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邮预订方式何时与时俱进
又到了新邮预订时,10月29日《中国集邮报》公布了2011年邮资票品预订办法,看完后的感觉是:这些年各行各业都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唯独中国邮政的新邮预订方式始终换汤不换药,与集邮爱好者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大!
我有20多年的新邮预订的历史,由于历年的预订从没有提前结束过,而我恰恰就在2007年底因为过于“自信”和“乐观”而没有订上2008年邮票,从那以后我便对预订办法中的“订完为止”四个字有了充分的认识和了解。所谓的“订完为止”并不是在预订时间内将所有的有预订愿望的集邮爱好者的预订需求全部满足,而是邮票发行部门按照自己的所谓计划数“订完为止”。在前些年计划数没有完成任务的时候,每个邮政部门的职工都被下达了指标,并且和年终奖金挂钩。给我单位送信的邮递员和市邮票公司的朋友前些年几乎每年年底都托我帮忙发动单位同事预订邮票,我也尽力而为。当然2007年底他们没有找我,而当我去找他们帮忙时,他们也无可奈何,爱莫能助。当然这个事和他们没有关系,但总给人一种用人朝前、不用人朝后的感觉,心里很不是滋味。今年的预订办法中依然出现了
“订完为止”四个字,因此我想象在11月11日开始的那一个寒冷的冬季的早晨,在全国各个邮票预订点,会有多少铁打不动的集邮爱好者通宵达旦冒着寒风在排队,而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是老年人。这是中国集邮爱好者最无奈的选择!因为他们喜欢邮票,因为他们乐于收藏,他们花了钱但却不满意!我能感受的到,邮政发行部门的人能感受到吗?做一个中国足球迷是世界上最痛苦的事情,现在看来做一个中国的集邮爱好者也是非常痛苦的事情,自己花钱却还要看人家的脸色,还要受很多的限制,而也许发行部门就是抓住了集邮爱好者的这种心理,知道你欲罢不能,可好事为什么就不能办好呢?现在倡导科学发展观,大力创建和谐社会,坚持以人为本,各行各业都在努力践行,为什么在邮票预订上邮票发行部门就始终雷打不动呢?在邮票预订上的这种所谓的“中国特色”最好还是尽快与国际接轨吧。现在的中国该接轨的都没接上,不该接的全接上了!什么时候把“订完为止”的字眼变成“满足预订”或“敞开预订”,那才是中国集邮爱好者的春天来临了!但有些痴迷的老年集邮爱好者能见到这一天吗?计划经济时代的东西依然在市场经济时代唱主角,这样人为造成的现象合理吗?日前市邮票公司给我打电话询问是否已预订明年的邮票,按说应该感谢他们,但转念一想是不是他们的预订任务计划数没有完成啊!我真不希望是这个原因。
邮票零售中第一条提到“邮政部门发行的纪特邮票(包括套票、小型张、小全张和小本票),自发行之日起,在全国各地集邮专卖店和指定的邮政营业网点出售,出售期限为六个月,售完为止。”可全国有哪个专卖店或邮政营业网点的销售期能维持六个月的时间呢?我所在地的邮票公司就从来没有零售过小型张、小全张和小本票,因为上级单位就从来没有下拨过,套票也就是一二十套,一般的维持一两天,抢手的连几分钟都维持不了,真不知“六个月”的期限是什么人的高见?
第二条中又提到“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在发行期后统一收回零售窗口未售出的纪特邮票,并清点销毁”。一方面买不到,一方面又销毁,邮票就这样从一个仓库转到另一个仓库,最后进入造纸厂的化浆池,可能许多连包装都没动过吧。这样符合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理念吗?
这种忽悠人的字眼希望在明年别再出现了,不要一边晃悠集邮爱好者,一边又忙着清点销毁集邮爱好者买都买不到的邮票,人力物力财力的损失是无法统计的,集邮爱好者心灵的创伤谁能看的清!连邮票都买不到,实寄封都见不到,集邮事业发展从何谈起,青少年集邮只能永远是纸上谈兵!
联想到日前在北京举办的2010国际邮票钱币博览会门票的预售方式,就有极大的人为操作因素,不在博览会现场出售的门票却在几天内被恶炒,7号开幕时已从30元飙升到180元,就是因为凭它能买到60元的《梅兰竹菊》无齿小版张,这种现象正常吗?受到伤害的是真正的集邮爱好者,这样的邮品势必将沦为有害邮品。
让那些不和实际的、人为的、不符合以人为本原则的、晃悠人的、伤害集邮爱好者心灵的字眼永远消失吧!新邮预订方式早就到了该改的时候啦!
后记:文章发表在2011年第5期<博客论邮>(网络集邮研究会会刊)头版头条.
http://s16/middle/6819b62cha248c773693f&690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