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倪宗红老师课堂

(2011-03-05 13:29:14)
标签:

苏格拉底

麦地

《三国演义》

最大的麦穗

麦田

学大教育

教育

分类: 教育资讯
倪宗红
    西湖区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室副主任
    省特级教师、省教坛新秀
    省中小学名师名校长工作站导师教学中,倪宗红一贯重视“主体探究,情感体验,弹性教学,开放体系”,执教省市区级观摩课、送教课上百场,曾先后荣获省市中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第一名,并应邀在中国教育电视台《名师讲坛》栏目执教。

  

 
    
课堂实录    

游戏:寻找最大的麦穗    
    多媒体屏幕上,一望无垠的麦田金灿灿的,流光溢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许多麦穗,如果你认为画面上出现了最大的麦穗,你就站起来示意好吗?”
    神秘的阅读课从游戏中开始了。
    第一束“出场”的麦穗很壮,教室里立马就站起个孩子,真够心急的,大家都笑了。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了,教室里噌噌噌地冒出了几个“小笋尖”,更多的人都紧紧盯着屏幕,看着眼前的麦穗,惦记着下一束麦穗……谁知,看着看着,画面突然定格在一束小麦穗上,游戏戛然而止。
    没了?”一个孩子不甘心地问。“没了!”倪老师的笑容里仿佛藏着些什么。
    话筒递给了站起来的“小笋尖”,为什么站起来了?
    先下手为强吧。”
    好像不是最大的,但是怕后面万一没有了,有点担心。”
    看来看去第一个最大,但我觉得不能再错过机会了,所以碰上稍大一点的赶紧站起来。”
    最令人羡慕的,看来是最先站起来的那个孩子了。
    
阅读:《最大的麦穗》    
    倪老师告诉我们,这个游戏不但不新,还是个2500年前的老游戏了!
    每位同学手中拿到了一篇阅读文章,题目为《最大的麦穗》。游戏的主角,是古希腊最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和他的学生们。
    一听介绍,孩子们来劲了,他们有一肚子问题:为什么要找最大的麦穗?苏老师的学生们是怎么找的?找到了吗?这个游戏想说明一个什么道理呢?
    先解决“为什么”,孩子们很快就在文章中找到了答案:
    这还不是“苏老师”布置的任务嘛!文中说到:“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你们去麦地里摘一束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再解决“怎么找”,这也不难——“弟子们埋头向前走,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他们总认为最大的那一株还在前面呢。虽然,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
    他们看了又看,等了又等,选了又选,究竟为了什么?”
    想要找最大最好的麦穗。”
    找到了吗?”
    没有!”
    怎么知道没有呢?”
    “‘突然,大家听到了苏格拉底苍老的如同洪钟一般的声音:你们已经到头了。这时,他们回头望了望麦垄,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嘲笑他们。’我从这句话里体会出来的。”
    是啊,走了这么长的路居然一束麦穗都没找到,说是小麦在嘲笑他们,其实是弟子们在自嘲呢。”
    还有,‘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
    到手的麦穗又扔了!此时此刻,弟子们的心情是怎样的?”
    同病相怜”的孩子们一下子找准了感觉:
    很失落,也很惊讶。我很期待自己能找到的。”“后悔得很。”“有点自责。这么多小麦在我面前,我都错过了。”……简直是打翻了五味瓶。
    
道理:麦穗=机会麦田=人生    
    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束麦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束麦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最后,“苏老师”想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
    2500年后,苏格拉底碰上了一群小知音。孩子们答得太灵了:
    麦穗其实就是‘机会’,他告诉我们,把握手中的机会是最重要的。”
    只许进不可退”,这样的老师是不是太苛求了?善解人意的孩子们却不这么认为:
    麦田就是‘人生’,行进在麦田里,就像行进在人生道路上一样。生命是不可能再来一次的。”
    这位大哲学家的用词是很有深意的,大家留意到没有,他用了两个“未必”。孩子们说,这第一个“未必”,说的是“机会可遇不可求”;第二个“未必”,说的是“很多机会是稍纵即逝的”,“他告诉我们,不能把希望寄托在未来!”
    5分钟以后,苏格拉底想要说的话,变成了孩子们笔下的文字:
    卖鱼桥小学陈佳璐:机会可遇不可求,有时候你人生的道路上只有那么一次,一不小心就会错失。如果不牢牢把握住,再一次去寻找它就很困难了。所以,在机会来临时要很快做出判断。
    天长小学邓伽祺: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未来,这样只会让自己荒废了人生。
    紫阳小学宋琦:在人生道路中要学会把握机会,即使失去了最难得的机会也不要气馁,错过了一次,不要再错过第二次。
    濮家小学胡冰清:假如人生是麦田,那机会就是麦穗。让我联想到《真心英雄》中的一句歌词:把握生命中的每一次机会!让最大的“麦穗”早日掌握在我们的手中。
    朱麟(未留学校):有些机会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不能总对未来充满“奢望”,而要在人生的“麦田”中,果断努力地把握每束“麦穗”。时间不可倒流,只有在这段可进不可退的道路上掌握每一个机会,才能获得最后的成功。
    
课后互动
    家长提问:现在市场上有很多漫画、笑话书,看得时候很轻松,但我觉得看着比较累的经典名著对孩子更有帮助,我该怎么引导他呢?
    老师锦囊:是否生在“书香人家”,对孩子爱不爱看书的影响很大。如果家长总是看电视、打牌,就很难收获“身教”的效果。我让儿子爱上看《三国演义》,是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有一次他说崇拜诸葛亮,我趁机问他:“《三国演义》中有三绝,诸葛亮是‘智绝’,你知道还有两‘绝’是谁吗?”他一下来了兴趣,我给他描述了义绝关羽、奸绝曹操的各种传奇故事,他当场强烈要求我给他买书看。
    要指出的是,买书要有选择性,低段孩子可以买插画读本,高段可以买接近原著的版本。看书还要规定一定的时间段,比如每天保证有20分钟一定得看名著。
    此外最好有读书交流,帮助孩子进一步理解书本内容。家长引导和孩子自由阅读相结合,效果肯定好。
    家长提问:我的孩子写作文很吃力,主题把握不准,写出的东西又干巴巴的。一次老师布置写“学校二三事”,不是很简单吗?可是他愣是挤不出半点内容。
    老师锦囊:主题把握不准,一可能是孩子的审题能力问题,二是他的文章为叙事而叙事。有些家长喜欢让孩子去参加习作练习班,我不提倡这种应试型的强化班,提高作文水平得结合生活,结合阅读。
    至于作文的素材,除了多读书,还要多启发孩子发现生活中的小事。比如有个孩子在家里发现一把锈迹斑斑的刀,他就结合想象写这把刀的“前世今生”:过去很锋利,非常讨主人的喜欢,但现在生锈了,被遗弃在角落,由此孩子引发了对人生价值的感悟。写作源于生活,让孩子知道:原来这么多小事都可以写!
    此外,表扬也是一门艺术。根据孩子的实际水平,要拿他自己和自己比,今天和昨天比。哪怕是一句话很出彩,有个性,都要注意及时表扬,帮孩子自己收集一本精彩词句,就更好了。
    家长提问:我的孩子书看了不少,但没见他提高多少水平,到底哪个环节出了问题?
    老师锦囊:很多孩子看书浅尝辄止,这是不够的。书看得多是好事,但更重要的是看得精。孩子看完一本精品书,家长可以多和他交流,促进孩子的深层思考,增加认识的渠道。此外也可以用点“强迫”的手段,比如让孩子假期时做“读书小报”,回顾书的内容,赏析书中的人物。
    
课后留声    

    冯怡康妈妈(采荷二小笕桥校区)
    小康在阅读方面有点欠缺,一道题这样说那样说,就是说不透彻。倪老师一讲,他就“茅塞顿开”了。以前写点东西像挤牙膏,这次的课堂作业做得特别顺畅。余舒妍妈妈(胜利小学)
    平时在教育女儿时,从没想到要结合阅读来灌输人生的真谛。
    回家后,我也给女儿看了篇文章,讲的是一个哲学家给弟子上课。哲学家问:“你们谁能把这片杂草除掉?”弟子们有的说用火烧,有的说割掉,也有的说要连根拔起。哲学家说:“明年这个时候再聚会,谁把这里的杂草都除掉,就可以不必来了。”一年后,几个弟子又见面了,他们发现,原来的空地种上了庄稼,而所有人中,只有哲学家没有来。女儿看完后跟我说:“妈妈,我觉得文章是要告诉我们,去除心中的杂念,首先要加入美好的事物。”
    学语文不是为了应付考试,最重要的是能参悟人生,而这又恰恰是我们家长平时在教育孩子时经常忽视的。
    杨彬妈妈(时代小学)
    儿子的个性比较强,又正好处在青春期,如果强迫他做这做那,即使他表面上配合,但真正的效果肯定不大。倪老师把她教育孩子的方法传授给我们,可是我们无论是在对孩子的欣赏水平上,还是在教育理念上都有落差,今后还要多多下功夫。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