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论杜甫《同谷歌》诗中“狙公”的含义
(2018-07-13 09:23:40)| 标签: 教育文化杂谈旅游 | 
 
(日)后藤秋正 
[摘 
[关键词] 《同谷歌》; 
 
序
乾元二年(759)七月,弃官华州司功参军的杜甫携家人来到了秦州(今甘肃省天水市)。但是,在秦州的生活并不安定,由于有吐蕃入侵的危险,杜甫这一年十月离开此地,并于十一月进入成州同谷(今甘肃省成县)。在从秦州至同谷的途中,杜甫写下了从《发秦州》(《杜诗详注》卷八)到《凤凰台》(同上卷八)的十二首纪行诗。在同谷居住虽然满一个月,但杜甫作的诗不过有“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杜诗详注》卷八。以下称《同谷歌》)和《万丈潭》(同上卷八)而已。因而《同谷歌》可以说是了解杜甫在同谷生活和心境的重要作品,其开头的内容是: 
有客有客字子美,白头乱发垂过耳。
岁拾橡栗随狙公,天寒日暮山谷里。
中原无书归不得,手脚冻皴皮肉死。
呜呼一歌兮歌已哀,悲风为我从天来。 
《同谷歌》自成诗以来,获得了如下较高的评价。如李荐(1059——1109)认为,这首诗与屈原、宋玉的作品不相上下: 
太白《远别离》、《蜀道难》与子美寓居同谷七歌,皆风骚极致,不在屈宋之下。 
又如朱熹在其《跋杜工部同谷七歌》认为:“杜陵此章,豪宕奇崛,诗流少及之者。”而何焯的《义门读书记》卷五十一则把《同谷歌》与张衡的《四愁诗》及蔡琰的《胡笳十八拍》做了比较,他也认为:“七歌似拟《四愁》,其音节则《胡笳十八拍》,而奇健胜之。”在后来的诗歌作品中,言及《同谷歌》的例子还有不少。元代方回的七律《不寐》(《桐江续集》卷十一)尾联便有这样的句子: 
少陵同谷七歌在,每一歌之欲类垂。 
同为元代的刘江孙在其《杂诗》(共10句,收录在《养吾斋集》卷一)中也写到: 
3子美穷念君,
4同谷歌悲伤。 
杜甫在秦州的生活并不令人满意,而在同谷的生活也极为贫困。《同谷歌》其一的第三、第四句,是杜甫在同谷日常生活的异常之语,叙述的是他忍饥挨饿拾橡子果腹之事,这件事似乎给后世诗人留下了极为时刻的印象。宋祁(998——1061)的《和贾相公览杜工部北征篇》(《景文集》卷七)中的如下一联,大概是对《同谷歌》(其一)想象的描写吧。 
少陵背贼走行在,采梠拾橡填饥喉。 
梠,为野生的谷物。此外,陈师道(1053——1101)的《和黄预感秋》(《后山集》卷一)也说: 
晚炊邻僧米,昼拾狙公芧。 
芧,即橡子。其后,宋末元初人尹廷高在其《奕山值寇,读杜诗有感》(《玉井樵唱》卷中)也有如下的句子: 
 
这也是沿袭《同谷歌》(其一)的诗境而写成的一首诗。再到后来,顺治八年(1651)进士、终官于桂林知府的程可则(程可则,字彦揆,字周量,号石曜。生卒年月不详。清顺治九年【1652】参加省会试得第一名,十七年春【1660】应阁试,授内阁撰文中书,累迁为郎中,出任广西桂林府知府。他为官以机敏干练出名。其诗、文在当时很有名气,为“岭南七子”之一;译者注)也在其《题杜少陵画像》(《〈杜诗详注〉诸家咏杜续编》)一诗中,下了如下一联: 
劳落天涯到秦州,负薪拾橡穷且愁。 
由此可以看出,《同谷歌》对后世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为了捡拾“橡栗”而“随狙公”是指什么事呢?特别是“狙公”又是指什么呢?关于这个问题最早有两种说法,那么哪一种说法是较为妥当的呢?关于狙公的解释,似乎要解释一下才能够有所理解。下面就这个问题,笔者想尝试着进行若干的考察。
 
一
关于狙公的注释,几乎所有的注家都认为典出《庄子·齐物论》的“朝三暮四”的故事,其中所引用的一节是: 
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 
《读杜心解》卷二之二、《杜诗镜铨》卷七、《杜诗详注》等,都毫不例外地持这种观点。关于这个故事中的“狙公”,赤塚忠先生在其对《庄子·上》(全释汉文大系十六,集英社1974年出版)注释所作的翻译是:“把橡子分配给猴子的养猴人,……”他对狙公做了很长一段的解释,现择其要点加以引用: 
狙公是养猴子的人(李颐说)。《列子·黄帝篇》认为,狙公是远古时期的圣
人,据说他能够通过了解万物的状态来辨别异类的声音,……。由此可以说狙公
是饲养猴子的人(崔譔说)。此外还有捕猴者说(司马彪说)等多种解释。《列子》
所载的故事被庄子的《齐物论》进行了合理化的改动,狙公作为养猴人,使这个故
事带有了神话的色彩,如此看来似乎又好像有了一些讽刺的意味。 
那么《同谷歌》(其一)中的狙公,历来都有哪些解释呢?关于这个问题,首先看一下中国的几种观点。
《草堂诗笺》卷十七认为狙是猴子的一种,观点是: 
狙,千与切。属猿,食橡栗也。按《新唐书》:甫居同谷拾橡栗,以自给。岂
非狙公之比乎?后汉李恂拾橡栗食以自资,晋虞贽流离鄠、杜间,转入南山中,
绝粮拾橡栗而食。《列子·黄帝篇》……,《庄子·奇屋篇》……。陆德明《音义》:
狙公,老猿也。 
这个观点似乎可以得到确认。《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下《杜甫传》记载: 
时关畿乱离,谷食踊贵,甫寓居成州同谷县,自负薪采梠,儿女饿殍者数人。 
《新唐书》卷二百二《杜甫传》也载: 
关辅饥,辄弃官去,客秦州,负薪采橡栗自给。 
在这些解释中,虽然也存在着一些不同之处,但都沿袭了《同谷歌》之说,认为是描述杜甫一家在秦州、同谷停留时期濒于挨饿的作品。
李恂的传记见于《后汉书》卷五十一。李恂,字叔英,安定临泾(今甘肃省镇原县东南)人。使持节领西域副校尉之后,任武威太守时,因坐事而免职,最后步归乡里。他晚年时,“徙居新安关下,拾橡实以自资。年九十六卒。”
虞贽应为挚虞之误。《晋书》卷五十五的《挚虞传》记载了如下的记事: 
后历秘书监、卫尉卿,从惠帝幸长安。及东军来迎,百官奔散,遂流离鄠、
杜之间,转入南山中,粮绝饥甚,拾橡实而食之。 
在这些记载中,捡拾橡实而食是一种贫困生活的象征。《后汉书》和《晋书》均写作“橡实”,《草堂诗笺》写作“橡栗”不过是引用了杜甫的诗而已。
《草堂诗笺》所引的《陆德明音义》,见陆德明《经典释文》卷二十六《庄子音义》。这里记载的狙公是: 
……司马(彪)云:狙公,典狙官也。崔(譔)云:养猨狙者也。李
(颐)云:老狙也。 
正如赤塚忠在《庄子·上》的注释中所说,狙公是管理猴子的官职。也有认为这是人物的说法,与“老狙”之说是并行的,因此《庄子音义》的说法也就能够理解了。
那么,近年来中国的各种注释书籍中关于“狙公”又有哪些解释呢?看见个主要的观点。
萧涤非《杜甫研究(下卷)》(山东人民出版社1957年出版): 
狙公,养狙之人。……随狙公,可能是事实,因第四首提到林猿,可见这里
还是有猴子的。他认为狙公是养猴子的人。 
山东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选注的《杜甫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出版)认为,《同谷歌》不是对《四愁诗》和《胡笳十八拍》的简单模仿,其“注释”有如下的内容:狙公,养猴的人。狙是一种大猴,橡子本来是猴子的食物,所以说“随狙公”。
这可能是沿袭了萧涤非的观点吧!与金启华、胡问涛的《杜甫评传》所说的:“因为欠粮,他不得不冒着严寒,跟着养猕猴的‘狙公’到山谷里采拾橡子充饥”没有太大的差别。
陶道旭主编的《杜甫诗歌赏析集》(巴蜀书社1993年出版,《同谷歌》条目由曹慕樊执笔)也有如下的叙述:三四句极写贫困。妙在第三句用静幽峭寒苦,意境灵活。(“岁”,许是“步”之误。橡,坚果可食,名橡栗。《列子·说符》:“冬则食橡栗。”狙公,或以为养猕猴【即‘狙’】的人,或以为“老狙”,均见《经典释文》引,杜诗用后一意。)但实是虚写,当把它看作想象、渲染,不是写实。比起王维的“行随拾栗猿”(《燕子龛禅师》)来,觉王倒平实而杜却超妙。
在这里作者虽然斟酌了《经典释文》之说,但并不认为是写实。狙公是老狙,也就是指猴子。这里引用的是王维的《燕子龛禅师》(全文共34句,见《全唐诗》卷125)如下的句子: 
 
的确,杜甫的诗句与王维的诗句颇有些类似之处,或许杜甫的头脑里只有这个句子。在曹慕樊写作这个条目之前刊行的《杜诗杂说续编》(巴蜀书社1989年出版)却认为: 
三四句极写穷困。妙在第三句用境幽峭寒苦,意向灵活,但是虚写,当把它
看作想象、渲染,比起王维的“行随拾栗猿”来,觉王倒平实而杜却超妙。 
从这段叙述来看,虽未言及狙公,但《杜甫诗歌赏析集》的分析却是比较详细的。
韩成武、张志民在其《杜甫诗全译》(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出版)中的这首诗的“注释”中说:“狙公,养猴的人”,译文是:“岁末追随狙公拾橡栗……。”
王士菁的《杜诗今注》(巴蜀书社1999年出版)也认为: 
狙,猿类。狙公,养猴的人。他尝用橡子来饲养猿类动物。随狙公,是说
自己生活贫困,几乎以拾橡子过活。 
李寿松、李翼云的《全杜诗新释》(中国书店2002年出版)的观点也与此相同,他们认为:“狙公,养猴人。橡栗本是猿猴的食物。”《插图本杜甫诗集》(万卷出版公司2008年出版)则有如下的描写: 
橡,指的是一种落叶乔木。它们种类很多,名称也不同,南京的叫栎树,
浙江与东北那边都叫橡树,四川称之为青杠树,是具有食用价值较高的野性植
物。橡栗,指橡子,江南人经常用来做豆腐。狙,指猕猴。狙公,养猴子的人。 
文中关于“橡”的说明是很详细的,但关于狙公是养猴子的观点却没有改变。
最后来看一下我国(日本)学者的注释。
铃木虎雄在其《杜少陵诗集·中》(《续国译汉文大成》国民文库刊行会1929年出版)的“字解”中认为:“狙公,养猴的人。”继之他的翻译是:“杜甫在山谷中过着天寒地冻的生活,不得已只好跟着猴子的后面捡拾橡实。”黑川洋一的《杜甫·下》(《岩波中国诗人选集》1959年出版)对此的解释是“狙公,似指养猴的人。”译文是:“在寒冷的山谷度日时,猴子会在地上寻找橡栗,年年如此。”
目加田诚《杜甫》(《汉诗大系·七》,集英社1965年出版)对此的解释是:“狙公,养猴的人。”译文是:“明年的情况都是如此,猴子都会在冬天捡拾着栗子之类的食物……。”认为狙公是“养猴子的人。”此外,宇野直人、江原正士的《杜甫》(平凡社2009年出版)一书认为:“笔者近年的研究观点是,狙公是捡拾栗子、饲养猿猴的人。”兴膳宏的《杜甫》(岩波书店2009年出版)一书对此做了进一步的解释:“狙公是每年都跟在猴子后面捡拾橡栗的人,……”这些解释与“岁”的含义虽然有些不同,但对狙公的解释却没有什么差异。类似的情况还有:田中克己《杜甫传》(讲谈社1976年出版)的翻译:“每年在地上寻找着捡拾栗子的猴子的行迹”;森野繁夫《杜甫》(《中国的诗人·七》集英社1982年出版)的翻译:“总是跟在猴子的后面捡拾着栗子……。”他们都认为狙公是猿猴。
正如以上所述,我国(日本)的学者多认为狙公是人,认为是猴子的例子仅见于田中克己的《杜甫传》和森野繁夫的《杜甫》二书,其它著作的观点却并非如此。
 
二
那么,在这首诗中关于狙公一词究竟是指什么呢?
在诗中使用狙公的例子,杜甫是最早的一位诗人,在此之前没有看到这类的用例。在杜诗之外的用例数量较少,刘禹锡(772——842)在元和十一年(816)夏于连州(今广东省连州市)写的《送僧方及南谒柳员外并引》(全诗36句,见《刘梦得文集》卷七,《全唐诗》卷354)大概是较早的例子了。今从《刘梦得文集》中摘录如下: 
21幽响滴岩溜,22晴芳飘野丛。23海云悬飓母,24山果属狙公。 
关于第二十四句的“狙”,《全唐诗》:“一作猿”。这首诗末尾的自注应该是值得注意的: 
按:狙公宜斥赋茅者,而《越绝书》有猿公,张衡赋《南都》,有猿父哀吟
之句。古文士又云权父,由是而言,谓猿为父旧矣。 
说是张衡的《南都赋》,实则有误,应是左思的《吴都赋》为正。《吴都赋》作:“猨父哀吟,豸军子长啸。”而《越绝书》中的“猿公”则不见于文。查阅后来的文献,按《吴越春秋》所载,似乎应为“袁公”之误。“古文士又云权父”一文,见于《刘梦得文集》而不见于《全唐诗》。“猿父”一词,则在《全唐诗》中是有的,孙逖(699——761)的《长洲苑》(全诗20句,《全唐诗》卷118)有如下的句子: 
15山静吟猿父,16城空应雉媒。 
这样的自注引用的内容虽然有些欠妥,但刘禹锡的“狙公”不是指分橡栗的人,而是指猴子。关于这个问题,翟蛻园《刘禹锡集笺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出版)已有所指出,陶敏、陶红雨的《刘禹锡全集编年校注》(岳麓书社2003年出版)在修订刘禹锡自注的基础上,也认为“狙公,老猕猴。”
李商隐(813——858)的《赠送前刘五经映三十四韵》(《全唐诗》卷541)有如下的句子: 
25海鸟悲钟鼓,26狙公畏服裳。 
这两句均出自《庄子》,第26句源于《天运篇》。 
今取猨狙而衣以周公之服,彼必龄啮挽裂,尽去而后慊。观古今之异,犹
猨狙之异乎周公也。 
即使是从海鸟的角度而言,狙公即是指《庄子》中的“猨狙”,亦即确切地指出是猿猴。
皮日休(834——883?)的诗中有两个“狙公”这方面的例子。首先引用的是《奉和鲁望四明山九题·鞠侯》(《全唐诗》卷612)的例子: 
泉遣狙公护,果教豸军子供。 
羊春秋主编的《增订注释全唐诗》(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出版)卷606关于狙公的注释,认为是引用了《庄子·齐物论》,并解释这个词语的意思是“养猴但老人。”但是,这也是沿袭了左思《吴都赋》的观点,相对于豸军子是一种猴子而言,指出豸军子就是另类的猴子。这首诗酬和的对象是陆龟蒙、字鲁望的《四明山诗并序》(《全唐诗》卷354)一诗的序:“有猨,山家谓之鞠侯。”在皮日休的观念中,他是把“狙公”换成了“鞠侯”。四明山中有许多猿猴的栖息之事,施肩吾在其《寄四明山子》诗中曾写到:“长忆去年风雨夜,向君窗下听猿时。”
其次,施肩吾还有《新秋言怀寄鲁望三十韵》(《全唐诗》卷612)的用例。 
53狙公闹后戏,54云母病来摷。 
前面《增订注释全唐诗》卷606对狙公的注释是“指猿猴。”后来也指耍猴的人。而猿父之语既见于孙逖的《长洲苑》,但也被皮日休使用,五律《奉和鲁望樵人十咏·樵子》的颈联如下: 
将花饵鹿麛,以果投猿父。 
这也是沿袭左思《吴都赋》的内容,是说给猴子投果子之事。除此之外,猿公在李贺《南园十三首·其七》(《全唐诗》卷390)中也有一例: 
长卿牢落悲空舍,曼倩诙谐取自容。见买若耶溪水剑,明朝归去事猿公。 
这里的“猿公”,与李白《结客少年行》(《全唐诗》卷24,卷163)所看到的“白猿公”相同,典出《吴越春秋》,指的是擅长剑术的袁公,而不是指猿猴。
以上便是唐诗中的全部用例。
 
结束语
虽然很多书典出《庄子·齐物论》,但关于狙公的解释却只有两个。内容有些反复,解释无外乎是“管理猴子的人”和“饲养猴子的人”,亦即“老狙”之说。近年来中国学者对此的解释也分为了两种,其中“养猴人”之说占了多数,而《杜甫诗歌赏析集》中认为是猴子的学者只是少数。即使在日本,把“狙公”解释为猴子的也只有田中克己的《杜甫传》和森野繁夫的《杜甫》而已。
然而在唐诗的用例中,尤其是从刘禹锡《送僧方及南谒柳员外并引》的自注来看,似乎也有把“狙公”解释为猴子的例子。就这一点来说,翟蛻园《刘禹锡集笺证》和陶敏、陶红雨的《刘禹锡全集编年校注》,正确地把握好了个人的自注,特别是后者的观点即时如此。皮日休的诗中虽然有把“狙公”解释为猴子,但多含有谐谑的味道。而王维的《燕子龛禅师》也没有看到对杜诗的影响。把“狙公”当做猴子的解释,似乎没有进入其它唐诗的视野中。
在这里《义门读书记》继前面的引证材料之外,又引证道:“第一首,……拾橡栗随狙公与下属黄精皆言不可依仗他人,固穷独立之意。”如果把狙公解释为饲养猴子的人,从这首诗来看杜甫的孤独感似乎是弱化了。之所以这样说,无论是“养猴子的人”,还是“跟随猴子的人”,他们都是人,这个观点并没有改变。杜甫持续的是一种艰苦之旅,来到不为人们所熟悉的荒僻之地同谷,为了能弄到粮食不使家人挨饿,他只好在寒冷的冬天进入山中,跟在野猿之后寻找橡栗。对猴子所作的解释,在《同谷歌》(其四)的末尾便产生了林猿之语: 
有妹有妹在钟离,良人早没诸孤痴。……
呜呼四歌兮歌四奏,林猿为我啼清喧。 
钟离(今安徽省凤阳县东北),是十年未曾谋面的妹妹所在之所,这也是杜甫所发出的悲愤之呼。按《杜诗详注》之说是:“猿啼清昼,不特天人感动,即物情亦若分忧矣。”
或许是有些牵强,狙公可能是“跟随猴子的人”,也可能是“养猴子的人”,如果是养猴子的人,在阴历十一月的隆冬季节,好像不可能捡拾猴子的食物橡栗的,而是应该早早地给猴子准备好食物。正如《杜甫诗歌赏析集》所指出的那样,这种表现是写实还是虚构也就清楚了。或许有夸张的成分在其中,但诗歌的含义应该是明了的。狙公不能理解人们的意图,把它解释为猴子,则突出了在同谷山中杜甫的孤独感和寂寞感,也传达出了杜甫对将来的不安之情。
捡拾橡栗的表现,还见于杜甫《八哀诗·故著作郎贬台州司户荥阳郑公虔》一诗,其中下面的一联是: 
43履穿四名雪,44饥拾楢溪橡。 
这是对至德二年(757)十二月贬为台州(今浙江省临海市)的司户参军事,翌乾元元年春到达贬所的郑虔(658——764)生活是描写。猴子虽然没有出场,但这种描写却是与杜甫在同谷刻骨铭心体验的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注释:
“岁”在这里有“岁末”之意。此外,《读杜诗说》卷八也有“岁”作“饥寒”之说。
引自《唐宋诗醇》卷十一。
除了这里所谈到的作品之外,模仿《同谷歌》而写作的诗歌不胜枚举,主要代表性的作品有:宋李新的《龙兴客旅,效子美寓居同谷七歌》(《跨鳌集》卷三)、宋王炎的《杜工部有同谷七歌,其辞高古难及,而音节悲壮可拟也,用其体作七歌,观者不取其辞,取其意可也》(《双溪类稿》卷九)是一首长题之作、明徐熥的《途中感遇,效同谷七歌》(《幔亭集》卷三)等。此外,在《杜诗详注》的《同谷歌》之后,除了收集有诸家之评外,还有收载了文天祥模仿《同谷歌》而作的《六歌》(《文山集》卷十九)。
文中省略的内容如下:宋有狙公者,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能得公之心。损其家口,充狙之欲。俄而匮焉,将限其食。恐众狙之不驯于己也,先诳之曰:“与若芧,朝三暮四,足乎?”众狙皆起而怒。,俄而曰:“与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众狙皆伏而喜。
其后《杜诗杂说续编》(生活·三联书店2009年出版)收录。
《全唐诗》中的“茅”作“芧”。
《全唐诗》中的“哀吟”作“长啸”。
左思《吴都赋》中“豸军子长啸”的刘逵注是:“豸军子,猿类。猿身人面,见人啸。”
李白《结客少年行》(《全唐诗》卷24,卷163)的两句诗是:“少年学剑术,凌轹白猿公。”
《杜诗详注》中“黄精”作“黄独”。
从同谷到成都的一带山中,多有野猿栖息,这大概是一个事实。本文所引用的《同谷歌》(其四)虽是一例,但到同谷之前写的还有《泥功山》(《杜诗详注》卷八):“哀猿透却坠,死鹿力所穷”;从同谷到成都途中写的《白沙渡》(《杜诗详注》卷九):“我马向北嘶,山猿饮相唤。”
关于同谷的地势,杜甫在到秦州之前似乎有了某种程度的认识。至德二年(757)在凤翔写的《送韦十六评事,充同谷防御判官》)(《杜诗详注》卷五)有这样的句子:“銮舆驻凤翔,同谷为咽喉。西扼弱水道,南镇枹罕陬。”但杜甫实际在同谷的生活,其中的凄惨却远远地超出了他的想象。 
 
作者:后藤秋正 
译者:李
寅 生 

 加载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