”。积极主动的地理学习,才是有效的学习。从哲学的角度去看,在教与学这一矛盾中,学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这是因为学生本身的学习动机与学习状态是学习是否成功的内因,教师提供的教学指导只是一种外因,真正起作用的是学生的内因,而不是外界的因素。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设计多种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通过动脑、动手、动口,提高地理素质,达成良好的地理课堂教学实效性。
案例9
开展地理“让我讲”发展才能
为拓展地理知识,发掘学生才能,发展地理综合素质,提高学生地理口头表达能力,本人在课堂教学上曾开展地理“让我讲”活动,并以即时评价激发学生参与地理学习的动机和热情。下面以某同学在学习“西部开发的重要阵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课前演讲的《“火洲”中的火焰山》为例:“火洲”中的火焰山“火焰山位于吐鲁番盆地中间,《隋书》称赤石山,东西长达100千米,南北宽约10千米,海拔约500千米。
火焰山为红色的砂岩构成。既无树木,也无花草,山势曲折,现状怪异。在烈日照射下,红色砂岩熠熠发光,宛如阵阵烈焰,就像燃烧着的巨龙,奔腾跳跃,蔚为壮观。同时气温也相当高,最高记录是49.6℃,创造了我国目前气温的最高值。
那么地处西北的火焰山气候为什么这样炎热呢?原因就是云少雨稀,气候干燥,每年晴天在300天以上,降水量不到30毫米,蒸发量竟高达300毫米,是降雨量的10倍。它所处的吐鲁番盆地地势低洼,最低处低于海平面154米,是我国陆地最低点,也是世界第二洼地。
周围的群山环绕,夏季强烈的阳光辐射能积聚在盆地里不易散发,沿着群山的下沉气流连续不断送来热风,所以在这里记录了我国的最高气温没‘火洲’之名当之无愧。”
在同学中开展这样的活动,不仅是学习到了地理知识,更加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而且也培养了学生其他方面的能力。
在实施了这些措施以后,我发现同学们的积极性提高了不少,对知识的认知性也有所增强。但是也同时发现了不少的问题,比如发现了学生对知识
认知的片面性和不连续性,这就要求我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应该更加合理和全面。在讲课中应该联系以前的课程,使得学生可以对以前的知识有所回顾,并且可以更好的理解新的知识。所以对我们中学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从学生认识的能力实际出发,使得课堂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