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也应“拘小节”
标签:
教育大学 |
分类: 风起江湖:职业和事业 |
大学也应“拘小节”
今年,在花式出新之外,大学录取通知书上出现错别字的事件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讨论。对于此类事件,一些人提出了“错了改过来就好,不必小题大做”的观点,然而,不止一所大学录取通知书出现错字,让谁蒙羞?
细说起来,错字通知书上的“一字之谬”引发群体围观确有“小题大做”之嫌,但一张录取通知书上仅有短短百十余字,学校如果能够认真校对几次,做到不出错并不难。当然,高等学府出现低级错误可以让“外包制作印刷失误”和签发人工管理模式背锅,但大学也应“拘小节”,毕竟大学录取通知书是大学的正式录取凭证,是一份珍贵的“人生邀约”。它不仅具有录取和开学的信息告知功能,还具有厚重的仪式感。录取通知书作为高校和新生“双向奔赴”的见证,它在学生和家长心中具有很重的分量,理应呈现出应有的权威性和公信力。现实生活中,录取通知书的拟定、制作和发放一般都有一套完整、规范的流程,必须经过层层检查和严格审核才能发到新生手中。
当年,中国新文化教育之父蔡元培在就任北京大学校长的演说中明确指出堂堂大学生应注重小节;千年之前的老子也说过:“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由此反观手中有错字、带瑕疵的录取通知书,两相对比,着实让人尴尬、心里堵得慌。大学是最能代表知识和文化的地方,是老百姓心中神圣的场所,是理当严谨的所在。录取通知书又是如此重要而具有纪念意义。更何况,录取通知书一共才多少字。这都能出错,你让老百姓咋看?让学子咋想?实属“斯文扫地”,败坏学校形象。
被视作高校给学生“见面礼”的录取通知书出错,这看似技术层面的“疏忽”、“失误”,表象是工作人员操作问题,实则暴露出学校在管理上的粗疏,在对待涉及学生切身利益事项上的轻视,这些深层次问题更值得学校反省、反思。细细想来,短短百十余字,多校对几次,做到不出错并不难,难的是在对待学生的事上有一个认真的态度。
在高校大力“比拼”录取通知书业已成为常态的情形下,巢湖学院竟然闹了这么一出,令网友们哭笑不得:“录取通知书居然都能有错”“这印刷有够粗心的”“开学第一课,找错别字”……毫不夸张地说,录取通知书虽然只是一个小细节,但却蕴含极大的教育价值。正因如此,绝大多数高校都很“用心”对待录取通知书,认真构思、精心设计,彰显自身的文化特色,于细微处见精神,传递大学的温度。录取通知书已超越了“通知”的功能,而在潜移默化中将学校品格与精神传递给学生,令人“心向往之”。毫不夸张地说,录取通知书虽然只是一个小细节,但却蕴含极大的教育价值。
巢湖学院的录取通知书上出现错别字,其“用心”程度可见一斑,而这正是公众诟病的关键所系。堂堂高等院校,竟然在录取通知书这种“门面”上闹出笑话,难免引发公众的更多遐想。其在官网发布致歉声明,轻描淡写,极力淡化责任,充斥着“格式化”“程序化”的色彩,根本没有意识到问题本身的严重性,这或许比错别字通知书更令人担忧。重新印制录取通知书固然可以纠正错误,但有些东西的缺失却很难弥补。
不过,批评有错误的录取通知书,并不意味着高校此后需要在通知书上“卷起来”。但见微知著、见端知末,通过这一份小小的录取通知书,确实可窥见一所学校做研究和管理的态度与能力。相关学校应从正视这一份出错的录取通知书开始,以更细致的管理、更严谨的作风,与学生作良性互动,尽力修复这一份糟糕的见面礼带来的遗憾。
大学是走进知识的最高殿堂。严谨的治学之风是大学的重要精神内核。但一所连录取通知书都会出错的学校,也不免让人对其治学之风存疑,也无怪乎网友质疑,“录取通知书都能出错,何谈搞科研做学问呢?”“这是我向往的大学吗?”
比别出心裁更重要是严谨用心。严谨求实方能立德树人。“录取通知书居然都能有错”“这印刷有够粗心的”“开学第一课,找错别字”…… 对此,不少网友认为,这么低级的错误,不应该出现在高校,更不应该出现在如此重要的录取通知书上。
东方古话说的“风起于青萍之末”,也像是西方理论说的“蝴蝶效应”。总之,大学录取通知书错别字事件应该引起我们对大学管理和对学生利益的思考。学校应该认真对待每一份通知书,以更加细致的管理和严谨的作风来修复错误。同时,学校应该与学生进行良性互动,关注他们的需求和想法。只有通过这样的努力,学校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根本”,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发展机会。时刻以学生的利益为出发点,对学生“走心”,才能赢得学生的“真心”。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