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名片——
曹爱卫
杭州市长寿桥小学语文教师,副校长,小学中学高级教师,中央教科所第十二届小学语文优质课比赛一等奖获得者,省教坛新秀,市优秀教师。
课堂实录——
|
曹老师领着孩子一起玩“穿越”
|
|
对古文的兴趣从这节课的55个字开始
|
|
小学语文阅读主题之后,我们还将开设其他主题课程
|
|
|
|
|
|
一篇小古文,短短55个,却让孩子在1小时课堂里笑声不断、举手不断、收获不断。
作为阅读主题的最后一堂课,上周五晚,来自长寿桥小学的省教坛新秀曹爱卫老师带来一堂古文学习课《杨氏之子》。从课堂出来,写在家长和孩子们脸上的是兴奋和意犹未尽,“从来没想到古文课能这么有趣。”一位家长连连夸赞。的确,曹老师的这节课,要传递给学生的,不仅是对55个字的掌握和理解,而是学习古文的一套独特方法,是要激起孩子对古文的无限兴趣。
课文内容
《杨氏之子》: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huì)。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yuē):“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qín)。”
开场热身
先拿自己的姓氏“开涮” 让课堂“穿越”回到古代
一上课,曹老师在自我介绍中就“耍了个心眼”:我的一位学古典文学的老师,向别人介绍我时特有意思,说我是“曹氏之女”,知道什么意思吗?“姓曹人家的女儿。”马上有学生应答。既然曹老师可以被这样介绍,学生当然也行,于是“李氏之女”“张氏之女”“梁氏之子”一个个出来了。
这个小细节一下就让课堂“穿越”回古代,进入古文氛围。曹老师得意一笑,领着大家一起去认识今天的主角——《杨氏之子》。“古文最大的特点就是语言简练、字字如金。”介绍完文言文的文体后,曹老师请大家把文章认真读一读,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基础入手
从三个生字读出课文含义 巧妙带出学古文的三种秘笈
三四分钟后,曹老师请一位学生朗读。小家伙读得很流利。“我最佩服他的,是他把两个多音字都读准了。”曹老师表扬,一个是“为”念“wèi”,一个是“应”念“yìnɡ”。
两个多音字后,她重点介绍三个生字:“惠”、“曰”、“禽”。通过对这三个字不同形式的学习,让孩子走进了对这篇小古文的自主学习——
师:“惠”是什么意思?
生1:我猜是伶俐。因为聪惠连起来应该是聪明伶俐。
师:猜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不过,伶俐的意思不是最准确,再想想。
生2:智慧的意思。课文下注释中有。
师:对,看注释,这是我们学古文的重要方法之一。
师:第二个生字读“曰”, “曰”是什么意思?
生3:说,注释中也有。
师:很聪明。那么是“谁对谁在说”?
生4:孔君平对杨氏之子说。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4:从前面一句就能看出来。
师:很能干,会联系上下文。这是我们学习古文的第二个方法。根据这个方法,大家能明白这句话的意思吗?
生5:孔君平指着杨梅对杨氏之子说:“这是你家的水果。”
师:很好。知道了意思,大家说读的时候该怎么断?
生6: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斜线为停顿)
师:如果停顿处再拖个长音,读起来就更有味道,谁来试试?
举手的人很多,每个小家伙都读得津津有味。曹老师频频点头。
师:最后一个生字“禽”是什么意思?
生7:小动物。
生8:野兽。
师:你们说的是其中一部分,我去查过资料,“禽”在古代指鸟兽的总称。
曹老师找来古人造“禽”字的资料,通过课件出示“禽”的造字变化,让学生对这个生字的音、形、意都轻松记在心中。“禽”在课文中特指鸟。第三个学习古文的方法正是查资料。
随后,曹老师又让学生来解释这句话的意思,并根据意思来做停顿。孩子们显然轻车熟路: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除了停顿、拖音,现在大家要同时摇头晃脑起来,这才像古人哦。”曹老师边说边示范,孩子们兴奋地跟着模仿。
领会全文
你读我读大家读,不停地读 体会文言文用字简练的行文特点
学完有生字的几个关键句,曹老师接着请学生对全文逐句朗读,读完用自己的话说说大致意思。当然读是有要求的,要像古人样,配上相应动作。
生1: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huì)。梁国有个姓杨人家的儿子九岁了,他非常聪明。
曹老师立马夸赞,读得好、解释得也对,并指着这位学生说:“此儿甚聪惠。”
大家哈大笑,举手的人更多了。孩子们一句句轮下去。读到“孔君平诣其父”,还做个拱手作揖的动作,课堂氛围轻松欢快,连后排的家长也被带动起来。
从按句读到读全文,从全体学生读到一个个轮流读,轮换多遍后,学生对这篇小古文已朗朗上口,好几个孩子甚至已经能背下来。“学到这里,有什么问题不懂的不明白的,你们尽管提出来哦。”曹老师问大家。“懂了!”看大家都胸有成竹的样子,曹老师倒是有问题了:“文中说‘为设果’,是谁为谁设果?”
生2:当然是杨氏子为孔君平设果。
师:大家都同意,为什么?
生3:因为前面告诉我们孔是客人,杨氏子是主人啊。
师:甚聪惠,刚学的方法就用上了。所以啊,文言文就是这样简洁,能省则省。
曹老师告诉大家,这篇小古文总共55个字,但却有好几个地方是表示杨氏子或孔君平的称谓。“你能再读一读,哪几个词是称呼孔君平的?”
学生很快找出来了:称呼孔君平的有“孔”、“夫子”。
师:“孔”是用姓表示,那“夫子”是什么意思?
生4:古代指有学问的人,受人尊重的人。
曹老师举例说,所以孔子称孔夫子,孟子称为孟夫子。“那曹老师我是不是可以称为曹夫子?”马上有学生纠正:不行,曹老师是女的。“对了,夫子是对男性的尊称。”曹老师提醒。而称呼杨氏子的,也有“其”、“儿”、“君”等三个。
“你们看,在古文中,同一个人,不同的称谓,不同的用词,第三句中甚至能省则省,这就是文言文的语言特点,简洁明了,惜字如金。”曹老师再次强调古文的特点,提醒大家以后大家写作中也要用词简练,不要重复啰嗦。孩子们听得很认真,还做着笔记。
品读课文
感悟文章主旨体会“甚聪慧” 延伸话题激起孩子学古文的更大兴趣
在熟悉文本的基础上,曹老师带着大家对文本进一步探究。“文中说杨氏之子甚聪慧,到底聪明在什么地方,你能找出来吗?”她一脸疑惑。
生1: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这里杨氏之子对他进行了反驳,非常厉害。
师:知道孔君平是谁吗?他当时掌管邢狱,相当于现在司法部长。他用“杨梅和你同姓,你们是一家”这样来开小孩子的玩笑。而没想到,杨氏之子同样用这个方法,孔雀和孔姓的联系来回敬。
生4:我知道,这叫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师:再读读杨氏子的回答,你又从哪里感受到杨氏子的甚聪惠呢?
生5:从“应声答曰”可以看出,马上答。
师:对,一个应声答,让我们再次感受到了“甚聪惠”。
生6:“未闻”,就是“没有听说”。他没有直接会骂,而是有礼貌的回敬。
师:很好,同样一个意思,稍稍拐了个弯,就委婉得体有礼貌。这就是语言艺术的魅力,这就是此儿的“甚聪惠”。
杨氏子听得明、答得巧、反应快、出语快、委婉得体,让孩子们对这位比自己年纪小的人佩服极了。曹老师让同学之间分角色朗读这段对白,大家劲头十足。
听课到此,曹老师还没有停歇:“如果来的不是孔君平,是黄君平,换做是你,你会怎么答?”课堂一下又热闹了,这已难不倒他们:“未闻黄雀是夫子家禽”“未闻黄鹂是夫子家禽”“未闻黄瓜是夫子家蔬”……
下课时间已到,孩子们却还在激烈讨论。曹老师笑着告诉大家,这篇课文选自《世说新语》,在这本书中“应声答”、“甚聪慧”的不乏其人,如面对皇帝问难处乱不惊的钟琉、钟会兄弟,比如用飘飞的柳絮来比喻白雪的谢道韫等等。每一个故事都像《杨氏之子》一样,有一句或几句精彩的语言。孩子们赶紧记下书名,看来个个是意犹未尽。
课后花絮 学生:这样学古文轻松又好玩
下课时,家长们用掌声向曹老师表达感谢。“古文课上得太有意思了。”一位姓方的家长说,孩子已经读六年级,可对古文从来不感兴趣,这次来听课都还是家长“动员”过来的:“我刚才看他好几次站起来发言,学得很开心,这堂课太值得听了。”最有发言权的当然是学生:“老师讲得很轻松,读着读着就把文章理解下来了”;“我觉得特别好玩,老师课堂中总会说很多有意思的话,让古文一点不枯燥。”
培养古文的兴趣 不妨先从唐诗开始
“什么时候开始接触古文比较好?”“要不要去背一些古文?”课后,家长们围着曹老师问。曹老师建议,考虑到古文的语言环境,不用太早硬性让孩子去接触,可以到三年级让孩子接触一些类似《世说新语》这种有趣且相对浅显的文章。她还建议孩子尽早诵读唐诗,诗歌韵律感强、文字优美,对低段的孩子更有吸引力,从这里慢慢培养孩子对古文的兴趣。
|
上课视频请点击:http://www.hbjdxt.com/plus/view.php?aid=130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