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道应超脱而不脱节于社会
标签:
死亡教育大学生就业 |
分类: 风起江湖:职业和事业 |
近日,安徽一则“3年内就业率未达60%的高校专业停招”的通知引发社会关注。不可否认,当下很多大学生一毕业就失业,反映出高校专业设置与社会实际需求之间存在偏差,不无盲目招生的嫌疑。实事求是地来看,高校根据社会需求适当裁撤某些专业无可厚非,是提高办学资源使用效率、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有利于倒逼高校提高学科质量,更好地应对大学生就业难、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高校被动或主动纠错的办学行为。但是,大学教育该不该以就业为主要导向?属于学术事务的高校专业设置究竟该谁说了算?以简单粗暴的“硬杠杠”“一刀切”决定专业存亡是否合理?
的确,专业是高校学子走上社会的重要通行证。就业是人才培养链条的输出端,就业率自然成为评价教育服务供给是否有效的直接指标。但就业不该是一所大学培养人才的唯一目的,也不能完全反映一个专业的发展前景和社会价值。众所周知,就业不理想的专业譬如文史哲有不少是基础性学科,是民族文化和社会发展赖以生存的“根基”,这些专业的价值往往不能简单通过就业率来体现。更何况,不同高校的办学定位是不同的,不同专业在不同高校的办学情况也不能一概而论。高校专业存废如果唯就业率论,可能催生功利办学以及就业去向落实率统计的弄虚作假。
人们曾以“象牙塔”来描述大学在社会中的存在状况,但是大学与时代和社会变迁从来都不是“二元构造”,作为公共产品的大学教育与社会的“亲密接触”终将是一种大势所趋。与社会生活适当的疏离和超脱,并不意味大学可以与社会脱节,成为一座孤悬于社会之外、落在时代潮水之后的美丽孤岛。大学教育的改革,就是一部人文主义与功利主义不断冲突和校正的二重奏。按照学者们的见解,大学要与社会连结一种亲切的共生互动关系,更要有超越、引领性的思维和理念。所以,今日大学之道在于不仅应坚守一种超凡脱俗的学术品格和价值追求,还应自觉追求自身价值与社会主流价值的契合,综合考量专业设置的社会价值和长远价值,注重建立现代治理结构,用好办学自主权,更好地对自己的招生和人才培养负责。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