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容皮肤科意见领袖谈护肤品"
(2012-05-13 09:32:52)
标签:
杂谈 |
分类: 行业动态 |
以下文章转载自中国著名美容专业网站“医学美容时讯”,共享
http://bbs.aesthetictimes.com/bbs/viewthread.php?tid=13015
中国美容皮肤科意见领袖谈护肤品
继近期曾转发报道“美国皮肤科意见领袖谈护肤品”不久,为反映我国皮肤科医生对护肤品的看法,医学美容时讯特邀采访了14位来自大陆、香港、台湾地区的皮肤科医生⋯⋯
编者注:排序不分先后,按专家姓名笔画排列
王学民:客观看待医学护肤品的功效
王学民
主任医师,教授,上海皮肤性病医院副院长
卫生部卫生标准委员会委员
中华医学会医学美学与美容学会副主任委员
上海医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上海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华预防医学会职业病分会职业与环境性皮肤病学组副组长
《Contact Dermatitis》、《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等13种学术期刊的编委、常务编委或执行编委
功效性化妆品称呼更贴切
对于cosmeceutical这个词,我认为翻译成功效/功能性化妆品更为贴切,其功能不同于普通化妆品。在日本和韩国,有专门的功效性化妆品分类管 理,但在全世界绝大数国家(包括我国)尚无法规定义。不论是医学类护肤品或者是药妆品,这些称谓都违反了我国的化妆品标签标识法,都是不应在市场出现的。 对于功效性化妆品,我们应明确几点:首先功效性化妆品是有一定功效的,有的可能很微小;至于防晒和保湿等功能,是已经得到充分肯定的,不过不同防晒产品之 间功效有所差异。其次功效性化妆品的功效不能一概而论,应该根据其成分、剂量,结合患者肤质来客观评价,不能宽泛地讨论功效性化妆品的有效与否。
化妆品功效
目前,防晒类化妆品的功效是确定的,我反对说功效性化妆品都有效,也反对说功效性化妆品都无效,这都是以点概面,应该对每个功效性化妆品进行客观评价。不同的功效性化妆品可能存在一定区别,这与化妆品的成分有关。
推荐依据
在临床上可以向病人适当推荐一些化妆品,有的功效性化妆品在临床上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根据患者的病情、患者肤质、进行科学地推荐。
朱学骏: 敏感皮肤首选医学护肤品
朱学骏
北京大学首任皮肤性病学系系主任
北京大学皮肤病性病防治中心主任
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学分会会长(2008-2011)
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会副主任(2006-2009)
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2000年起)
美国皮肤科协会及德国皮肤科协会名誉会员
是十余本国内杂志及七本国外(包括美国、英国、北欧及日本)杂志的编委
曾任亚洲皮肤科协会理事,国际美容皮肤科协会(IACD)副主席
主张用医学护肤品这个概念
关于药妆,我是不同意这个提法的。因为化妆品中是不能有有效药物成分的,药和妆放在一起本身就是矛盾的,虽然在日本有药妆一说,但我本人不同意这个说法。 我觉得称医学护肤品比较好,因为它是为敏感皮肤者寻求医学帮助而研制的,不同于一般化妆品或护肤品,因此,我主张用医学护肤品这个概念。
临床研究和应用
我科做过医学护肤品疗效方面的临床研究。医学护肤品不含香料、不含容易致敏的防腐剂,甚至不含防腐剂,采用刺激性少或无刺激性的表面活性剂。
我认为,敏感皮肤首先选用医学护肤品,而不是外用药物。根据患者的肤质推荐产品。
合适的就好,不一定贵的就好
挑医学护肤品就如商店里挑衣服,琳琅满目,我觉得合适的就好,不一定贵的就好,美国专家说得有道理,感觉舒服就好,不一定最贵就最好。
刘玮:化妆品功效与价格不成正比
刘玮
解放军空军总医院主任医师、医学博士
第四军医大学皮肤科兼职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客座研究员
曾赴荷兰鹿特丹Erasmus大学医学院做博士后研究(1996-1998)
近十余年来主要从事皮肤美容、化妆品不良反应以及化妆品功效研究。曾参加编制有关化妆品皮肤病的七项国家标准,负责编写卫生部《化妆品卫生规范》人体试验 部分,负责编制《防晒化妆品SPF值人体测定方法》国家标准。目前承担卫生部化妆品标准委员会科研课题7项,主要涉及中国九大类特殊用途化妆品的功效研 究,建立标准的功效评价程序和方法,为中国化妆品行业的监督和管理工作提供依据。
化妆品功效与价格关性
说数百元一只的产品和几十元的功效都一样,虽然有些夸大,但也不是一点道理没有。因为化妆品的定价本身包涵了消费心理因素,企业在设计产品和定价时不仅考 虑产品的功效,还会考虑不同档次市场的消费心理。因此,产品的价格差异与其功效的差异不一定是成比例的。化妆品是一种消费品,消费品就必然与消费心理相 关,厂家利用消费心理抬高产品价位,这是很常见的。
化妆品功效
准确地说,昂贵产品和便宜产品的功效应该是有差别的,但差别未必如价差般大。化妆品的抗衰老功效,虽然不如某些激光治疗明显,但不能说没有。至于有观点认 为,化妆品的抗衰老功效主要是保湿和防晒的功效,这其中也不无道理,保湿和防晒的确是化妆品的基本功能。但另一方面,Baumann等美容皮肤科基础研究 者,经过大量研究认为,某些化妆品成分经过透皮或其他方式的吸收后是可以起到一定抗衰老功效的,这些应该也是有根据的。
李利:化妆品的功效可以检测
李利
主任医师(教授)/博导
工作单位: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皮肤性病科 四川成都外南国学巷37号 610041
从事皮肤科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30年。曾留学法国,师从法国知名的临床化妆品学专家,专门研究化妆品皮肤科的应用、安全性和功效性评价,并获得博士学 位;回国后引进皮肤无创性评价技术,进口系列皮肤生物学检测设备,组建“工程皮肤生物学实验室”,在国内率先开展“皮肤无创性检测技术”;招收“皮肤医学 美容与化妆品”亚专业方向的硕/博士研究生;
国家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医学护肤品研制暨皮肤无创性技术培训班”负责人
华西医院“国家药监局化妆品皮肤病诊断机构”、“国家药监局化妆品人体安全和功效评价机构”负责人
主持与皮肤美容和化妆品研究相关的国内纵向/横向及国际合作项目数十项
主编医学美容专业本科教材《美容化妆品学》
在国内外发表与皮肤衰老、皮肤美容和化妆品学相关文章百余篇
对“药妆品”的定义、态度
我更希望推荐医学护肤品这样一种概念,而不是药妆品,因为后者的概念既可以理解为含药的化妆品,又可以理解为药店销售的产品,太宽泛了。
作为临床医生,我更希望未来能在化妆品的分类里面增加“医学护肤品”,适合临床病人使用,可能添加有一些许可的药物成分如维生素C,也可能仅仅是简单的保湿霜。但原料选择要求更加高,副作用、不良反应少,针对某一个皮肤问题,在上市前经过临床的验证其安全和有效。
化妆的功效、检测
利用现有的先进仪器设备,化妆品的很多功能可以通过无创性的方法进行一个客观的、定量的分析,我所在的华西医院,作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认可的“化妆品人体安全性和功效评价机构”,检测化妆品的安全和功效是我们日常工作的一部分。
但是目前国内化妆品企业主动到检验机构做产品检测的还不太普及。原因是多方面的。可能主要是理念问题,因为我国的法规不要求每一款产品做临床检验;也有能企业对自己的产品没有信心,宣称效果和临床检测效果可能不一致。作为第三方国家认可的检验机构,把关非常严格。
公众教育指导
建议消费者在选购化妆品的时候不要追求不现实的功效。不要盲从广告或一些商家夸大的说辞。
第一,选择化妆品的时候一定要现实。第二,化妆品的生产企业要找可信度比较高的。第三,看其宣称的功效是不是符合自己的皮肤。
我非常同意Dr. Paul F. Lizzul的观点(编者注:Dr. Lizzul does not believe that most of the questionable "active ingredients" penetrate the stratum corneum to be able to have the claimed effects on the dermis or epidermis. In some cases, if the ingredient magically penetrated to the dermis, it could be harmful, not helpful, he added.),一款化妆品往往含有数十种原料成分,如果有5%~10%能够透过皮肤,那我们的皮肤已经是一个垃圾场了。
经常有消费者或病人到门诊咨询如何选择化妆品。就我的观点,因该因皮肤状况、因个人的经济状况以及文化背景作为选择的依据。比如患者皮肤不缺水,也没有敏 感性或多油的情况,一般推荐基础保养产品就可以了。但是如果皮脂分泌旺盛,甚至出现痤疮,我会推荐能控制皮脂分泌的产品。另一方面,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很 多药物都能快速控油,但在控油的同时,病人皮肤也比较干燥,因为油也有一定的保湿作用,过分控油也会造成皮肤失去保护屏障,像这样的病人,可能要推荐一些 有助于其皮肤屏障功能恢复的产品,这样的产品有可能就贵一些。
李远宏:化妆品功效宣传缺乏试验数据支持
李远宏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皮肤科教授,博导,副主任
中华医学会美学与美容分会青委会副主委
中国医师协会美容与整形分会激光专委会副主委
中国医师协会皮肤性病分会激光亚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激光医学会学组委员
辽宁省医学会激光学会委员
2006、2009年主持中华医学会-欧莱雅中国人健康皮肤研究项目2项。参与或主持国家自然基金3项。共发表学术论文65篇,其中SCI期刊 Arch Dermatol、Br J Dermatol、Derm Surg上10篇。
药妆品的实质是护肤品
“药妆品”,或者“医学护肤品”是新近涌现出来的概念。一经提出,无论中外都激起了热议和争论。这个概念强调其产品介于药品与化妆品之间,兼具治疗作用和 护肤作用,暗示其所用成分均为药品级,不会引起过敏,其制备流程遵循药品一样的严格的程序,其宣传功效也是象药品一样经过严格的临床检验。
药妆品的实质是护肤品,目前在sFDA进行管理,参照化妆品的管理规范。所以无需向药品一样经过严格的临床前研究,一期、二期、三期、四期临床试验,才能 获批上市。如果不属于7种特殊用途的化妆品,可以直接备案报批。即使属于7种特殊用途的化妆品,也只是增加了人体功效学评价而已。
事实上,最初提出这个概念的厂家确实做到了“安全、高效、严格”的承诺。但随着药妆品这个概念逐步被市场及消费者接受,越来越多的产品被标上了“药妆品” 这个华丽的标签,而混进这个队伍。因为国际上没有对“药妆品”进行规范,所以形成了目前鱼龙混杂的格局。因此,我们不能被“药妆品”这个概念所迷惑。还是 要具体分析产品的活性成分、制备工艺、临床效果的功效学数据。
实验室数据≠功效宣称
近10年来,我们与化妆品厂家合作进行的临床功效学研究项目近20个。绝大部分集中在敏感皮肤的护理、美白和祛皱功效的评价。主动与医院合作进行功效评价 的厂家,其产品往往都具有很高的安全性和功效性,许多产品甚至能媲美药物和激光。而且经临床测试后,厂家能得到产品使用状况的最准确的数据,如美白产品多 久能见效,美白效果如何,能持续多长时间?这样其培训销售队伍的时候就有根有据,令人信服。
某些药妆品缺乏随机、对照、双盲试验,仅仅是通过实验室里细胞水平的数据就宣称其人体功效,这是不科学的。从实验室的到临床的跨度不是一小步,而是一道深 深的鸿沟,因为皮肤的天然屏障会阻止外来物质的进入,更别说从表皮吸收到真皮、再到皮下了。所以不能凭想象和推理得出结论。做过临床试验的人都知道,把抗 氧化剂添加到培养的细胞中,很容易检测到细胞水平的抗氧化、抗衰老功效。但添加到化妆品里,再涂抹到皮肤表面,就不一定能取得同样的效果。
祛皱产品中除去保湿剂和防晒剂的疗效外,目前只有四种活性成分(左旋维生素C、维甲酸、果酸、水杨酸)能到达真皮,并刺激纤维母细胞合成胶原蛋白。其他活性成分的作用机制还有待于更多的科学数据来支持。
对于敏感性皮肤或者激素依赖性皮炎,药妆品中的保湿类产品具有成分更纯、防腐剂更少、无菌度更高、结构更接近天然皮脂膜的特点,较普通护肤品的安全系数更高。
淡斑产品中,大部分活性成分都能取得显著的临床疗效,根据色素的代谢规律,见效时间一般为2个月,需持续涂抹才能达到长期的美白效果。祛痘产品作为痤疮的 辅助治疗手段,一般能加强药物的疗效且能延长复发的时间。保湿、修护产品能有效的用于湿疹、皮炎、银屑病、红斑性皮肤病的辅助治疗。
推荐依据
药妆品是一类特殊的护肤品,可以修复皮肤屏障,调节油脂平衡,预防光老化,淡化色斑,减轻瘙痒敏感的症状。我经常给需要的人推荐药妆品。一般根据消费者或 者患者的皮肤类型、皮肤问题、肤质状态、护肤要求来选择。如老年人皮肤干燥、皱纹较多,可推荐强效保湿霜、果酸类护肤品。痤疮类皮肤推荐控油保湿的产品, 有色斑的皮肤推荐美白淡斑产品等。
化妆品功效与价格关联性
便宜与昂贵的药妆品差价可能差十倍甚至百倍,但疗效不会差这么多。我建议根据个人的经济条件选择适宜的护肤品。
张怀亮:中草药皮肤护理更安全
张怀亮
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中西医结合科主任医师
江苏省中医药学会皮肤科分会主任委员
卫生部全国卫生标准委员会(化妆品)委员
卫生部化妆品皮肤病诊断机构皮研所项目负责人
中华国际医学交流基金会化妆品皮肤科学研究基金管委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
中华中医药学会皮肤科分会委员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化妆品皮肤科学研究会学组组长
中华医学会医学美学与美容分会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医学会美容与整形分会常委
主要从事中医(中西医结合)疑难皮肤病和美容皮肤病临床治疗与皮肤护理研究,长期参与卫生部化妆品皮肤科学研究相关工作。
推荐使用中药化妆品
仅从安全性角度来讲,皮肤是天然存在,自然是选用天然的草本植物来进行护理或辅助治疗更好,当然不排除一些患者对天然草本植物过敏的个例;从被皮肤吸收这 个角度来讲,化学加工成分的毒性要较天然的大,一般化妆品,根据不同的类型,少不了要添加防腐剂、香精、香料,特别是染发、烫发、脱毛,包括指甲油等还要 添加一些毒副作用较大的成分,这些要是都采用天然的成分毒副作用当然要好得多。不过,天然成分并不能达到这些要求。因此,仅从安全性角度来讲,天然成分较 化学成分要安全。
推荐依据
我们在临床中也会推荐一些中草药,但很少,像活性水之类,效果也不错,但不会具体到某些品牌。推荐的依据还是以成分为主,寻找适合患者的化妆品才是最重要 的。为什么我推荐的很少,原因是宣传纯天然的化妆品未必就是就是真正的纯天然。比如,化工产品中添加一点纯天然成分,或纯天然成分中添加许多化学成分,如 防腐剂、抗氧化剂、香精香料等等,这些产品就不能称之为纯天然的产品。真正的纯天然是不会添加任何化工成分的。
化妆品功效与价格关联性
正常情况,如果不是弄虚作假,应该是一分价钱一分货。影响价格的因素很多:研发投入、化学成分、品牌、原材料成本等。单以化妆品价格来判断其临床疗效是很 武断的;价格贵,却有投入的,如投入在包装上造成价格贵,或投入在功效研发上造成价格贵,也有投入到宣传上价格贵的,这几种情况消费者也是可以估算出来 的,不过,功效不行的化妆品总是会被淘汰的。“羊毛”确实要出在羊身上,对于产品的投入总要在市场价格上来体现的,好的品牌价格可能会贵的,不排除有些厂 商恶意加价的行为,但是,如果不是独一无二的,一旦被消费者知道,这个厂家以后的日子未必好过,总体来说,不能以价格来一概而论,评定化妆品的功效。
宋奉宜: 在医师的立场上,不只是推荐,还要不断监控
宋奉宜
前台北市立仁爱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
医学美容中心创办人
台湾美容医学医学会常务理事暨教育长、护理美容人员训练负责人
台北医学大学医科校友会常务理事
台湾健康保险局专业审查医师
临床医学与医疗管理双硕士
医疗管理博士生
中医基础博士生
台湾教育部部定讲师,大专院校与研究所讲师
肌肤监测理论与实际应用推广
药妆品的作用短期正向,长期负向
这些美国意见领袖的说法之所以相互矛盾,当然是因为观察不精准、不合理。因此他们说有没有效我都不相信。我的意见很简单,目前用在皮肤上的东西,或者是药 品、护肤品,或者是药妆品,是什么类别名称不重要,涂在皮肤上肯定会吸收,这是医学界的共识。既然会吸收,必然会产生效果,效果也许是好的,也许是坏的。
我没有特别对药妆品进行系统性研究,但是对药妆品疗效的观察已经有四年多了,我发现药妆品是有作用的,而且这些作用通常是短期正向,长期负向。
对于厂商或部分美国医师觉得有效,也许真的有效,但效果不及厂商宣称,也许无效,甚至有害。对于部分美国医师认为的无效,也许真的效果不明显,也许真的有害,没有长期追踪监测,谁说的都只是猜测,不能做准。
临床应用
我会跟消费者推荐一些产品,会持续观察这些产品。我还是有信任的品牌,在大陆因为没有,所以推荐消费者用食用级植物油。我会根据患者的肤况监测结果来推 荐。肤质和肤况要分清楚,医师会随时矫正患者肤况,肤质靠患者慢慢自然地修复。在医师的立场上,不只是推荐,还要不断的监控,才是负责任的方式,医师也才 能真正学习到相关经验。
效果和风险与价格绝对无关
昂贵的成本不一定高,便宜的成本一定低,效果和风险与价格绝对无关。
邱品齐:“药妆”是一种设计理念
邱品齐
台大医院云林分院皮肤部主任
台大医院云林分院医学美容中心副主任
台大医院皮肤部主治医师
台大医院皮肤部药妆咨询门诊负责人
台大医院抗老化中心皮肤部负责人
工研院生医中心化妆保养品研发联盟专家顾问
工业局化妆品工厂GMP查核委员
行政院卫生署食品药物管理局化妆品卫生管理咨议会委员
行政院卫生署食品药物管理局化妆品广告管理咨议会委员
“药妆”新概念
美国的专家对于这个产品的定位也不是很清楚,在法规上没有任何的定义。
药妆这样的一个产品,其实并不是限于一个品牌,在怎样的一个购买地点,才叫药妆品,这其实是一个设计的概念。
摘自邱品齐医师博客:
我认为药妆品应该要符合以下的标准:
-它是一种从价值导向出发的化妆品设计理念
-它是一种以肌肤安全性为核心考量、並且让产品可以发挥实质效益极大化
-它是一种融合人性、理性与感性面,研发出临床皮肤辅助治疗产品的概念
-它是强调公司与品牌需要顾及相关的企业利害关系人责任(CSR),以求人类、社會与环境永续发展、互利共荣的目标
功效难验证
就功效而言,最大的问题还是在于怎么去验证真的有这样的功能,因为化妆品它毕竟不是药品。如果它要达到这些特殊的功能,它是必须经过实验去验证的,那现在 来讲最大的问题就是这些实验要做什么,要有多少人来做,它要达到什么样的结果才能证实它是有效的,没有任何的标准,所以这些产品目前只能说它有这样的诉 求,可是实际上能不能达到这样宣称的效果,我想在美国几位专家的说明里面也有提到这样的问题,一般来讲是很难在购买之前就确认这些问题的,所以很多产品它 其实价格卖得很贵,真的使用也很难达到它宣称的效果。
公众教育指导
药妆品的市场在台湾是很流行的,像屈臣氏等销售通路里面很多声称是药妆品,这些产品其实跟我们一般看到的开架产品其实是很接近的。
对于明星以及非专业人士的推荐,原则上你先要了解你的皮肤需要什么样的东西,去选择简单、安全、温和的产品,来使用就好。
对于价格,很多化妆品的价格其实不是直接成本,它是间接的成本,建议消费者想清楚就好,如果你只是要一个单纯的保湿的目的,你就当然不需要选择一个太昂贵的产品,如果你觉得弹性的诉求对你来说很重要,一定要买专柜的产品才能够得到满足的话,我想这个也无所谓。
建议消费者在选购化妆品的时候,首先,了解自己皮肤的特性。其次,确认购买的化妆品是不是能够达到想要的目的,做到这两点,皮肤受到的风险就会大大降低。
Henry Chan:“药妆”,不是每个人都能承受
Henry Chan
Dr. Henry Chan: a private dermatologist
Honorary Clinical Associate Professor of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and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Visiting Associate Professor and Visiting Scientist of the Harvard Medical School in USA
Visiting Professor of the Fudan University in China
Chairman of the Hong Kong Society of Dermatology and Venereology (2003 – 2005, 2007 – 2009)
Secretary General of the Asian Dermatological Association (1999 – present)
Registered Specialist in Dermatology & Venereology
Doctor of Philosophy (PhD) (HK)
Doctor of Medicine (MD) (London)
Fellow of the Royal College of Physicians (FRCP) (London)
Fellow of the Royal College of Physicians (FRCP) (Edinburgh)
Fellow of the Royal College of Physicians (FRCP) (Glasgow)
Fellow of the Hong Kong Academy of Medicine (FHKAM) (Medicine)
Fellow of Hong Kong College of Physicians (FHKCP)
Master of Sciences in Clinical Dermatology (MSc) (Clin. Derm.) (London)
Member of the Royal Colleges of Physicians (MRCP) (UK)
Bachelor of Medicine & Bachelor of Surgery (MBBS) (London)
Fellow and Standing Committee Member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Laser Medicine and Surgery
Member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Dermatology
Member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Dermatologic Surgery
He has published or accepted to be published over 200 articles including 1 book, 21 book chapters and 104 peers review international indexed publications (mean impact factor 2.43).
陈衍里 Henry Chan
私人诊所执业者
注册皮肤及性病科医生
香港大学副教授、香港中文大学副教授
哈佛大学医学院访问副教授、访问学者
复旦大学访问教授,亚洲皮肤科协会秘书长(1999-至今)
香港皮肤与性病协会主席(2003-2005, 2007-2009)
英国伦敦皇家內科医学院荣授院士
英国丁堡皇家內科医学院院士
英国格拉斯哥皇家內科医学院院士
香港医学学会会员(內科)
香港内科医学院院士
英国皇家內科医学院院士
美国激光外科协会常务委员
美国皮肤科学会会员
美国皮肤外科协会会员
香港大学博士,英国伦敦大学医学博士
英国伦敦大学临床皮肤科医学硕士,英国伦敦大学內外全科医学学士
发表或已接受发表学术文章过200篇(平均影响因子2.43),出版专著1部,参编21本书籍
曾在多个国际著名会议,如美国皮肤科学会年会担任演讲嘉宾
Attitude towards cosmeceutical
Cosmeceutical is not quite cosmetic nor drug, but halfway in between.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se substance that are often given by doctors and you can not obtain over-the-counter, that is like different from pure cosmetic. For pure cosmetic, you can get over-the-counter, but cosmeceutical is in the state anyway, you can not really get it over-the-counter, and cosmecutical mean different from cosmetic content. The ingredients that have previous public evidence to suggest that it is effective in the reversal of photoaging. We know that you will be induce damage to the skin and it can cause aging. Now these substances range from potent anti-oxidant to a high concentration of AHA (Alpha Hydroxy Acid) or retinoid or even growth factor.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se substances and cosmetic beside evidence is that sometimes they can carry some degree of side effect. Now having said that are the Asian-Pacific countries including Hong Kong and most of the Asian countries, they are lack of regulations. In terms of what these substances should be purchased over-the-counter, or only through the doctors, and indeed, many of these substances people can obtain over-the-counter in Asian-Pacific area. So the main issues would search approach is that some patients would develop irritation when they use a high concentration of the anti-oxidant: AHA or PHA. Now in terms of this cosmeceutical, there are some evident to indicate that they have some impact to treat the photoaging, there is a role for them to play in the management of photoaging. I do not endorse the commercial products.
药妆品并不完全是化妆品或者药品,而是介于两者之间。在美国,这类品必须由医生处方给患者。一般的化妆品则可以直接销售给顾客。我们的“药妆品”,它不能 完全以非处方的形式给患者,因为其成分和一般化妆品不同,这些成分都是经过研究证明对于光老化的恢复有疗效的,使用这样的产品可能会对皮肤产生伤害引起老 化。现在,药妆的成分包括强效的抗氧化剂、高浓度的AHA、维甲酸甚至生长因子。所以药妆和一般化妆品还有一个很大的区别,即药妆可能会对皮肤产生副作 用。现在亚太地区包括香港以及很多亚洲国家,他们都缺少相关法规监管,比如哪些产品可以通过非处方的形式出售给患者,哪些必须由医生处方?在亚太地区确实 有很多这类产品是可以直接销售的,而关键问题在于有些患者在使用了含有高浓度抗氧化剂(AHA或PHA)之后会产生炎症反应。所以这类药妆品确实对光老化 的治疗有一定影响,对光老化的处理是有一定作用的。补充一点,我并不推崇那些商业产品。
Research of cosmeceutical
There is no effect as medicine first of all.
We are doing research on the cosmeceutical, pigmentary research. We have done one study on a particular brand. Through that study we find that the AHA component was far too high for Asians, by that mean Chinese. And a lot of people develop irritations.
“药妆品”不是药品,它没有疗效。
我们也正在做药妆品色素研究,之前曾对个别品牌做过研究,发现其AHA成分对于亚洲人,当然包括中国人来说,含量实在是太高,很多人因此引发了炎症反应。
Public eduction
Cosmeceutical is stronger than cosmetic, not everybody can tolerate it , some people can develop irritations. So that is why it is effective and it does carry some risks and we have to pay attention to previous skin disease.I think the imporant thing is that if the patients have skin disease, they need to be more careful. Because using cosmeceutcial may carry high risk of irritation.
Cost of the cosmeceutical is very much depends on branding, it is a lot of commercial determinant, not all relate to the effect. Cost is very much a commercial decision by the manufacter, so it does not mean that expensive one is much more effective than the less expensive version.You need to look at the ingredients more carefully than just looking at the cost.
药妆品的功效比一般化妆品强,不是每个人都能承受,有人会产生炎症反应。正因为它有一定的功效,所以同时也必然夹带一些风险,消费者使用时要注意是否曾患有皮肤类的疾病。这也是我认为的很重要的一点。
至于价格,很大程度上和品牌有关,这其中有很多商业因素决定,并不完全依据产品功效。由此,也就并不是说昂贵的产品就一定比便宜的产品更有效。比起价格,产品所包含的成分才是最应该关注的内容。
吴艳:药妆品不等于药品
吴艳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皮肤科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
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青年委员
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皮肤美容学组委员
长期从事皮肤科临床工作,尤其在美容皮肤科方面有一定的造诣。设立了毛发和痤疮的专业门诊,熟练掌握皮肤病脉冲激光诊疗、化学换肤等,在皮肤测试方面积累 了很多经验。在基础研究方面,曾经从事过遗传性皮肤病的研究,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基金的资助,取得一定的成果,2001年七月获得教育部科技 成果奖,2005年获得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药妆品”定义及管理
目前从国家管理层面上说,药监局对于所谓的药妆,都是按照化妆品来管理的。因此从政府层面没有药妆这个概念。对于化妆品的管理来说分为普通化妆品和九大类 特殊用途化妆品, 在特殊化妆品中(与大家日常关系最密切的是防晒产品),近期抗衰老、美白和抗粉刺等产品可能都会陆续纳入特殊化妆品管理行列。从管理角度对于化妆品更强调 安全性,因为这些产品是大家每天都要使用的。对于特殊用途化妆品要求在药监局指定的机构进行功效的检测,对于普通化妆品则不要求功效检测。因此,市面上销 售的药妆品与普通化妆品主要区别在:销售渠道、针对群体等。在国家管理上是一致的。药妆品还是化妆品,不是药物更不能替代药物,因此不能药物的标准来要求 药妆品。
推荐依据
我们在日常工作中经常会被患者询问有关化妆品使用的问题,最常见的就是“能不能用化妆品?”“什么样的产品适合我?”因此我们也会根据患者的皮肤特点推荐 化妆品,但不一定局限于药妆品。我们会向患者解释为什么需要使用化妆品,以及对于某些疾病来说化妆品可能有辅助治疗的作用。
化妆品有其独特优势
我个人也同意几位美国教授的观点,护肤最基础的三大步骤就是清洁、保湿和防晒。当然在这些基础上添加一些活性成分,譬如抗氧化剂、维生素C、维生素E、果 酸、多肽类等,可以对肌肤有一定的作用。 我们会根据患者的皮肤问题、肤质,活性成分可能的作用为依据给患者推荐。如青春痘的患者可以使用含有水杨酸的产品,帮助毛囊口通畅;肤色暗沉的可以选用维 生素C、果酸类成分;而想延缓衰老则可以选择含有抗氧化剂、维生素C、维生素E、 多肽类成分。
药妆的优势在于它会有针对不同皮肤问题的产品,比如现在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觉得自己的皮肤非常敏感,对于很多化妆品不耐受,那么可以选择适合敏感皮肤的药妆品中使用。
需要注意的是化妆品选择合适可以帮助缓解一些皮肤问题如皮肤干燥、瘙痒,轻度的粉刺等,但化妆品不是药品,不能期望其治疗皮肤疾病,它可以作为一种辅助和其它的治疗手段联合使用,但不能取代治疗。
我们也参与了很多化妆品的临床试验来观察化妆品的功效和安全性。这对于多数的化妆品来说不是必需的。试验的目的是提供更多的依据让同行和消费者在选择时更 有信心。化妆品试验多数是开放性、前后自身对照试验,少数是双盲、随机、安慰剂对照研究。观察的时间也根据产品不同而不同,如保湿产品时间短大概2周;美 白保湿产品2~3个月;而抗衰老产品要半年左右。由于化妆品不是药品,我们对于功效的期望值也不要定得太高。如果产品使用后可以明显改善皮肤的一些参数, 证明其有相应的功效;有的时候,我们仅仅观察到使用化妆品后皮肤参数有改善趋势,但与使用前或对照相比不一定有统计学意义,这种情况下我们也会如实地反应 在产品的报告中。
化妆品功效与价格关联性
价格与功效的从来就不成正比,这不仅是在化妆品行业。因此,价格相差10倍的化妆品并不见得功效就相差10倍。我们一般在推荐化妆品时,并不会直接推荐品 牌或产品,而是根据患者的肤质,推荐相应的化妆品成分,并提供几个含有该成分的产品来供其选择。因此品牌和具体产品的选择主要是依赖于消费者的使用感受、 对品牌的信任度等。
何黎: 医师应该将医学护肤品使用到临床
何黎
博士 博导 教授
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皮肤性病科主任
云南省皮肤性病临床研究所所长
昆明医学院医学美容专业主任
任《皮肤病与性病》杂志主编及9个国家级杂志《中华皮肤科杂志》、《临床皮肤科杂志》、《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中国真菌学杂志》等编委
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常委及皮肤美容学组副组长、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分会常委及皮肤美容亚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科分会常委及光医学.皮肤屏障学组组长、云南省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主任委员
称为“医学护肤品”更为贴切
我觉得cosmeceutical应该称为“医学护肤品”会更贴近临床。医学护肤品又称为功效性化妆品、药妆品,概念源自化妆品与药物的结合,20世纪 70年代由美国皮肤科专家Albert Kligman第一次提出,也许消费者易将药妆理解为有药物成分的化妆品。目前为止,国际上对其定义尚无统一定论。考虑到医学护肤用品不是药品,但对某些 皮肤病能起到辅助治疗的作用,其主要目的是增加皮肤角质层含水量及脂质成分,具有功效性及安全性,应在医师指导下用于临床辅助治疗。
临床研究和应用
我的团队对医学护肤品的功效性以及临床疗效都做了一些研究。我认为真正的医学护肤品需要对其主要有效成分进行相关功效性研究,然后再经过临床验证,这样才能说这个产品有功效性和安全性。
我推荐过这类产品,一般是这样向患者解释:这是一类具有功效性,且无副作用,安全性更高的护肤品,但不是药。并且,我认为,医师应该将这类医学护肤品使用到临床,但要依据患者的疾病特点、皮肤类型、医学护肤品成分和性质(膏状、喷雾剂、凝胶状、乳状)。
药妆品疗效不在于价格
我认为药妆品疗效不在于价格。如果确实经过实验和临床观察,因为付出的不薄成本,价格应该不会太低,当然也不是说价格最高,疗效就最好。
周展超:请让皮肤科医生合理合法地使用医学护肤品
周展超
医学博士/研究生导师/主任医师
北京美联臣医疗股份有限公司医疗技术总监
美联臣(北京)医疗美容医院业务院长
给“Cosmeceutical”一个严谨的中文名
就翻译来说,个人认为“药妆”不是很合适,容易产生误导。功效性护肤品是比较严谨的称呼,而医学护肤品是比较通俗化的。
我认为医学护肤品是美容皮肤科当中不可缺少的一个保健、护理和辅助治疗的一种手段,缺了它美容皮肤科工作的开展就有一定的缺陷。我认为皮肤科医生是最合理 的使用者而不是美容院,希望我们国家出台一些法律法规,让皮肤科医生能够既合理也合法的使用。现在我们一些皮肤科医生使用医学护肤品是合理不合法,因为它 进不了药房,而生活会所的美容师使用医学护肤品呢,是合法不合理,恐怕后面还要做很多工作。
功效≠疗效
我基本上是同意国外的几个专家的意见的,它是有一些功效的,但是不要认为它跟药物一样,要区别“功效”和“疗效”的不同。它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长期使用,才有可能达到一些辅助医疗的作用。
关于化妆品的功效,第一,大多数化妆品的疗效是没有通过严格验证的,第二,在一些国家的法规里面认为不是药物的成分,可能在另外一些国家的法规中就是药物。一些化妆品不愿在当地接受检验的原因或许与此有关吧。
公众教育指导
作为一个消费者在购买产品前最好是要去问一下医生,而且是专科医生。
市面上讲的一些护肤品不一定都是医学护肤品,是否是医学护肤品要看其处方有没有功效成分,消费者鉴别的最好办法是拿着产品去问专业的皮肤科医生。
提到价格,我非常同意Gold的观点(编者注:Dr. Michael Gold said he has been dispensing cosmeceuticals for 22 years and has seen the market explode. "There is now a $700 moisturizer," he said. "There may be no difference" between that and a $10 moisturizer, "but some people will pay the $700 because it’s $700."),和药品不一样,护肤品完全是一种商业的行为,价格往往跟实际的内容不一致,我觉得知名品牌是值得信赖的,这个肯定是对的,但是其价格和产品本身并不一定是直线关系。
洪绍霖:“药妆”须走“医疗”路线
洪绍霖
北京协和医院皮肤科学临床博士
美国Duke University医学中心Research Fellow和University of Miami皮肤美容中心Clinical Fellow(2003-2008)
美国皮肤外科学会(ASDS)会员
美国癌症研究协会(AACR)会员,曾获美国皮肤科学会(AAD)2010年国际奖
现在美中两国从事医学美容与抗衰老的临床和研究工作,并任美国鲍曼医学美容研究所(BCRI)专家委员
北京医思威尔医学美容国际联盟机构医疗总监
兼职于北京和睦家医院和北京京城皮肤病医院,从事医学美容临床工作
定义“药妆品”
通过医疗机构为渠道,由医生处方给患者的,这才是我说的药妆品。外面销售的药妆品是一种生活版的化妆品,我认为不是医疗版的。
国内药妆品的选择还是挺少的,被国家批准可以公开销售的还是比较少的,在美国,这方面的很多,维系患者和医生之间的纽带很重要的就是产品。另外,产品本身很有特点。
对于药妆品之后的发展趋向,我倾向于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外面可以出售,但是需要医生告诉患者买什么,一定要医生的指导。
浅谈功效
作为一名医生,我会非常肯定地告诉患者一定是有效果的,还会进行推荐。用得比较多的还是结合于临床。
公众教育指导
对于不是特定状态下需要用的,但是顾客又追求一种比较精准的目标的,比如精华、防晒可以在外面购买,但很特殊的医疗情况下(激光治疗后、剥脱后),我认为需要在诊所,而不是在外面的药店里,随便去购买,因为那种针对性并不强。
关于产品价格。品牌、市场运作导致的差异确实是很大的,但是不同成分的造价也是有差别的,不能以偏概全。
项蕾红:功效性化妆品需要分类管理
项蕾红
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主任医师,教授,科副主任
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会青年委员
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会痤疮学组副组长
中华医学会上海医学美容与美学学会委员
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的评审专家
一直从事黑素细胞生物学特性的研究,发表相关论文十余篇。编写《现代皮肤病学基础》、《皮肤病学》统编材师辅导版、《皮肤病的鉴别诊断手册》等有关专著。
“医学护肤品”管理滞后
医学护肤品很早之前便有此概念了,已经这样称呼也有14年左右了,但在管理上是比较滞后的。因为我们对化妆品的监管是不需要提供功效性检测的,只需安全性 的报告就可以。至于抗皱、抗衰老、美白等功效,严格意义来说,是需要相关试验证据的。绝大部分专家认为,功效性的化妆品在临床上有一定的地位,能起到相当 的辅助治疗作用。现在最大的问题是,产品宣称有某种功能,但是我们缺乏相应的机构进行检测和管理。
现在归类上还是将功效性化妆品与普通化妆品一起管理,美国、法国都是如此,只有日本将其归为医药品外部,区别于化妆品和药品。对于功效性化妆品应该进行功效性检测,但目前实施还没有到位,企业也应该出具相应的功效试验数据,这样大众和检测单位也会更加信服。
以后国家也会出台相应措施来管制功效性化妆品,取消药妆品这个称呼只是第一步。
化妆品试验
我们在临床上也进行了相关试验,是关于辅助治疗痤疮和增加美白的功效性化妆品的,这些试验没有药物试验如此严格,一般只做前后自身对照。对于产品的宣称疗 效,一定要指出试验数据的来源、方法及人种,国外的产品因为人种不同,不一定能在我们人群中达到相同效果,因此需要国外公司或机构在国内开展相应的试验, 得出适合的产品功效数据。
推荐依据
我肯定会推荐患者使用一些医学类护肤品,推荐的依据很多,主要根据病人的情况:病人现阶段的疾病程度,肤质的改善情况,适当参考价格因素,选择最合适患者 的化妆品。化妆品的价格与多重因素相关,与制造工艺、材料、成分、品牌价值、消费等均相关,但患者选择一款真正有效,且价格不贵的化妆品,我想价格昂贵、 功效欠佳的化妆品自然没什么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