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齐聚海口探讨东坡文化

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齐聚海口探讨东坡文化
海南发布 2023-02-19
14:06 发表于海南
首届东坡文化国际高端论坛现场。海南日报记者 韦茂金 摄
首届东坡文化国际高端论坛现场。海南日报记者 韦茂金 摄
“苏轼的题画诗与写景诗极其相似,意在把画境当作真景来描述,重在探索、阐释画中的意境……”论坛上,李贵分享研究心得,嘉宾们紧跟他的阐释思路,透过一首首苏轼的经典诗词,感受苏轼的超群才华、旷达胸襟、豪迈境界。
李贵常年从事唐宋文学与文献研究,对苏轼的诗文词研究颇深,不仅著有《苏轼诗文精读》,发表相关学术论文10余篇,另有专著《中唐至北宋的典范选择与诗歌因革》也包含对苏轼的研究。由于所任职的高校与儋州交流频繁,李贵对海南东坡文化深有感触。
“这些年,我深深感受到海南浓厚的东坡文化气息。”去年夏天,他来到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儋州实验学校考察,发现儋州随处可见东坡文化元素,“当地人爱东坡、读东坡、学东坡,活学活用东坡文化。不少文化人也爱模仿东坡先生的书法写楹联。”
“海口有以东坡命名的老码头文旅商综合体,有从东坡故事里‘提炼’出来的一系列美食。我还看到身着宋服的年轻人演绎着东坡故事。”这次来海口参加论坛活动,李贵对海南东坡文化发展有了更深的体会。他表示,海南正在倾力打造东坡文化产业,传承弘扬东坡文化,“规划理念、设计品位很有远见,将吸引全国各地的‘东坡迷’前来打卡。”
“东坡文化已经融入海南人的血脉之中,将成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李贵建议,海南可以在东坡的家风思想、教育思想、个性发展、创新思想等方面加强研究和普及,促进东坡文化传承弘扬。
“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自由贸易港,海南开放的大门会越开越大,将接纳来自四面八方的海外游客。”李贵表示,东坡是世界文化名人,海南应根据受众需求,加强个性化文化产品开发,做好东坡文化创造性转化,向世界讲好东坡故事。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CaJFxknANPGROpHoibHnFqWHL2GqKrUc4R9TJia6pU4cibx9Et8wI9RlUicd4lqaMGYx1mlPNgh4aiaspAUvicVKlRjA/640?wx_fmt=jpeg&wxfrom=5&wx_lazy=1&wx_co=1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副院长李国强谈东坡对海南的热爱:海南万里真吾乡
“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虽不能亲临现场,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副院长李国强却能从苏东坡留下的诗句中真切地感受到海南的早春。
李国强说,“我本海南民,寄生西蜀州”,三年的海南生活体验,早已让这里成为苏东坡魂牵梦萦的“第二故乡”。
在海南,苏东坡创办了海南历史上第一个学堂“载酒堂”,让儋州及其周边地区“书声琅琅,弦声四起”;他托人从中原地区带来谷种,把在黄州发明的插秧机加以改良后推广使用,对发展海南农业、传播技术和文化作出卓越贡献。
李国强说,在海南,苏东坡还继续着自己对于人生与政治的思索,完成了《东坡易传》《东坡书传》《论语说》等重要著作,造就了其学术创作的又一个高峰期。这一时期苏东坡的文学创作被后人整理为《居儋录》《海外集》。
李国强说,书中记述了海南的风土人情和东坡的生活起居,表达了苏东坡对这片土地的真挚热爱及对黎族同胞的深厚情谊,折射出正直磊落、豁达超脱、安贫乐道、超然物外的思想境界和价值追求,彰显了中国文人学士融入民族血脉中的家国情怀,深入民族风骨里的历史自信,沁入民族情感内的文化底色。
李国强说,苏东坡以其勤政恤民的淑世情怀、以文贯道的历史使命、豁达开朗的人生境界,最终塑造出“以儒为本、兼容并蓄、爱国体民、守其初心、传承文脉、旷达自然”的“东坡文化”并一直传承至今。
“深入研究、科学阐释、广泛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李国强说,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将不断与海南有关方面深化交流与合作,持续推动海南东坡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中国苏轼研究会会长、四川大学教授周裕锴谈东坡的人生境界:“千年英雄”苏东坡
“当年,苏东坡在儋州写下‘垂天雌霓云端下,快意雄风海上来’,诗句豪气干云,全无衰惫之态。”中国苏轼研究会会长、四川大学教授周裕锴说,他此刻身在海南,与学界好友探讨东坡作品,追寻东坡遗迹,弘扬东坡文化,恰好能够体会苏东坡诗中的快意。
周裕锴说,苏东坡晚年自题画像,将自己的“平生功业”归结为“黄州惠州儋州”,其实,这几个阶段都是其人生最为失意的时期,在海南儋州谪居期间尤其是他人生的“至暗时刻”。但是,就是在这样的“至暗时刻”,苏东坡真正创建出他在文化史上的伟大功业——他被驱逐出庙堂,流放到江湖,无论是精神依托、思想倾向和情感认同都从庙堂走向民间,终于完成了由“臣”到“人”的转变。他像儋耳道旁被弃置的石头,“尽是补天余”,虽再无规劝皇帝“补天”的功用,却得以亲近大地,来为人民造福。
苏东坡谪居海南的功业,前人多有评说。周裕锴认为,概括来说,主要有三点:
移风易俗。苏东坡致力于改善当地落后习俗,见当地多荒田,不重视农业,便作劝农诗鼓励黎族人从事农耕;见当地人盲信巫术,杀牛作药,便作文告谕乡人重惜耕牛;见当地风俗让男人坐守门户、女人外出劳作,便作文批评这种“坐男使女”的陋习。
致力于海南文化建设。虽然知道海南是“四州环一岛,百洞蟠其中”,但苏东坡始终相信这座岛与中原大陆水脉相通、地脉相连,文化之脉也自然应该承续。因此,他身体力行,与当地一些秀才、学子相往来,营造文化氛围,让海南学子感受到海南与祖国文化地脉相连,鼓励他们在文化地位方面能够有所突破。
敢于征服不幸的命运。苏东坡将复杂深沉的人生感慨化为适物自闲的人生智慧,在日常生活的题材中发现诗意和情趣。因此,纵然经历“九死南荒”的困境,他仍然要赞叹:“兹游奇绝冠平生。”他能在恶劣的环境下诗意地栖居,很好地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英雄主义”。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蒙曼谈东坡文化如何与海南发展结合:东坡文化“烹”出海南味
近些年,中央民族大学教授蒙曼频频出现在央视诗词大会等多档文化节目中,她最擅长的就是从历史人文的角度来赏析唐诗宋词。在首届东坡文化国际高端论坛上,她也从东坡的诗词中赏析出了别具一格的海南韵味。
“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海南万里真吾乡”“兹游奇绝冠平生”……在东坡的笔墨中,蒙曼看到了民族风雅、天涯雪花、春风春意。“这对当时的东坡来说,是新鲜的,对我们(外地人)来说也是新鲜的。”蒙曼说,海南的东坡文化可以在“新鲜味”上下功夫,走一些别人没走过的路,只要把文化发掘得够彻底、展示得够“新鲜”,再结合海南本土文化,不仅游客会感兴趣,甚至全世界都会感兴趣。
“回想900多年前,苏东坡在海南那样艰苦的条件下都能做出这么多成就,今天的海南若把东坡文化发扬光大,那么未来是不可限量的。”蒙曼认为,当前海南自贸港建设如火如荼,如果苏东坡能见到海南现在的这般景象,一定是万分惊喜。她笑着说:“当时东坡眼中的仙境可能都达不到现在海南‘凡间’的境界。”
在蒙曼看来,海南要把东坡在琼的乐观精神、做实事的态度传承下来,发扬光大,东坡文化赋能海南发展,自贸港必定未来可期。
复旦大学中文系主任朱刚谈海南人对苏东坡的喜爱:东坡已成海南人文化偶像
前来参加首届东坡文化国际高端论坛的复旦大学中文系主任朱刚,进行了主题为《苏轼、黄庭坚的文艺批评:“字中有笔”与“句中有眼”》的演讲。会场内外挤满的人群、热烈的掌声,让他感受到了东坡文化在海南无比浓厚的氛围。
据了解,这些年朱刚陆续出版了《苏轼十讲》《苏轼苏辙研究》《苏轼评传》《阅读苏轼》等作品,对东坡文学有极为深刻的研究和解读。他认为,当下越来越多人喜欢苏东坡。对于学者来说,苏轼喜欢表达、善于表达,他知无不言,有什么想法必须一吐为快,不肯沉默,所以无论人们想探究有关他的什么问题,大致都能在他留下的文字中找到自述。
“作为一名苏轼研究者,通过这几天的活动我注意到,在海南不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各个领域都有人迫切想要进一步理解东坡文化。”朱刚说,对东坡文化的深入理解和继承弘扬,要通过各方面的努力。他以为,最核心的着力点是大学的学科建设。
朱刚表示,应该注意的是,基础学科的建设方法跟工程学科不同,集中力量、资源做几个工程,有一定效果,但不能一劳永逸。基础学科的建设要做许多“不急之务”,面要比较宽。比如要加强苏轼研究,不能只盯着苏轼研究来组建队伍,须从宋代文学乃至整个古典文学研究队伍的水平提升去着眼,才更为有效。
东坡文化是海南历史文化的一个代表性符号。朱刚建议,在如何引进和培养东坡文化研究人才上,可以相对放宽一些限制,加强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现代大学精神构建,打造东坡文化研究的智库与平台。
来源:海南日报客户端
记者:陈蔚林 昂颖 刘晓惠 李梦瑶 邱江华
编辑:林博新
校对:林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