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略论陶渊明《拟古》诗“其三”的寓意与吴歌西曲及《易》的关系

(2020-11-09 22:04:30)
标签:

教育

文化

略论陶渊明《拟古》诗“其三”的寓意与吴歌西曲及《易》的关系
                                          沼口胜1 著;                     李寅生2 

 

               1,京都文教大学 文学部,京都 宇治 611-0021; 2,广西大学 文学院,广西 南宁530004)

 

      要:陶渊明《拟古》其三一诗寄寓了作者对时事的看法,而其主旨却众说纷纭,未有定论。本文通过对诗中表现寓意的手法进行考察,认为此诗借鉴吸取了汉代焦赣所撰《易林》中的繇辞,以及《周易》的卦爻之辞和王弼注等材料,是模仿吴歌西曲的措辞而写成的富于民谣曲调的诗。诗中的“燕”指司马一族,诗歌寄寓了对遭到刘裕迫害而渡江北归的司马族人的同情。

    关键词:陶渊明;《拟古》其三 吴歌;西曲;《易林》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9312020)03-??

 

    

陶渊明(365—427)是生活在东晋(317—420)后期至刘宋初期社会动乱时代的人物。其组诗《拟古》九首对东晋王室的衰微命运和时事表达了个人的见解和感叹,诗中包含了较多的寓意

不仅限于《拟古》诗,陶渊明表达个人寓意的诗还有很多。然而具体的寓意是指什么?却又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针对这种情况,笔者拟就陶渊明诗中寓意的表现手法做一个考察

依笔者管见,陶渊明表现个人寓意的手法,借鉴吸取了汉代焦赣所撰及流传下来的《易林》中的繇辞,以及《周易》的卦爻之辞和王弼注等材料。在这个基础上,笔者再做一些新的阐释。

在陶渊明的作品中,存在着许多与吴声歌曲·西曲歌(以下简称“吴歌西曲”)歌辞相同的措辞,所用的寓意手法也包含于其中。由此可见《拟古》与“吴歌西曲”的渊源较深,九首组诗中有过半的诗其措辞得到了承认

本文就《拟古》诗其三(以下简称“其三”)的相关寓意以及历来的观点进行研究,然后就诗中与吴歌西曲歌辞的关系进行分析,同时对作者表现寓意的手法及寓意所在做进一步的考察

 

“其三”诗的原文如下

仲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

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先巢故尚在,相将还旧居。

自从分别来,门庭日荒芜;我心固匪石,君情定何如?

 

这首诗由五言十二句组成,从其内容上来看,每四句一段共分为三段。第一段描写了仲春二月的景物,吟咏了时雨、春雷、启蛰以及草木的生长;在第二段中描写燕子飞来仍旧飞到旧巢时的情况;第三段是说与燕子分别后,自家门庭一天天地荒芜了,但陶渊明的心仍然是坚定不移,但不知燕子您的心情究竟如何?全诗以这样的问句作结。

龚斌《陶渊明集校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出版)关于“其三”的集说从四个方面论述了这首诗的相关主旨。即:

燕子恋旧巢,寄托作者不肯背弃晋室的心情(吴师道《吴礼部诗话》云“托言不背弃之义”邱嘉穗《东山草堂陶诗笺》卷四云自刘裕篡晋,天下靡然从之,如众蛰草木之赴雷雨,而陶公独惓惓晋室,如新燕之恋旧巢,虽门庭荒芜,而此心不可转也。”孙人龙亦同此说。)

讥讽仕于刘宋者之说(马墣《陶诗本义》卷四云此首似讥仕宋者之不如燕也。”)

怀念征夫戍卒之作(张玉毂《古诗赏析》卷十四云“此拟春闺怀远之诗。”

咏刘裕与桓玄之事。民国学者古直《陶靖节诗笺》(广文书局1964年出版)即是这种观点,逯钦立校注《陶渊明集》(中华书局1979年出版)沿袭了古直的注释,但观点稍有不同

在以上诸说中,“其三”的寓意可参考第三、第四二说。这里需要关注的是古直和逯钦立的解释并对此加以进一步的研究。

如前所述,“其三”包含有对桓玄、刘裕所谓“义举”的寓意,这是古直的解释。其方法如“《晋书》元兴三年二月,刘裕与何无忌起,京口在建康之东,故曰‘仲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也”所述,列举的史实具有一定的根据。

然而,古直摘记的史书记述,未必是《晋书》(唐房玄龄等撰)中的原文,有可能是片段的内容。为了了解当时的历史,理解古直的注释,还要参考《宋书》(梁沈约撰)、《晋书》、《资治通鉴》(宋司马光撰)等史书,从而了解桓玄“伪楚之乱” 的始末。(宋袁枢撰《通鉴纪事本末》的篇题)

东晋元兴元年(402)正月,尚书令司马元显讨伐与其对立的桓玄,并颁布了戒严令。桓玄也列举了司马元显的罪状,举兵东下。二月,桓玄率兵逼近都城建康附近的姑孰,战端开启,政府军司马尚之、司马休之被打败。三月政府军的主力北府军长官刘牢之临阵倒戈桓玄于是长驱直入建康废太傅司马道子(司马元显之父)杀元显控制朝政

在刘牢之失势时,其部将刘裕担任了桓玄兄桓修的参军,他讨伐五斗米道徒孙恩一党的卢循,并使其败走。元兴二年(403)六月,桓玄任彭城内史。同年十二月,桓玄即帝位,国号为“楚”。桓玄废安帝为平固王,并同时迁其弟司马德文(后来的晋恭帝)到浔阳。当时浔阳郡治正是陶渊明的故乡柴桑。参见《资治通鉴》胡三省注

看到桓玄篡逆之事刘裕刘牢之的外甥何无忌商议,于元兴404)二月举起复兴晋室的义兵参加这项义举的除刘裕何无忌之外还有刘裕之弟刘道规、刘毅、孟昶、魏咏之、檀凭之、诸葛长民王元德辛扈兴童厚之兄弟亲戚其中刘道规孟昶刘毅在广陵王元德辛扈兴童厚之等人建康,他们分别呼应在京口城(今镇江市)起兵的刘裕

三月,刘裕斩杀桓玄的骁将吴甫之和皇甫敷,桓玄的手下随之溃散。诛杀了桓玄的宗族后,刘裕让武陵王司马尊代行天子之职,并命诸将追讨桓玄

被桓玄幽闭在浔阳的晋安帝逃到了江陵,桓玄再度沿长江东下,在峥嵘洲与刘毅遭遇被打得大败,于是回到江陵,在向西奔逃的途中于梅回洲(江陵西)被杀。时为元兴三年五月之事。在此之前,安帝被救出后回到了江陵,并于义熙元年(405)三月甲午回到建康复辟了

以上所述,沿袭的是古直的解释。按上面的记载,“其三”开头的二句便包含了元兴三年二月刘裕在京口义举的寓意。继之的第三四句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隐喻了在广陵、历阳、京口刘裕等人一齐起事之事。

第二段的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先巢故尚在,相将还旧居”,隐喻了桓玄失败,刘裕复兴晋室,安帝还归建康之事。其解释“以玄为旧燕,故裕等为新燕,双双言非其一也。”把刘裕等人比喻为新燕的理由,古直有如下的说明:

按裕虽尝为下邳太守,然局外小臣,未闻朝政,譬之巢林之燕未居人家画梁也。

故无忌谓毅曰:“天下草泽之中,非无英雄。所以谓之新来燕。

刘裕任下邳太守时是在隆安五年(401)八月,此时虽然有破孙恩而立下的大功,但他仍是一个与朝政无缘的小臣。在举兵之际,何无忌对刘毅说的这番话暗喻了刘裕为“草泽英雄”,把他比喻为巢林之燕未居人家画梁也,这里称之为“新来燕”。

关于第三段自从分别来,门庭日荒芜;我心固匪石,君情定何如”的解释,作者的观点如下:

义熙元年三月,靖节为建威将军使都。八月为彭泽令,十一月赋归。自此之

,老死田里,不复至都。而晋室亦寖衰寖微,以至于亡矣。故曰“自从分别来,

门庭日荒芜”也。《宋书》本传曰:“潜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故曰

我心固匪石”其故人如颜延之等,勉事新朝者多,故曰君情定何如”也。

陶渊明在元兴三年作为振军将军刘裕的参军在其手下任职,但在次年的义熙元年三月又任建威将军刘敬先的参军出使都城,八月转任彭泽令,十月以接到嫁与武昌(今属江西)程氏的妹妹去世的讣告而辞官归隐乡里。当时的心境已在《归去来兮辞》中有所陈述,故而广为人知。如按古直的说法,九、十句是指陶渊明辞官后对晋室逐渐衰微的感叹

再按《晋书·隐逸传》本传的记载,因陶渊明曾祖陶侃曾任宰相,所以他以本人仕于刘宋为耻,因此友人颜延之384——456仕于新朝时,陶渊明又有些不高兴,这便是末尾二句的意思。

下面来看逯钦立先生的解释。首先,他认为“以二月春雷喻刘裕二月举义的解释沿袭了古直之说。但他又认为“‘翩翩新来燕’二句,喻晋安帝兄弟二人被迁浔阳“先巢故尚在”二句则指晋安帝复辟重返京师。再引《晋书·武帝纪》的记事,下面的观点又与古直有所不同。

晋安帝进宋公爵为王,诏曰“相国宋公,拯朕躬于巢幕,回灵命于已崩。”

陶以巢燕比晋安帝,与此同。

上面的《武帝纪》中引用了安帝诏书中的“巢幕”之语。不仅如此,《春秋左氏传》襄公二十九年也记载,季自卫赴晋,在住宿于孙文子封地戚听到钟声时,从中感觉到孙文子得罪了国君,因此劝他要谨慎行事:夫子之在此也犹燕之巢于幕上”在帐幕上筑巢的燕子,已处于了危险的境地。这样的境地被称为了“巢幕”。逯钦立从安帝的诏书之语中,认为诗中的是比喻安帝

以上是关于“其三”诗的古直与逯钦立的解释,并与史实相对照进行研究,对此进行整理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段的四句寓意刘裕的义举,虽有“仲春”、“东隅”之语,似乎非确实论据。如果第二段的“新来燕”比喻刘裕或安帝,那么就应该指出与“双双入”相符的史实。而“新巢”与“旧居”也应具体是指什么地点。第三段的“门庭”与第六句的“我庐”对应,同是指一个地方那么它究竟指的是指浔阳还是建康?还有可能是指其他别的地方。

为了澄清这些疑问,下面再将“其三”与吴歌西曲的关系加以研究

 

众所周知,吴歌西曲都是南朝时流行的歌曲,多以普通百姓和少数民族的歌谣为母体,主要以五言四句的形式来表达男女之间的爱情。吴歌与西曲的分界点在于,相对于吴歌是在东晋以后流行于建康为中心的长江下游地区而言,西曲则是在刘宋之后、以江陵为中心的长江中游和汉水两岸的地区流行的,其主要部分具有舞曲的特色

在陶渊明的作品中,有以《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二首》(400年)、《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401年)、《乙巳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405年)及《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为题的诗作,表明了作者一生中数次往返于都城建康和江陵赴任的经历。换言之,陶渊明在吴歌的故乡建康和西曲的创作中心江陵能够听到吴歌,而且也有机会看到西曲的歌舞。他的故乡浔阳,便是西曲的发源地之一。

最早谈及陶渊明喜爱吴歌的恐怕还是鲁迅(1881——1936)

读者的读选本自以为是由此得了古人文笔的精华的殊不知却被选者缩小了

眼界即以文选为例吧……不收陶潜闲情赋》,掩去了他也是一个既取民间《子

夜歌》意而又拒以圣道的迂士1933年集外集所收选本”)

笔者认为陶渊明不仅吸取以子夜歌为代表的吴歌也接受了西曲中的部分歌曲其依据为西曲月节折杨柳歌“其三”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性现举几例具有与其三相同或类似措辞的吴歌西曲歌辞(吴歌西曲的内容略去)

 其三总共才十二句而竟在其中的八句中可以找出与吴歌西曲相同或类似的措辞其中的故尚”、“相将”、“自从……来等都可能为当时的小说民歌里广泛使用的词汇因此可以想像作者是在试图借助这类词来给其三增添民歌曲调。这些都是中国古典语言中的品词(大体分为实字、虚字、助字三类),属于助字的词语,应该是在当时小说和民歌中被广泛使用的白话语汇。陶渊明使用这些词语,使其三”有了与民歌相似的口吻。

另一方面,《月节折杨柳歌·二月歌》、《子夜四时歌·冬歌其一二首与其三的关联则在表现和内容方面与此有些类似,陶渊明喜爱这两首歌辞,推测用夺胎换骨的手法创作了“其三”。

下面就“其三”与吴歌西曲共同措辞进行一下说明

第五句的“翩翩”,意为轻快的飞。第六句的“双双”,为一对之意,如(E)“秋爱两两雁,春感双双燕、(B)“乌鸟双双飞,侬欢今何在”一样,是看到成双成对的鸟儿而感叹现在的孤独。

第七句的“故尚”,原本为依旧还在”之意,但在(F)中却是表示自己像芙蓉花那样虽然遭到霜冻,但却仍然保持了笑容的魅力。作为诗语的用例,“碧玉歌”出现的最早,“其三”诗也获得了后来的评论

第八句的“相将”,是相互联系扶持之意。晋石崇的琴曲《思归引》有雁惊溯波群相将”之语,是作为诗语最早使用的例子。所说的(C“相将踏百草”、D“相将舞,是指在阳春之际人们相约在一起外出踏青起舞之事。

“自……来”之语也是始于《子夜歌》,除了(G“自从别郎来,何日不自嗟”之外,还有自从别欢来奁器了不开”(《子夜歌》其四),这样的例子在《子夜四时歌》中还有二例

第十一、十二句中的“我心”与“君情”处于了相对的位置,表现了自己坚贞的态度,这种询问对方心情的句法,与(H)“我心如松柏,君情复何如”的歌辞句法相似。这种表达句式可解释为陶渊明法沿袭了《子夜四时歌·东歌其一》句法的结果

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卷四十四《子夜歌》的解题引用了唐吴兢《乐府解题》:“后人更为四时行乐之词,谓之《子夜四时歌》。……皆曲之变也。”

王运熙在其《乐府诗述论》“第四节·子夜变曲考”中少了如下内容:

在《子夜四时歌》产生之前吴地的民歌大约原有叫做《四时歌》的后来

《子夜》的声调盛行文人乐工们就用它来制造《子夜四时歌》的乐曲了《乐

府诗述论》所收

冬歌其一有可能为仍保留上述吴地方民歌四时歌旧辞的歌曲不仅在冬歌其一子夜四时歌》(七十五首)中也能找出很多与陶渊明作品相通的措辞可以确定陶渊明有机会接触并利用到子夜四时歌的原歌四时歌”的

从以上考察可以看出,“其三”是模仿吴歌西曲的措辞而写成的富于民谣曲调的诗所以才会出现前面提到的此拟春闺怀远之诗一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