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育儿的尺度

(2014-08-20 22:52:13)
标签:

育儿

自主的权限

劳动

过头的民主

餐桌文化

分类: 育儿体悟

http://s14/mw690/001UcqtMgy6LoQHWf7fdd&690
    因为我自己在童年曾有过不被尊重和被不公正对待的感受的缘故,我在日后对待自己的孩子,有一种自然而然的补偿心态。我决不让自己曾遭受的一切在儿子身上重现,所以一直坚持,给孩子充分的自由和尊重,很多事情都给予充分自主权。到今天,乐乐在同龄孩子里,通常不会盲从,比较有思想和见地。

    但同时,我也在他身上发现许多“副产品”,这也与他最崇拜的蒋哥密切接触有一些关系。佩宏是个聪明好学的孩子,爱看书、记性好、悟性高,懂得许多知识,乐乐对他崇拜得一踏糊涂。但他也有许多不良习惯,对于极度崇拜的偶像来说,缺点也成了优点。强烈的模仿,“我要成为他”的意识在乐乐那里表现得淋漓尽致。本身就足够强大的自我意识得到催化,表现出“过了头”的自我。

    1、过头的民主

    我们家庭内部一向主张民主,凡是与他相关的事都会征求他的意见,而且通常尊重他的意见,反而弱化了我们自己的意见。他的意见在一次次得到肯定之后,自主意识和信心一次次被加强的同时,也开始对不同于自己的意见表现出不屑,甚至对我们的意见也大不以为然。那表情,哼!眼睛一斜,头一扭。

    2、过头的正向激励

    正向激励是我经常使用的方式,针对孩子做得好的行为,我会及时予以肯定,而较少使用批评,特别是带有强烈情绪、指责似的批评。但是我发现,他对于批评,特别是带有一定情绪的批评,反应特别强烈。他很难接受别人说他不对、不好,很难接受别人反对他的观点。他在学校一直表现不错,深受老师喜爱和重视,自我感觉良好。一旦受到老师批评,或者感觉不那么受重视,他就会感到沮丧,甚至有些敌对情绪。

    3、过头的自我感

    尽管我注重建立规则,尽力不让乐乐染上“骄娇”之气的,可是作为两家血脉唯一传承的独生子女,他还是强烈感受到全家人对他的关注和宠爱,没有第二人与他分爱和争宠,他在长辈的宠爱下过得有滋有味。他懂得怎样博取他们欢心,懂得向谁提出要求最容易得到满足。我的父母,因为上了年纪,隔代依恋令他们不再像三十年前对我那样严厉,这一切,令他自我感觉超好,全能感十足。外出用餐,有好吃的菜上桌,他竟然第一反应是夹到自己碗里,全然不顾桌上的长辈。有座位抢先坐下,也不顾身后的长辈。

 

    观察到这些问题,我开始反思,也许我们有个误区,总是顾及到孩子是否会因为我们的态度或行为而受伤,希望孩子不要重复我们受过的伤害,却往往因此而放大了这种伤害的负面效应。正是我们的过于在意和呵护,让孩子过分放大了自我,而失去了关照他人感受的机会。当他们长大成年,进入社会,职场不是家,同事不是父母,这种只顾自己,不懂尊重他人的习性会让他们吃尽苦头。

 

    孩子是镜子,他的行为偏差反应的是我们的观念偏差、意识偏差,我决定调整。

 

    1、设定自主的限度

    我开始为他设定自主的限度,凡与他有关,并且能够承担后果的事情,由他自己作主;而对于他无需承担后果的事情,或者以我们为主导的事情,就不用征求他的意见,我们作好决定只需知会他即可。

    2、劳动

    首先是为自己劳动,完成自己的事。叠被、收拾自己的房间,清洗自己的衣物。从今年六月我们家保姆辞掉后,我要求乐乐每天必须清洗自己的全部换洗衣裤,刚开始他抵触,后来慢慢就习惯了。

    其次是力所能及的做一些为大家服务的事,比如取快递、去杂货店购买小件商品、倒垃圾、收拾碗筷、清洗水果。刚开始的时候,脖子一梗,蒋哥的口头禅出来了:“凭啥子?”再不就是磨蹭,希望磨到后面就有人帮他做了。几次下来发现没用,不管是耍横还是磨蹭,该他干的活儿半分也少不了。也就不磨了,乖乖的做完。我不断鼓励和肯定他的行为,不断向他强调他作为家庭一员的重要性,提示他在为家庭服务过程中所体验到的价值,看到劳动果实的成就感受。这算是一种催眠暗示吧,他慢慢会有为家庭担当的责任意识。

    我反对那种认为教会自家孩子劳动就是将来伺候老公(媳妇)的说法,劳动是每个人应当具备的基本美德,是自己生存的需要。再则,总想着让别人为自己服务,这样的婚姻最终也不会幸福。

    3、换位思考

    换位思考的能力在六岁之前的孩子身上是比较难于做到的,这时候他们正在发展自我意识,对自我的认识是他们成长的第一重心,他们很难站到别人的立场去体会他人感受,就算你问他“如果你是他,你会怎样”,他的回答也是自身的感受而非他人的。但是,孩子在六岁之后,应当慢慢引导他,脱离自我中心意识,能够以他人的视角和立场去思考问题,体会感受,这是学习如何理解别人的基础。多和孩子说:假如你是他。。。

    4、挫折教育

    一个人承受批评的能力,对待不同意见的态度,是由他对自己的评价和态度所决定的。作为家长,我们要做的,是帮助孩子正确认识自己。孩子应当知道,他并不只在父母为他营造的温馨快乐的环境中成长,他的行为也并不是所有人都会欣赏和喜爱,遭遇别人批评是很正常的事情,并不代表你不值得爱。你应当首先检查自己的行为,是否违反了规则,是否侵犯了别人,是否妨碍了环境。如果错了,就改正过来,下次不再犯错,别人也就不会再批评了。如果没错,就要为自己据理力争,口齿清晰,澄清事实,不能够情绪化的发泄,那样就算有理也变得没理了。我告诉他,所有批评你的人,都是在帮助你成长,使你越变越好。

    5、餐桌文化

    中国传统的“餐桌文化”有许多可取之处,也许你认为它繁琐、刻板、教条,但恰恰是这些礼数细节中,包含了长幼有序、尊重师长的精神。

    我要求乐乐,在家里来了客人,椅子不够坐的情况下,你只能坐小独凳,因为你是最小的;家里人没到齐,特别是年纪最长的长辈没上桌之前,不能上桌,更不能动筷;在餐馆吃饭,有新菜上来,不能马上转到自己跟前夹菜,要请桌上的长辈按顺序夹菜后,才可以夹,像鸡腿之类的好菜更不可以先夹到自己碗里;家里分食水果,要先送请长辈吃,然后才是自己;提前离桌要向大家打招呼。。。乐乐多次感叹:以后我长大做了长辈就好了!

    我无意在孩子面前强调自己的权威,只想通过这样的形式来约束他发展得过于强大的自我意识,强调尊重他人。人终究是本能动物与社会动物的结合体,只有懂得在满足自我与约束自我之间很好协调的人,才能融入社会,游刃有余。

 

    中国的文化特色决定,我们的孩子不可能按照欧美文化,完全强调个人价值;也不可能像日本文化,强调规则和集体的无我意识。我们的孩子,要适应中国国情,就得学会尊重他人,学会以退为进,学会和谐与变通。当然,前提是懂得规则,保持独立清醒的自我。

    育儿是一种艺术,重点在把握尺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