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为人民服务》说课稿---裴芳菊

(2014-05-05 09:44:56)
标签:

教育

分类: 校本培训资料

《为人民服务》说课稿

阳湾小学      裴芳菊

 

一、说课程标准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新课标对本学段的要求是: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3.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

4.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

5.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二、说教材

《为人民服务》是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的讲读课文。全文很短,只有五六百字,但内容非常丰富、深刻。全文围绕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个中心,依次讲了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是我们的宗旨;为人民利益而死比泰山还重;正确对待批评,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改正错的;正确对待困难、对待同志,为人民的利益团结互助;悼念为人民而死的人以团结全体人民等多方面的问题,思路十分清楚。通过自己的反复诵读,觉得这篇课文实际上讲了人活着是为了什么的问题,是进行正确的人生观教育的极好教材。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文内容设置了知识、情感、能力三个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让形式理解“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句话中“固”、“或”的意思。了解“固”的古义与今义的区别。

2、情感目标。让学生了解什么样的死是重于泰山,什么样的死是轻于鸿毛。

3、能力目标。让学生知道普通人应怎样为人民服务,培养形式为人民服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合作交流的能力与思维能力。

四、说教材重点、难点重点:

(一)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了解课文中论述的各个层次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个中心思想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难点

1.使学生受到革命人生观的启蒙教育,深刻体会“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内涵。

2.理解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会分层论述的表达方法。

五、说教法、学法

(一)突出主体,选择教法:

课堂是学习的场所,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基于以上的认识,我选择教法如下:1、以读为主,读思写结合法;2、边读边想象,合作交流法,意在培养学生自能读书的能力与习惯。

(二)重在实践,指导学法: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就是要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与方法,也就是既要“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为此,我指导学生以读为本,把心放到文章中去,设身处地地多读、多想,体会文章表达方法、抓住重点词句进行理解课文。

六、说教学流程
(一)导入

回忆作者怎样才能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讲了那三个方面的意思?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朗读课文,划出中心句。(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

2)围绕中心句写了哪些内容?

3)你怎样理解司马迁的话?(“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句话的意思是人总是要死的,有的人的死比泰山还重,有的人的死比鸿毛还轻。)

4)张思德是怎样死的?同学们请读资料袋的内容。从生活中找出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例子来谈一谈。

(三)学习第3段。

1)指名读第三段。这段是围绕哪句话论述的?只要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我们这个队伍就一定会兴旺起来。)

2)先找出这段话中的关联词,并在书上点上着重号。[因为……所以(因果)如果……就(假设)只要……就(条件)]

想想每句说的是什么?

第一句讲有了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

第二句讲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

第三句讲凡是符合“说得对”、“对人民有好处”这个条件,不管是谁的批评和意见,我们都要改正,都要照办。

(四)学习第4自然段。

默读这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五)联系实际谈体会。

  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