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亚蒙:中国古代城市营建智慧之雨水利用与防洪防涝防旱
标签:
杂谈 |
分类: 城市管理 |
华夏第一城池——襄阳古城池
【前言】2013年7月10日到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参加中国生态学学会学术沙龙——“城市内涝防控与生态修复”沙龙之后,就一直想写这篇文章,但因庶务繁杂一直未能动笔。今天狠下心写下这个题目,拟出一个不完整提纲,拟用半年到一年的时间完成这篇文稿。
——通过这篇文章,我想告诉世界:中国古代城市,在几千年前已经有完好的排水设施和雨水利用方法以及防洪、防涝、防旱的综合规划建设技术体系,既有生态方法,也有工程方法,远在今日欧美各国城市水平之上。我们今天所遇到的城市内涝问题,只要恢复中国古代城市的营建智慧,都可以迎刃而解。
——我写这篇文章,纯粹出于学术良心,没有拿到联合国,也没有拿到亚洲开发银行,更没有拿到中国政府一分钱资助,特此声明。
一,城市选址:二级台地,无忧旱涝
中国古代城市选址,一般在二级台地上,所谓“高毋近旱,而水足用;下毋近水,而沟防省。”自选址开始,中国古代城市就未雨绸缪,力争做到了旱涝无忧。
二,城市规划:整体思维,敬天法地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要一步到位,一个规划要管几百年,决不允许五年修编一次。城市规划,要绝对尊重整个城市区域的原始地形地貌,绝不会大范围平整土地,更不会出现延安、十堰那种挖山建城的现象,而是依照自然形态高处建官衙、庙宇、民舍,低处挖湖修池,畅通水脉。隋代大兴城(唐代长安城)堪称典范。
三,城市建设:防洪防涝防旱与军事防御设施结合
中国古代城市高墙深池、重城壁垒,不仅仅是军事设施,也是防洪、防涝、防旱设施。下雨时,积水迅速就近排入大江(如襄阳古城)或护城河(如北京),就不会内涝;如遇到洪水来袭,关闭城门,可保城内安然无恙(如安徽寿县古城,今保存完好)。
四,城市建设:防洪防涝防旱与城市景观结合
北京古城的太液池(今中南海和北海)与景山,是一个成功典范。挖湖堆积而成景山,不仅改善了城市山水景观,也成就了一项城市防涝防旱工程。
五,待补
欢迎大家提出批评意见和建议。我的电子邮箱:lymeng@163.com ;新浪微博:@罗亚蒙
;腾讯微信:罗亚蒙
今晚要审订《齐鲁晚报》发来的文稿。暂时写到这里。2013年8月4日20:37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