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辰夏日游记(十一):晋城尧庙游记
一般人们都说:“一千年文化看北京,三千年文化看陕西,五千年文化看山西”。这“五千年”实际上就是从尧帝时算起。
尧庙位于临汾市南约三公里处,汉魏时代始建于汾西古平阳城,晋惠帝元康年间徙尧庙于汾东原上。唐显庆三年(658),徙庙于城南今址。后历代不断修葺,但却屡遭战乱,文物多毁于战火。今存山门、五凤楼、广运殿、寝宫等,但棂星门、仪门已毁。
尧宫甬道中间由龙凤图案刻制的中轴线叫“龙凤之脉”,从大门开始一直通到广运殿,长达300米。龙和凤均为尧时期的图腾,也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吉祥标志,这里的龙凤之脉就是中国最吉祥的龙凤通道。
尧井
在尧庙中,还有一个尧井台。井是人类文明进程中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上古时期人们都是择水而栖,沿河而居。尧“寻蚁造井”,人类就围井而居,改变了依赖河流而住的状况,遂有了村落、乡镇、城市,形成了人类最早的文明。至今人们把城市称为市井,把城市文化、城市文明称为市井文化、市井文明,把井看做为家,把远离家乡叫做“背井离乡”,因此这口井也被称为“天下第一井”。
在尧井的四周,有四棵沧桑的古柏,西侧这两棵为“柏抑楸”和“柏抱槐”,即柏树中又长出一棵楸树和槐树。柏抱楸每年四五月间,柏枝丛中盛开红色楸花,游人无不称奇。柏抱槐据传是600多年前从西安慈恩寺移植而来,每逢夏初,柏树从中槐花盛开,芳香四溢,甚为可观。东侧这两棵古柏,一棵叫“鸣鹿柏”,一棵叫“夜笑柏”。传说唐代在寝宫雕塑帝尧与夫人鹿仙女的圣橡时,突然跑来一对梅花鹿在柏树下欢蹦鸣叫,故称此树为“鸣鹿柏”,至今它的枝丫树杈,长相酷似梅花鹿角。“夜笑柏”系古时一僧人从印度移植而来,昼伏夜长,树寿绵长,每年除夕夜晚,此柏便发出沙沙之声,颇似人的笑声,故称“夜笑柏”。
尧庙中的大殿为广运殿
尧两侧与尧并称为“五凤”的四位大臣是:四岳,尧时期掌管山岳祭祀的官儿。后稷,是主掌农业的大臣。羲和,尧时期的天文学家和掌管历法的官儿。皋陶,尧时期任大理之职,是方管刑律的大臣,他执法如山,公正廉明,据说“画地为牢”就是他民明的。
大修之后,由当时尧都区区长宿青平撰写了大殿上的楹联。内容如下:
居平阳倚河汾深植民族之根;
启文明定中华垂誉国家先祖。
对联由著名书法家樊习一先生书写,它以根祖为题,高度概括了尧对中华民族的重要贡献,突出了尧庙的根祖本色。
上联意为尧定都平阳,依托黄河、汾河流域的优越条件,协和万邦,形成了统一的华夏民族,所以说,中华民族始于尧,尧都是民族根祖所在。
下联意为尧钦定历法,创建文字,开凿水井,结束了原始生产方式,开始实现向文明过渡的历史转折,并创建了中华民族古老的国家管理形式,因而才有“中国之称始于尧”之说,尧被誉为国祖和文明先祖。
尧庙的祭祖堂
崇拜祖先是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的美德,尧舜禹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祖先,是伟大的先祖。尧庙祭祖堂是炎黄子孙祭祀先祖的殿堂,供奉着尧舜禹君臣后裔姓氏牌位,涵盖了千家姓大部分。在祭祖文化堂我们可以了解自己的先祖,知道自己的根脉,寻到血缘之根,精神之魂和根祖文化之源。
尧庙中的“尧典壁”廊
“尧典壁”位于尧宫东侧,南北长达300米,高3.3米,镶有碑石380块,镌刻3万余字,是全国第一座雕刻尧、舜、禹历史文献的纪念壁,历史文化价值极高。碑文内容由南往北伸展,图文并茂,共分为13辑,即:《尚书·尧典》、《尧典图说》、《尚书·舜典》、《舜典图说》、《尚书·大禹谟》、《大禹谟图说》、《尚书·禹贡》、《禹贡图说》、《帝王赞尧》、《先贤咏尧》、《本纪尧传》、《典籍评尧》、《史载记尧》等。“尧典壁”是一部三圣功绩的精化史,“尧典壁廊”被誉为“天下第一廊”。
尧庙中的天下第一鼓
尧庙中的“中华帝尧鼓”,被称之为天下第一鼓。迄今为止,天下还没有比它大的鼓。这面鼓直径3.11米,高1.2米,鼓的两面均是整张牛皮而著,2000年被载入吉尼斯世界记录。
帝尧“敢谏鼓”,广开言路,开张圣听,纳谏除弊,开创了民主理政之先河,带来了“尧天舜日”之盛世。置鼓于尧庙,就是要弘扬帝尧精神,传承文明,恢弘正气。此鼓是襄汾县红跃鼓厂承制。厂长卫红跃历经半载,寻遍全国十三个省市才觅到了这两张牛皮,制成了这面象征先祖民主精神的大鼓。
尧庙中的华表
在尧殿的两侧,树立有木桩,这是尧设立的“诽谤木”,亦称华表木。按《辞海》的解释:“华表,亦称桓表,古代用以表示王者纳谏或指路的木桩”。尧是开启华夏文明的贤明君主,设立诽谤木正是要博纳众谏,广泛听取民众意见,以便改进朝政。为了打消大家的顾忌,达到言者无罪,畅所欲言,就特意树起了这一诽谤木。可以说,“诽谤木”是体现尧民主政治的初评。随着时代的推移,诽谤木演变为雕刻精细的石柱,形成蟠龙缠绕的华表,但已失去帝尧设立诽谤木的本意,成了历代帝王皇宫的装饰物和帝王尊严的标志物。华表为尧所创,始于尧都。在我国,只有在天安门前立有华表,它是皇权的象征,一般人没有资格树立华表,否则便有谋逆之嫌。
尧庙中的千家姓纪念壁
在尧宫门前的广场西侧,有高达6.6米,长达100米的千家姓纪念壁,以长城造型,花岗岩构筑,气势宏伟,可谓天下之最。纪念壁镌刻1566个姓氏,以中国传统书法真、草、隶、篆四种字体雕刻,并镶有“华夏子孙,同根共祖”八个显赫大字。纪念壁前的“叶落归根”大型铜雕,象征着中华民族源远根深,有着浓厚的血脉联系。
尧庙中的石刻二十四节气图
折叠尧任命羲和、羲仲等人观察天象,根据日月星辰运行规律,制定了历法,一年以366天为一周期,剩下的天数用润月的办法解决,这就是农历的来历。尧钦定历法,有序了农业,提高了生产力,推动了人类文明进步,因而在宫前尧门通道两侧刻制了象征日月星辰的石雕和二十四节气日历图,使帝尧功绩得以形象展现,国祖尧庙更具文化特色。
尧庙的面积不算太大,但给人的感觉气魄很大,体现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博大精深。来到这里,给人以一种厚重的感觉。由于尧是中华民族共同的始祖之一,受到后世中国人的尊敬与爱戴,尧庙也就成为了具有深厚人文色彩的文化景观。尧的贡献很大,但感觉到当地只是注重了修庙,还没有在这方面做出更好的宣传,因此除了本地人和对中国历史、文化有了解的人之外,其他人恐怕很少有人知道这个地方。今后对尧庙的宣传,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