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22汉语言文学考研最合理的复习计划:

(2021-03-11 23:13:25)
标签:

教育

文化

杂谈

成功的路上并不拥挤,因为能坚持到底的人并不多!

 

一、考研备考准备(尽量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以下5大准备步骤)

 

二、史上最高效全年备考复习计划

1一轮复习(1~6月):扫盲点,打基础,全面复习

 

阶段特点:

1——6月是黄金备考阶段。

这段时间,是整个专业复习的黄金时间,遇到不懂的难题,可尽快寻求帮助解决。

考生通病:

这半年的时间相对来说,是整个专业复习压力最小、最清闲的时段。考生不必要在这个时期就开始紧张。

也有很多考生认为这个时间段开始复习有点早,但是只有早准备,才能在最后时刻不会因为时间不够而手忙脚乱。

对症下药:

学习循序渐进,稳扎稳打,争取每天一点小进步。

复习过程中,主要是将专业教材精读两遍以上,精读的速度不宜太快,否则会有遗漏,一般每天弄懂两到三个问题为宜。由于这段时间较长,考生完全可以把专业问题都吃透。事实上,一本专业课的书,并非所有的东西都能作为考试内容,但是重要的内容则会不厌其烦地在不同年份的考卷中变换着面孔出现。所以,考生在第一遍精读的时候,就需要把这些能够成为考题的东西挖掘出来,整理成问答的形式。

考研过程中的第一轮复习,一定要重在书本,重在基本知识,切忌题海战术。

在备考过程中,建议大家利用辅导资料,最大限度扫盲,搞懂基本常识,全面掌握教材知识。

 

2二轮复习(7~9月)强化提高,高效冲刺

阶段特点:

这段时间属于专业课的加固阶段。第一轮复习后总有许多问题沉淀下来,这时最好能够一一解决,以防后患。对于考生来说,这3个月是专业知识急剧累积的阶段,也是最为繁忙劳累的时候。

 

考生通病:

面对又多又杂的知识点,不知所措,抓不住重点;而且,惰性太强,无法坚持学习,容易自暴自弃。

 

对症下药:

在专业课复习上,这段时间应该主要看近年的学术期刊以及一些重要的学术专著,边看书边做读书笔记,并整理以前的听课笔记。这是十分重要的工作,因为复习的重点会往公共课上倾斜,专业课复习所占的时间也会有所缩短。此时需要注意本年度涉及所考专业的热点问题。

在复习过程中,应该逐渐抛开书本,将书本中的知识点用自己的语言写出来,整理成精炼的笔记。然后看自己的笔记并形成自己的东西,因为考试是需要用笔来表达的。所以,把第一次精读过后的那些重点问题用答卷的方式写一遍,效果是十分突出的。再根据本专业的情况,翻查其他的参考用书,将新的知识点补上。一般来说,专业课不可能只涉及一两本书,不排除出现一些超越范围的考题。因此,可以根据考过的同学的建议去精读其他的参考书,把重要的内容补充上去。

 

3三轮复习(10~11月):记考点,多做题,触类旁通

阶段特点:

9月下旬预报名,10月下旬正式报名,11月现场确认,考生的目标院校和专业方向已一锤定音。

 

考生通病:

这个阶段,考生学习热情最浓厚、最积极。很多考生在这个阶段,会很盲目,复习效率低下,心态调节不好,反而导致复习不好。

 

对症下药:

这个时候的专业课复习主要认真看第一轮和第二轮复习时积累下来的读书笔记和听课笔记,不断加深印象,试着自己给自己出题并且结合本年度的热点问题试图去猜一下专业考题,并想想该怎么回答,训练一下解题思路和技巧。

复习过程中,则是查阅本年度该专业最新的热点问题以及报考导师目前研究的主要课题等,把这些补充上去,整个复习笔记就比较完整了。在补充和扩展的过程中,查询网站、期刊等都是很好的手段。

另外,因为考试临近,考生应注意调节自己的心态,积极和其他考研的同学针对某些问题进行辩论,汲取对方的复习心得。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查漏补缺和深化理解。

 

4四轮复习(12月):调整心态,全力以赴

阶段特点:

最后的冲刺阶段,复习压力最大的阶段。

 

考生通病:

临近考试,考生容易紧张,心态问题突出。

 

对症下药:

如果这个时候还有很多问题依然得不到解决,那么就不要再费心血去寻找答案了。这是一个博弈的阶段,把自己熟悉的问题尽量把握好才是关键。

这里突出强调的就是要学会调整心态,准备应考,让自己找到考试的感觉。这段时间,主要是默默地体会所有的知识要点和热点问题,把心态和作息时间调整到最佳,保证考场中的理想发挥。

 

你知道你现在处在【考研备考】的哪个阶段吗?

基础阶段:1——6月强化阶段:7——9月

提升阶段:10——11月冲刺阶段:12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