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23日,我应青岛大学的邀请参加“东亚文学与文化研讨会”,并做了《
日本汉诗引证中国历史典故得失刍议》的发言,内容如下: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近邻。由于地缘上的优势,两国自古以来就有着友好交往的历史,而尤以文化上的交流更为引人瞩目。仅从文学关系上来看,两国的交流也是源远流长、水乳交融的。自隋唐以后的一千多年间,中日两国之间的学者、诗人互相学习、彼此唱和,进一步促进了两国间人民的文化交流,加深了两国间人民的友谊。这种友好往来也必然反映在文学作品中,日本汉诗就是受传统中国古文化影响而产生出来的文学作品形式。
所谓日本汉诗,就是日本人用古代汉语和中国旧体诗创作出来的文学作品,汉诗是日本文学、特别是日本古代文学的一种样式和组成部分,是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成果。
日本汉诗从公元七世纪中叶近江时代的兴起,到明治维新时代走向衰落,前后约有一千余年的历史。在这一千余年中,汉诗不仅在朝野广为传诵,而且普通百姓也群起应和,抒情言志,运用自如,诗人辈出,卓然成家,构成世界文学史上鲜有的奇观。这是国际文化交流史上非常值得珍视的现象,也是一衣带水的两个邻邦在源远流长的文化交往中结出的丰硕成果。
日本汉诗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较重。到了公元七、八世纪,中国唐朝的最盛期掀开了中国文学史上光辉的一页,中日文化交流更是空前的繁荣。七世纪中叶,日本大友皇子、大津皇子是最初用汉文写诗的诗人。八世纪的奈良时代,汉诗写作蔚然成风,贵族宴饮、迎接外国使节,都要赋诗,出现了以长屋王为首的藤原房前、藤原宇合,淡海三船等诗人。这时的汉诗文创作受中国齐梁体及唐初诗风影响较深,大多为五言诗,内容多属于侍宴、应召、从驾之类的应景之作。今存《怀风藻》(751)一部,为日本最早的汉诗集。诗集收集了汉诗一百一十七首,诗风亦颇多模仿六朝。
唐朝之时,由于中日文化交流的进一步扩大,日本汉诗便也在这个阶段内产生了。日本汉诗主要产生于天智天皇在位时期(662—672年)。这一时期正是中国唐朝武则天执政时期,现存最早可考的汉诗是大友皇子即弘文天皇在二十一岁时所写的两首诗,其中的一首便是《侍宴》诗。
大友皇子(648—673),天智天皇长子,又称伊贺皇子。他博学多识,有文武才干,深得天智天皇的宠爱。天智十年(671),任太政大臣,总揽朝政。后因与其叔父大海人皇子争夺皇位,在壬申之乱中战败自杀。明治三年(1870),明治天皇充追谥其为弘文天皇。
侍宴
大友皇子
皇明光日月⑴,帝德载天地⑵。
三才并泰昌⑶,万国表臣仪⑷。
此诗收录于《怀风藻》。《怀风藻》为奈良时代的日本诗歌总集,成书于天平胜宝三年(751),是现存最早的汉诗集。诗集共一卷,编者不详。选录了从天智天皇至圣武朝六十四名诗人的一百二十首诗作,其诗以五言居多,句式虽求对偶而不全近于音律。作者多为皇族、朝臣和僧侣等。
天智六年(667)三月,天智天皇迁都近江。翌年正月三日,举行了即位典礼。这首诗是在正月七日的宴会后,大友皇子有感于天皇之德而写的。全诗写得雍容华贵,颇具太平盛世的帝王气度。大友皇子可以算得上是日本汉诗的始祖了。在此之后,日本的汉文学体系开始建立起来。
在汉诗作者中,创作作品最好的当属菅原道真了。
菅原道真(845—903)日本平安中期公卿,学者。生于世代学者之家。他长于汉诗、被日本人尊为学问之神。日本元庆元年(877)任贰部少辅,并为文章博士。深得宇多天皇、醍醐天皇的信任和重用,宽平三年(891)任藏人头(天皇身边掌管文书、宫廷仪式、传诏敕等事)。宽平六年(894)被任命为遣唐使,但根据唐朝国内形势和渡海艰险,提出停派遣唐使的建议,故未成行。不久任中纳言,后兼任民部卿。昌泰二年(899)任右大臣职。延喜元年(901)因左大臣藤原时平谗言于天皇,被贬为大宰权帅,调往僻远之地,在九州郁闷而死。死后被尊为“雷神”、“文化神”。著有《类聚国史》、《菅家文草》、《菅家后草》、《新撰万叶集》等。代表作是《不出门》
一从谪落在柴荆,万死兢兢局蹐情。都府楼才看瓦色,观音寺只听钟声。
中怀好逐孤云去,外物相逢满月迎。此地虽身无捡絮,何为寸步出门行。
这是菅原道真的一首著名的汉诗。也是日本文学中一首著名的汉诗。当时作者以“恃权专横,密谋废立,离间皇亲”等罪(据《政事要略》卷二十二〈宣命〉)被贬谪到外地,过着极为谨慎的谪居生活。由于害怕再次受到打击,菅原道真居住在贬所时,一直不敢与外界有过多的交往。这首以“不出门”为内容诗的,便是他当时心情的反映。诗中表现了作者在遭贬谪时的那种谨小慎微的心境,在豁达的感觉中,又隐约的流露出一种无奈。其中,“都府楼才看瓦色,观音寺只听钟声”二句,是日本汉诗中的名句,被评为胜过《白氏文集》中的“遗爱寺钟欹枕听,香炉峰雪拨廉看”二句。不仅受到日本人民的喜爱,也深受中国读者的喜爱。
引用中国古典文学典故较为恰当的代表作有:
岛田忠臣(828—892),日本著名的汉诗人,医学家,曾任兵部少辅、典药头等职。他诗学白居易,有“当代诗匠”之誉,与渤海访日的大使裴頲关系很好,并以自己公认的诗才参与接待了渤海的使臣们,双方有诗唱和。岛田忠臣早期中日诗歌唱和的杰出代表人物之一,《渤海国志长编》著录有这方面的诗歌六首。
独坐怀古
岛田忠臣
交友何必旧知音,富贵却忘契阔深。暗记徐来长置榻,推量钟对欲鸣琴。
巷居傍若颜渊在,坐啸前应阮籍临。日下闲游任意得,免于迎送古人心。
这是一首发思古之幽情而作的诗。作者认为,交友不一定局限在过去的圈子中。如陈蕃对徐孺、俞伯牙对钟子期,都是因为在心灵深处有了某种契合,才成为了人生中真正的知音。找到知音虽然需要条件和过程,但如果有像颜渊般的德行和阮籍般的旷达,即便是在古代的先贤中,也一样可以获得到。全诗以中国古代的先贤为吟咏对象,在对古人行为的思索中,表达了个人的怀古之情。
又如:
别源圆旨(1294—1364),越前(今福井县)人,京都建仁寺(临济宗)僧人,五山时期诗僧。俗姓平氏,名圆旨,字别源。元应元年(1319)渡元,留学元朝学佛十一年,曾拜高僧中峰明本为师,与赵孟頫有同门之谊。回国后任京都建仁寺住持。有《南游集》、《东归集》。
题可休亭
别源圆旨
孤松三尺竹三竿,招我时时来倚栏⑴。细雨随风斜入座,轻烟笼日薄遮山⑵。
沙田千亩马牛瘦⑶,野水一溪鸥鹭闲⑷。自笑可休休未得⑸,浮云出岫几时还⑹。
注释:
⑴倚栏:靠着栏杆。这里指休闲之意。
⑵轻烟:这里指薄雾。
⑶马牛瘦:马牛因过于劳作而变得瘦弱。
⑷鸥鹭闲:过着像鸥鹭那样的悠闲生活。典出《列子》黄帝篇:“海上之人有好沤鸟者,每旦之海上,从沤鸟游,沤鸟之至者百住而不止。其父曰:‘吾闻沤鸟皆从汝游,汝取来,吾玩之。’明日之海上,沤鸟舞而不下也。
⑸可休:语出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意为“我羡慕物得逢天时,感叹自己的一生行将罢休。”
⑹浮云出岫:语出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岫,山中的洞穴。
这是作者于可休亭墙壁上所题的一首诗。可休亭的“可休”,典出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有看破世间的红尘之意。在这首诗中,作者对陶渊明的辞官归隐表现了羡慕的态度,对自己的“休未得”流露出了一些遗憾的思想。全诗借题发挥,在于可休亭的写景中,表达了诗人的人生态度。
再如:
遣明使,具体生平事不祥。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为了巩固大明王朝的统治,加强了与周边国家的联系。日本对明朝的态度也极为友好,及时派遣遣明使来晋谒明太祖。当朱元璋问起日本的风俗习惯时,使者遂以此诗作答。
对洪武皇帝问咏日本国 遣明使
国比中原国⑴,人同上古人⑵。衣冠唐制度⑶,礼乐汉君臣⑷。
银瓮篘清酒⑸,金刀脍素鳞⑹。年年二三月,桃李自成春。
注释:
⑴中原国:这里指中国。
⑵上古人:这里是说象上古时代的人们那样淳朴。
⑶衣冠一句:意思是按照唐朝制度规定的那样穿戴衣冠。
⑷礼乐一句:意思是按照汉代君臣制定的礼乐来规范人们的生活。
⑸篘:滤酒的器具。
⑹脍:切得很细的鱼或肉。
这是日本遣明使来明朝后回答朱元璋提问时所作的一首诗。诗中描绘了一幅幅祥和的景象,从一个方面反映了日本文化的先进。同时,这也说明了日本的文物典章制度与中国文化的密切关系。但是,这首诗写的场景画面也有令人怀疑之处,它没有反映当时日本真正的社会生活。那时候日本正处在“足利幕府”的统治下,地方势力不断地征战,不久日本朝廷就分裂为南北两朝,因此,诗中有如桃源般之社会是不存在的。这也告诉我们,读历史一定要辩证批评地读,不能被其中的假象所迷惑。
而有的汉诗作者写作的汉诗是仿照中国作者的作品写作的。如:
武田信玄(1521—1573),名晴信,号德荣轩,法号法性院信玄,源氏名门新罗三郎义光之后,甲斐武田甲第十七家督,武田信虎之长子。日本战国时期的名将。因其为甲斐守护又被人称作“甲斐之虎”。
天文十年(1541),信玄放逐为政暴虐的父亲继承家督职位,并长期在川中岛和战国时另一名将上衫谦信对峙,先后进行的五次川中岛会战是战国时最有名的战役之一。天正元年(1573),信玄举兵进京,并在三方原大败德川、织田联军。但不久因病回军,卒于信浓驹场,时年五十三岁,未能完成统一大业。
信玄在用兵上尤擅于指挥甲州精锐的骑兵,开创了“甲州流”兵法。他重视民政,其制定的《甲州法度》为战国时期著名的分国法;其倾心于领地内的治理,尤其穷半生精力修筑的信玄堤至今仍在发挥作用。信玄擅长汉诗,此外还以擅长培养人才著称,手下著名的“武田四名臣”等聚集成了战国时代最优秀且忠诚稳固的家臣集团。
偶作
武田信玄
鏖杀江南十万兵,腰间一剑血犹腥。竖僧不识山川主,向我殷勤问姓名。
这首诗是作者在打猎时到访一野寺所作的一首诗。所谓的偶作,是在不经意间提笔写成的诗。武田信玄是一位出色的武将,虽不刻意为诗,但兴致所至,挥笔而就的内容,气魄仍然是十分的宏大。诗中表现的豪迈英雄主义气派,是一般的日本汉诗作者所难以达到的。由此亦可看出信玄英难风流的一面。
此诗非信玄所作,是其对明太祖朱元璋《题寺壁诗》:“杀尽江南百万兵,腰间宝剑血犹腥。山僧不识英雄汉,只顾哓哓问姓名。”的改写。
有的汉诗作者引用中国历史典故方面存在着不恰当之处,如:
藤田彪(1806—1855),字斌卿,号东湖,通称虎之介。常陆水户(今茨城县)人。江户末期儒学家。文政二年(1819)赴江户从龟田鹏斋等习文武。天宝三年(1832),拥立德川齐昭为水户藩主,协助藩政改革,后因与保守派矛盾激化,曾一度被囚。嘉永二年(1849)复归藩政,主张尊王攘夷,声誉遍于全国,其思想桥本左内、西乡隆盛等维新人士影响很大。安政二年(1855)江户大地震时,遇灾而死。有《东湖全集》。
和文天祥正气歌
藤田彪
彪年八九岁,受文天祥《正气歌》于先君子。先君子每诵之,引杯击节,慷慨奋发。谈说
正气之所以塞天地,必推本之于忠孝大节然后止。距今三十余年,凡古人诗文,少时所诵,
十忘七八。至于天祥歌,则历历谙记,不遗一字。而先君子言容,宛然犹在心目。彪性善
病,去岁从公驾而来也,方患感冒,力疾上途。乃公获罪,彪亦就禁锢。风窗雨室,湿
邪交侵。菲衣疏食,饥寒并至。其辛楚艰苦,常人所难堪⑾。而宿痾顿愈⑿,体气颇佳。
睥睨宇宙,叨与古人相期者,盖资于天祥歌为多。夫天祥值宋社之倾覆,身囚于胡虏,
实臣子之至变。若彪被幽,则特一时之奇祸,其事与迹,皆大不同。然古人有云:“死生
亦大矣。”今彪之困厄,既已若此。而人犹或不以慊于意,曰:“何不遂赐死?”曰:
“何不早自裁?”彪之所以出入于死生间,亦复如此。而顽乎不变,自信愈厚者,未始
不与天祥同也。呜呼!彪之生死,固不足道。至于公之进退,则正气之屈伸,神州之污隆
系焉,岂特一时奇祸之云乎哉?天祥曰:“浩然者,天地之正气也。”余广其说曰:
“正气者,道义之所积,忠孝之所发。”然彼所谓正气者,秦汉唐宋,变易不一。
我所谓正气者,恒万世而不变者也,极天地而不易者也。因诵天祥歌,又和之以自歌。歌曰:
天地正大气,粹然钟神州。秀为不二岳,巍巍耸千秋。
注为大瀛水,洋洋环八洲。发为万朵樱,众芳难与俦。
凝为百炼铁,锐利可断鍪。荩臣皆熊罴,武夫尽好仇。
神州孰君临?万古仰天皇。皇风洽六合,明德侔太阳。
不世无污隆,正气时放光。乃参大连议,侃侃排瞿昙。
乃助名主断,焰焰焚伽蓝。中郎尝用之,宗社磐石安。
清丸尝用之,妖僧肝胆寒。忽挥龙口剑,虏使头足分。
忽起西海飓,怒涛歼妖氛。志贺月明夜,阳为凤辇巡。
芳野战酣日,又代帝子屯。或投镰仓窟,忧愤正傊傊。
或伴樱井驿,遗训何殷勤。或殉天目山,幽囚不忘君。
或守伏见城,一身当万军。承平二百岁,斯气常获伸。
然当其郁曲,生四十七人。乃知人虽亡,英灵未尝泯。
长住天地间,隐然叙彝伦。孰能扶持之,卓立东海滨。
忠诚尊皇室,孝敬事天神。修文与奋武,誓欲清胡尘。
一朝天步艰,邦君身先沦。顽钝不知机,罪戾及孤臣。
孤臣困葛藟,君冤向谁陈。孤子远坟墓,何以谢先亲。
荏苒二周星,唯有斯气随。嗟吁虽万死,岂忍与汝离。
屈伸付天地,生死复奚疑。生当雪君冤,复见张纲维。
死为天地鬼,极天护皇基。
这是一首对文天祥《正气歌》的唱和诗作。作者是水户藩士,父亲是大名鼎鼎的藤田幽谷。弘化元年(1844),藩主德川齐昭禁闭处分后,藤田作为家老也被禁闭,次年转移到间岛小梅村。这首诗便是他此时写下的。诗歌与文天祥的原作极为相似,表现了诗人对宏大而正义的天地元气的赞颂,作品贯穿了作为天?地?人存在之根本的气?正义·人伦精神,高度弘扬了尊皇精神和护国行动,以及历史悠久的杀身成仁的大义气概。作者自身的遭际与文天祥相似。但无论从哪方面而言,藤田东湖的诗作都不可与文天祥的原作相提并论。唯一吸引人的内容,便是藤田诗中所举事例大致可看一下在德川幕府将没之时志士们的思想倾向。
日本汉诗从创立至今已有一千四百年的历史了。纵观千余年来日本汉诗的发展,从早期以模仿为主,到平安、五山时代的自成一家,再到江户时代和明治以后的不断汲取外来文化与之融合,日本汉诗已经完成了自身的嬗变,是汉文学于异域的新发展。在这千余年间,具有专集问世的作家不下数千人,其诗作有数十万首。
这些日本汉诗,大量引用中国历史典故。毕竟历史背景不同,有的诗人在写作汉诗时引用中国历史典故引用得恰到好处;而有的诗人引用得有歧义,有的诗人引用的含义与中国典故的本意完全相反。今笔者在编纂《日本汉诗精品赏析》一书时,就日本汉诗引证中国历史典故得失问题做一个研究。期望中日两国的汉诗在今后的传承和发展中能够相互影响,共同借鉴,成为中日文学史上新的佳话。
2010年10月23日

照片描述:2010年10月23日在东亚文学与文化研究研讨会是发言
照片描述:2010年10月23日在东亚文学与文化研究研讨会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