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处所与理想的视点释陶渊明的“暧暧远人村”(《归园田居·其一》)

(2021-01-06 09:58:55)
标签:

教育

文化

杂谈

            从处所与理想的视点释陶渊明的“暧暧远人村”(《归园田居·其一》)

 

                  (日)松浦友久                    李寅生      

          

               (松浦友久,日本早稻田大学       李寅生,广西大学文学院    南宁530004

 

                                          (一)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的“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二句,即使是在著名的陶诗中,也堪称是广为人知的名句,可以说它成为了归田后诗人生活风貌的一种象征。

    这首诗虽然是具有代表性的名诗,但作品中关于“远人村”的“处所”和“解释”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陶渊明本身的表现意图肯定会正确地传给读者的。本文就与“远人村”的解释有关的几个问题进行考察,并对现行说法的恰当与否给予一个客观的评价。

 

                                         (二)

 

    少无适俗韵,       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       一去十三年。

    羁鸟恋旧林,       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       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       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       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       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       鸡鸣桑树巅。

    户庭无杂尘,       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       复得返自然。

 

    第一个问题,是在这个作品中出现了两个“处所地”。在现在流行的诸书中,不管是日本和中国的哪一部著作都认为“远人村”和“墟里烟”是描写陶渊明当时住所的邻村和远村的,并且大都认为这两个“处所地”处在了作者当时住所的远景位置

    但是,通观这首由二十句组成的作品,便可发现九——十二句的“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四句,明确地描写了陶渊明当时所居住的环境,继之的第十五、第十六句的“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二句,仍是明确地对陶渊明当时所居住处附近的环境的描写。而关于作者本身的立场问题则是不容置疑的。

    问题是“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二句,已明确地处于了近景六句的中间位置。如果把这二句看成是远景的话,那么从“方宅十余亩”到“鸡鸣桑树巅”的三联六句则只应该是处于了稳定的中心点上,它属于视点迅速转移的特殊状况,由视点的二分化,回避了叙景统一印象的不完整性。

 

                                          (三)

    这种不统一的解释,为什么会在现在的日本和中国的解释中占有绝对的优势呢?其中主要是因为“远人村”三字解释为“那边的邻村”、“······邻村隔得很远”、“远处的邻村”、“远处的村落”,即仅限于解释为“远方的——人村”;与此相对的是“墟里烟”三字,它和“远人村”所展开的同为远处的风景,但看起来却极为自然。结尾二句虽然没有偏离视线扩散描写的不统一,但从陶渊明当时所居住的地方来看,则成为了一个“美丽的远景”。而且也由这个位置使这六句诗形成了“近——远——近”的表现方法,获得了“立体的、多元的写景尝试”的高度评价。

 

                                         (四)

    那么,“远人村”三字类似上面的解释是否正确呢?这首先应该说是一个难点问题。这两句的对句结构是由“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所组成的,因而解释上句的“远人——村”与下句的 “墟里——烟”,从对句的整合性和基本性来看是存在着矛盾的。下句的 “墟里烟”除了表现为 “墟里——烟”之外,还稍稍包含些上句“远人村”所看到的同样的“远人——村”句式结构。而“远人——村”又具有什么意义呢?实际上,它的解释要点包含了陶渊明的思想理念和人生观。“远人村”是 “远人——村”,但不是 “远——人村”,陶渊明终于回到了他当时所居住的地方,“远人”即“远离世俗的朴素闲雅的旧居之地”,这种认识是不包括其它因素的。换言之,方宅、草屋、榆柳、桃李、狗吠、鸡鸣······这类虚饰的空间,正是免于政治权术和社会束缚的自由无拘的空间,陶渊明他认识到了其中的价值所在。如果把“远人村”分析为 “远——人村”、从物理距离的远近来看这些叙景句的话,那么所谓的“远人——村”则完全不是陶渊明的自负和自我认识。“远人村”是 “远人——村”,但并不是 “远——人村”便是这个意思,可以肯定的说这个说法是非常明确的。

    具有高度起伏性、复合性的陶渊明的诗文,表现了虽在“人境”,但却乐于处在自由、不羁境地的思想内容。著名的《饮酒·其五》诗中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二句便是这样例子,初看起来这首诗与《归园田居·其一》中的“远人村”所描写的居住之处存在着矛盾,但《饮酒·其五》诗的构思要点却表现了虽“在人境”,但却与“车马”(世俗权力)断绝了关系,所以才会产生岀脱俗。主体者的思想逐渐得到充分的实现,是一种有趣的假设,说两者之间个别的地方具有相同的价值观也并不算过份。

如果正确地看待这个问题的话,陶渊明创作《饮酒》诗时所居住的地方,可能正是位于在九江热闹的“人境”,而他创作《归园田居·其一》时,其所居住的地方则是他出仕以前的旧居之地,即在远离九江市中心(俗人之地)的偏僻乡村里。

 

                                          (五)

    在这里,与此有关的小论点大概还是有谈及的必要。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二句,一般来说作为对句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别具一格的结构。作为汉语语音或训读汉诗来说,如果前后四联的对句中有两句能够朗诵、朗读的话,那么对整首诗而言便可以说是具有了诗歌的真实感觉了。

    如果严格地从句子结构来看,“远人”解释为“远于人”、“远于人类”则形成了“述语+补语”的句子结构,而“墟里”却变成了“名词+名词”的句子结构,正象唐代近体诗的对句所表现的那样,其所体现的是一种完整的整合性。在近、古体各种诗型的发展过程中,到了陶渊明时代,四言诗、五言的对句已形成了“二音一拍”的节奏,上、下句之间已无明显的错位,由“意义单位”与“节奏单位”的一致保证了对句的整合性。正因为如此,才会在朗诵上、解读上不会产生任何的违和感。即使是在唐诗中,如带有杂体性和散文性的五言古诗体裁,也只是在对句构成上稍有些疏缓而己,在古体对句的表现上,其中所表现出来的朴素的对偶感觉意图,仍然起着经常性的作用。

    类似的“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二句,作为其与训读相应的自足、自尊的叙景句,它体现了一种诗歌上的稳定性。

    关于“暧暧”的解释并无什么不同的观点,都是指夕阳下的昏暗而言的;但“依依”却存在着多种意思,虽然译语较多,但其基本义却是yiyi/平声/i韵的连续拟态语。它表现了“物体不间断的持续状态”,因而在解释时多频用“柳条依依”、“依依不舍”、“烟霭依依”等派生意义的词汇。

    在这些用法中,只有基本义是共同的,而语义、形象则未必是处于了相互排斥的关系。特别是用例,其重复性作为诗句而产生的事例还是较多的。本诗的“依依墟里烟”如果说具有类似情况的话,那么“村里的暮烟”便是直接的描写对象,它主要的意义还是指烟雾的持续性而言的。非间断性的“依依”与此重伏应该说是可能的。的“依依”处于了领先的地位,它与的“烟霭依依”并没有重伏,这种说法肯定是不正确的。

 

                                         (六)

    最后需要指岀的是这句诗在日本的“训读”和“解释”的情况,并就其意义上的东西进行研究。

    正如众所周知的那样,这句诗在日本所有的相关注释中都被训读为“暧暧远人的”。就笔者所见的范围内,这是完全例外的。但口语、现代语的译文,除了极少数的例子之外,其它全都译成了“远处的人村”、“远处的村里”等形式。如果按照这个译文来训读的话,就变成了“暧暧的远人村”。也就是说,“训读译”与“口语译”形成了截然交错的情况,训读译在原诗结构方面即限于正确的解读,因而在理论上具有的真实感可以说是一般诗歌中所不具备的。

    与此关系不大的是“暧暧远人的村”的训读译,由于其节奏、语感、形象的各种要素的综和因素,使得口语译更为人们所喜爱,但这两方面的解释也并沒有发现什么分歧,因而作为陶诗的精髓正是由于人民的喜爱才得以流传了下来。陶诗的翻译理论虽然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但就现实的观点来看,至少在江户时代以来的数百年间,它对陶诗的普及仍是起到了作用的。

    那么,产生这种特殊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可能大致以下几个原因是较为正确的。即“训读汉诗”的训读诗句本身在其本质上作为日语的“文语自由诗”具有深层次诱发读者诗情的因素,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训读诗句才会毫无破绽地形成了一种美丽的效果。现代语中的散文译,其鉴赏和解释十分必要,大概就是由这种状况而产生出来的。即首先由“依依墟里的烟”这一完美叙景的训读下句,来诱发出“暧暧远人的村”这一叙景训读的上句。而且这两句也堪称是叙景的“佳对”,作为文语自由诗它具有深刻性和独立性的特点。在口语译的解释方面,阅读雅致深邃的文语自由诗更是一种充分的享受。

    作为“文语自由诗的训读汉诗”,其深刻性和根本性使得文体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当然它也包括了今后检验、评价的重问题在内。而还需要指出的要点之一是在日本“训读汉诗”作为其文体的基础是由“文语体”而被译岀的,由此来看,作为译文文体的一种,它保证了其中所具有的古典性和洗练性的特征。这其中的重要性正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所示,如果从“国破山河仍然存在,城春草木依旧茂盛”的口语体来考察其训读的习惯的话,马上就会理解其中的真突感了。但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阅读性和通行性对日本人而言却不太好实现了。此外,口语体因时代和地域发生了具大变化而也相应地发生变化,但带有一定的风格的文章体裁却难以固定下来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从原理上来看,汉语与日语在语言特征方面的差异与此是沒有太多的关系的,在各种各样的文言中,“文”作为修饰文字在表现方面必须要表达出音韵洗炼、形象鲜明的美感来。而在文体方面,其所必须具备的条件则是要有历史的真实,性。

    如果以上推论并无大过的话,我国的“训读汉诗”在本质的深层次方面作为日语的“文语自由诗”,其特征的第一要素正是原诗由“文语体”译出而成为了固定的习惯,这样的结论便是由此而产生岀来的。在“暧暧远人村”的训读中,其所表现表出来的优先性,不正是产生于这样的传统中吗!

 

 

注释:

中日两国在这方面具有影响的较为通行的陶学作品主要有(按年代顺序):

A)铃木虎雄《陶渊明诗解》                  弘文堂1948年出版。

B)吉川幸次郎《陶渊明传》                新潮丛书1956年出版。

C)星川清孝《古诗源·下》                  集英社1965年出版。

D)松枝茂夫·和田武司《陶渊明全集·上》  岩波文库1990年出版。

E)郭维森·包景诚《陶渊明集全释》   贵州人民岀版社1992年出版。

F)魏正申《陶渊明集译注》               文津岀版社1994年出版。

G)孟二冬《陶渊集译注》             吉林文史岀版社1996年出版。

 

关于“墟里”的解释,参照长谷川滋成《陶渊明的精神生活》第172页(汲古书院1995年出版);以及《汉语大词典》第二册第1188页对”字的解释

 

这类极少数的例子主要有:

A)诸桥辙次《大汉和辞典》(1959年初版)第十一卷对陶潜《归园田居诗》:“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解释。

B)孙钧锡《陶渊明集校注》(第42页)   中州古籍岀版社1986年出版。

C)唐满先《陶渊明集浅注》(第55页)   百花洲文艺岀版社1985年出版。

D)松浦友久《中国名诗集——美丽的岁月》(第465页)   朝日文库1992年出版。

E)李华《曹植选集·陶渊明选集》(第246页)   人民文学岀版社1997年出版。

 

关于这个问题,参见拙作《作为‘文语自由诗’的训读汉诗——‘文语定型诗(和歌、俳句)’与它的相辅性》(《汉诗——美的存在》第V章,岩波书店20021月出版)。

 

关于训读的文体本身,也是因时代和学派的不同而不同,初期(平安时代)一般以当时口语为主而译出;到了中世、近世时,逐渐按原文采用直译的方式译出,同时其文体也变成了较为简洁的文语体;近世以后,又过度到了以散文、韵文为特征的(文语体)文章体。其详细内容参照《和汉朗咏集》(藤原公任约于1040年著成此书)中的古训读资料。

 

 

作者:松浦友久    日本     早稻田大学     文学部教授

译者:李寅生      中国  广西大学文学院    教授、博士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