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家乡的名胜古迹(一):鸡鹿塞访古

(2019-09-23 00:32:53)
标签:

教育

旅游

图片

文化

娱乐

    说到鸡鹿塞,许多人或许不知道这个地方。但读过南唐中主李璟(李后主之父)《摊破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的人,都知道其中的名句“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其中的“鸡塞”,即鸡鹿塞的简称。而实际情况是,鸡鹿塞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以前我在给学生讲授李璟的这首词时,对鸡鹿塞这个名字还是比较熟悉的,鸡鹿塞毕竟是在我的家乡啊!遗憾的是,这个地方我还没有去过。给学生上课时,只能泛泛地谈一谈而已。

今年的7月24日,老友宝玉泉带我去阿贵庙游玩,因一时疏忽,在高速公路开车时提前下了高速公路,遂阴差阳错地开到了鸡鹿塞。鸡鹿塞在高阙塞以南沿312省道南行20公里的地方。鸡鹿塞不好找,它是在靠沟口里边一些而且进入口现在是一个牧民居住点稍不注意就会错过。从村东绕到村后,拐个弯上个坡,远远望见有一块石头上刻着“鸡鹿塞”。时值七月,骄阳似火,站在鸡鹿塞石刻旁边拍照,阳光刺得有些睁不开眼。

家乡的名胜古迹(一):鸡鹿塞访古

我站在鸡鹿塞石刻旁边!
    
    
家乡的名胜古迹(一):鸡鹿塞访古        从唯一的南门进入城内,沿着石砌磴道爬上城墙,驻足城墙之顶,四下放眼望去,北面崇山峻岭,巍峨壮观;山前空旷坦荡,平川倾斜。而石城以东谷口开阔了无遮拦,过往车马行人,一览无遗,极易扼守

 

家乡的名胜古迹(一):鸡鹿塞访古
    战国末期时
中原大乱匈奴乘机南下攻占了黄河以南之地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派蒙恬率兵30万夺取河南之地把匈奴赶出阴山以北秦始皇在这里设置了九原郡(今内蒙古包头一带)开始修城筑塞据史料记载鸡鹿塞这个地方在秦朝时候就已经是一个重要的军事要塞。主要是因为这里是水草丰美最平坦的可以通过漠北的山口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如果匈奴南下这里就是一个很重要的进攻关卡所以进攻通道就必须建到此处秦末汉初中原又乱匈奴再次南下一直到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并派卫青率兵10万北伐匈奴再次夺回河南之地并将九原郡一分为二东部地区改名为五原郡(今内蒙古五原县)西部地区改为朔方郡(今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一带)朔方郡下设10个县其中有3个县遗址就在磴口县境内分别为窳浑临戎三封县大约在公元前120年左右汉武帝在这里修建了鸡鹿塞

家乡的名胜古迹(一):鸡鹿塞访古

鸡鹿塞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西部磴口县(巴彦高勒)西北,磴口县沙金苏木哈日戈那山口西侧在狼山西南段哈隆格乃峡谷南口,这里也是西汉时期中原和匈奴经济政治往来的重要关卡,是汉代重要的军事要塞交通塞北之隘口,也是我国古代最早建有瓮城的城堡之一。石城遗址呈正方形全用石块修砌。峡谷贯通阳山(今狼山)南北,谷底平坦,北依汉长城,东邻屠申泽,为汉代西北部门户,扼控穿越阳山之交通咽喉。塞城临崖建筑,以石砌成,呈正方形,屹立于峡口西侧。今屠申泽已干涸,鸡鹿塞遗址尚存。


家乡的名胜古迹(一):鸡鹿塞访古

鸡鹿塞始建于汉武帝元狩三年是当时北方著名的军事要塞相传汉将卫青霍去病在此击败匈奴右贤王我国古籍中屡对此有记载它的方位与《水经注》中所记完全相符这是1963年北京大学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教授实地考察后确认的他在乌兰布和沙漠北部的汉代垦区一文中对鸡鹿塞有如下一段记述:“这座石城成正方形全部用石块修砌每边长68·5外宽)。残墙高一般在7米左右最高处残存约8米城四角各有加固工事城门南向门内有石砌磴道直达城上门外有类似后代瓮城形式的建筑为同样石块修砌其门东向现在石城虽有部分倾圮但整个形制大体尚属完好城内有汉代绳纹瓦及绳纹砖的残块分布此外还有一些灰陶残片与窳浑城废墟中所见者相同也都是汉代遗物。”汉书·地理志提供的线索以及上述实地考察中的发现可以相信现在的哈隆格乃口子就是汉代的鸡鹿塞所在从哈隆乃山口向北通行约为20公里与东面分出的另一条名叫大坝沟的山谷相合再向北行即可翻越阴山进入高原地带是从河套地区通往漠北的一条比较捷近的通道

家乡的名胜古迹(一):鸡鹿塞访古

汉武帝元狩年间大将霍去病北征出击匈奴即由北地郡经银川平原沿黄河北行出鸡鹿塞直达居延取得了军事上的很大胜利史书上也留下了许多汉匈和平往来的记载汉宣帝甘露三年前51匈奴呼韩邪单于首次入朝长安汉宣帝令沿途七郡列骑二千欢迎单于抵长安受到宣帝殊礼相待当单于由长安返回漠北就是由鸡鹿塞穿越阴山北上的汉王朝不但派兵护送,“又转边谷米鞴前后三万四千斛给赡其食。”自此出现了朔方无复兵之踪六十余年”、“数世不见烟火之警人民炽盛牛马布野的繁荣和平景象

家乡的名胜古迹(一):鸡鹿塞访古

汉书·匈奴传记载竟宁元年前33),单于复入朝与汉朝修好,元帝以后宫良家女王昭君赐单于为妻。号昭君为“宁胡阏氏”并派高昌侯董忠和车骑都尉韩昌领兵护出朔方鸡鹿塞昭君偕单于出塞就是从鸡鹿塞经由哈隆格乃峡谷前往漠北的近年来经巴彦淖尔市文物工作者考证:呼韩邪单于与王昭君回到漠北以后因内部纷争他们夫妻双双曾经避居鸡鹿塞石城达八年之久。据说王昭君在鸡鹿塞居住期间,每天晨有雄鸡高唱,晚有阵阵鹿鸣,当地人认为这是吉祥的象征,所以取名为“鸡鹿塞”。西汉以后匈奴再度倔起于蒙古高原东汉和帝永平二年90匈奴南单于要求与汉王朝联合进攻北单于大将军窦宪派遣左谷蠡王师子谷蠡音鹿黎等率兵八千骑兵经鸡鹿塞进入漠北中郎将耿谭遣兵保护两军会合夜袭北单于北单于大败这又一次记载了鸡鹿塞从阴山以南进入蒙古高原的一条捷近通道“封狼居胥”和“燕然勒功”两个成语就分别来自霍去病和窦宪出击匈奴的故事。唐代李商隐有《寄太原卢司空三十韵》诗云“鸡塞谁生事?狼烟不暂停”。鸡鹿塞在汉代废弃,但到了西夏时曾复使用。所以,这座要塞曾为汉、匈奴、西夏拥有过。


家乡的名胜古迹(一):鸡鹿塞访古

鸡鹿塞古城周围十公里范围内有汉代烽燧遗址十几处作为防线和报警之用这些石城、烽燧在鸡鹿塞外围形成拱卫鸡鹿塞之势共同组成了汉王朝西北边陲的军事要冲,用来保卫富裕的朔方郡——后河套地区汉代朔方郡临戎、三封、窳浑三县的设立与繁荣应与鸡鹿塞一带强大的军事防线作为后盾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我们从唯一的南门进入城内,沿着石砌磴道爬上城墙,举目四望,北面崇山峻岭。巍峨壮观;山前空旷坦荡,平川倾斜。而石城以东,谷口开阔,了无遮拦,过往车马行人一览无遗,极易扼守。石城东墙最为险要,它紧傍高台阶地边缘修筑。鸡鹿塞呈正方形边长68·5米下基宽4.5米现在上基宽2·5米残墙高约7—8米占地4692·25米,城墙顶部宽约3·7米,墙基厚约5·3米。由天然的花岗岩石块夹砌而成城四角各有加固工事城门向南在鸡鹿塞的左边有9座大体完好的烽火台。石缝间以泥土塞垫,城墙外表垒砌整齐。但因长年风雨剥蚀如今墙顶多处坍塌城内乱石间可见汉代砖瓦碎块。这阶地自谷底耸起,壁立如墙,高达18米,加上7米高的石墙,总计高达25米,如无特殊设备则绝难攀登。城墙四角分别向外突出2米多,状似角楼平台;如在此设伏,可监视和阻击自城下向上偷袭之敌。整个城垣的外表垒砌整齐保存尚好全城仅一门位于南墙的中部宽约3米门外有瓮城瓮城墙南北长重4米东西长20·5米东墙北端留可供出入的入口宽约2·5米城内紧贴南垣东部有石砌斜坡登道可从地面通到城垣顶部城外西北侧筑有一道石墙环卫该城。鸡鹿塞城墙虽有坍塌,但保持原本模样,仍然是原汁原味的东西。在我到达这里时,正好就有一些人正在对古塞进行修复。家乡的名胜古迹(一):鸡鹿塞访古

在同一台地的鸡鹿塞南部是一片面积约5000平方米的开阔地地表建有数十座石砌房屋应为当时的屯兵之所或陈兵之地如今仅见塌落的石房基础但其规模依然可观鸡鹿塞城内靠四墙处及中央也有多处石筑屋基其文化层可分为三层下层为汉代层曾出土陶罐板瓦残片等中层为黄土堆积上层为西夏层出土陶瓷残片铜弩机甲片等表明鸡鹿塞汉代废弃后西夏时曾复使用在城外距城不远处有一道石砌短墙虽已塌,但可辨认,这可能是防止山洪冲击该城的防水墙墙外有一条西北顺山势而下的流水沟似有人工开掘的痕迹目的是便于洪水畅流城内还有些什么设置,现无法弄清。就城址附近发现的陶瓦、箭镞以及城的建筑形式,足可以说明是汉代鸡鹿塞古城遗址无疑。城内出土文物有:汉代绳纹砖瓦、灰陶片、箭簇和一件青铜弩机。在古城周围十公里范围内有汉代烽燧遗址十几处,作为防线和报警之用。鸡鹿塞和烽燧共同组成了汉王朝西北边陲的军事要冲。家乡的名胜古迹(一):鸡鹿塞访古

塞前有一条古道,据考证是历史上著名的北丝绸之路,可见鸡鹿塞的作用不止于军事。

家乡的名胜古迹(一):鸡鹿塞访古
鸡鹿塞前面的国道上,一头毛驴在悠然前行。

家乡的名胜古迹(一):鸡鹿塞访古
由于降雨量仅有120毫米,鸡鹿塞周围还是显得有些荒凉。

家乡的名胜古迹(一):鸡鹿塞访古
在开始进行绿化之后,鸡鹿塞周边的一些地方已经生长出绿树了,但生态环境还是有些脆弱。

家乡的名胜古迹(一):鸡鹿塞访古
    现在的鸡鹿塞已经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了,可惜因为人迹罕至,来参观的人并不多。

家乡的名胜古迹(一):鸡鹿塞访古

家乡的名胜古迹(一):鸡鹿塞访古
    走下鸡鹿塞,令人感慨万千。如今,两千多年过去了,昔日的雄关名塞早已被废弃,沦为牧民放牧时避风、躲雨的庇护所。但它在历史上发挥的重要作用是不可磨灭的。鸡鹿塞渐渐淡出视线,但狼山依旧空旷而雄伟,河套平原依旧一望无垠而辽阔。这座巍峨的鸡鹿塞虽然历经两千多年,仍屹立在山坡上,成为汉朝与匈奴友好,经济、文化往来的历史见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