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次,本人的所著《庾信研究》一书能由广西大学文学院院长李寅生教授、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马蕙颖老师翻译出版,在中国得到各位读者的广泛阅读,本人对此感到十分荣幸和感激。李寅生教授立志成为中日文化交流的桥梁,拥有从六朝诗歌到唐诗领域渊博的学识,他运用娴熟的日语,主要探索、详查在日本国内发表并出版的关于六朝诗的论文、书籍,并将其翻译成中文。
拙著《庾信研究》得到李寅生教授的青睐,并被提出想要将其翻译成中文出版已是2012年的事情。在此之前李寅生教授翻译了本人的论文《从杜甫诗看六朝诗人观》(日本《六朝学术学会报》第六集 2005年出版),发表在《秋兴》2010年第1期(总第17期 夔州杜甫研究会
白帝城博物馆发行)上,翻译之后名为《略论杜甫诗中所表现出来的六朝诗人观》。本人阅读之后对李教授的准确、典雅、流畅的中文翻译怀有深深的信赖之情,因此立即答应了拙作的翻译出版之事。
庾信(513——528)作为南朝·梁代的宫廷诗人从年轻时期就发挥了他极高的文学才华,是梁朝诗壇的大家。在其作为梁朝的使者赴北朝西魏时,梁朝被西魏攻陷了,庾信遂被留在西魏。他作为被西魏·北周优待的文臣,最后在北方之地逝去。
自古以来,人们对庾信的处世方式颇有非议,庾信仕于西魏·北周的后半生被认为是一种没有操守的处世方式,而在庾信本人心中也抱有“侍于两朝之耻”、“失乡之愁”、“乡关之思”等深深的哀怨;此外,偶尔感受到的屈辱,也常常伴随着他的后半生。而最后庾信被认为是六朝诗歌的集大成者、唐诗的先驱,他也因此而名垂青史。本书以庾信的羞耻意识和处世心态为中心进行考察,从文学史的视角对其前半生华丽的修辞以及在此基础上后半生沉痛的文学作品思想内容进行研究,即考察、明确在庾信之前和之后的诗文发展潮流中,庾信的作品是如何影响唐诗的。
在拙著《庾信研究》中文版付梓之际,本人重新深切地感受到了即使在现代,庾信也是以能够被理解的生活方式而生活的伟大诗人。
在门阀制度等级森严的六朝社会,不算名门出身的庾信虽有父亲庾肩吾的庇佑,但基本上还是依靠自身的诗文的才华来开拓、挑战自己不幸的命运,正是是那份忧愁使他成为唐诗的先驱,进而创作出了出色的作品。年轻时期没怎么关注过,庾信的享年是六十八岁。和有名的六朝诗人的享年比起来算长寿的。如曹操去世时六十五岁、曹丕去世时三十九岁、曹植去世时四十岁、阮籍去世时五十三岁、嵇康去世时三十九岁、张华去世时六十八岁、潘岳去世时五十三岁、陆机去世时四十二岁、陶渊明去世时六十二岁、颜延之去世时七十二岁、谢灵运去世时四十八岁、谢脁去世时三十五岁,此外,仕于宋、齐、梁三朝的沈约享年七十二岁,仕于梁、陈的徐陵去世时是六十七岁。各位诗人的传记已如众所周知,而想要留下能影响后世的作品,就要远离政权中心,能够忍辱负重当然也是庾信长寿的重要原因。在日本有名的白乐天享年是七十五岁,陆游是八十五岁。
最后,再次深深感谢李寅生教授、马蕙颖老师,以及资助出版费的广西大学和承担出版本书的凤凰出版社。
矢嶋美都子
2020年1月吉日

《庾信研究》封面一

《庾信研究》封面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