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群文阅读

标签:
教育 |
分类: 半亩方塘 |
《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 群文阅读
学习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学习三篇散文中比喻(博喻)、拟人、通感等修辞之美,并运用在写景作文中。
2.思维发展于提升:把握三篇散文中的写景画面及特点,学会分析“景”与“情”的关系。
3.审美鉴赏与创造:把握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的审美情趣,掌握表现美、创造美的方法。
4.文化传承与理解:体悟文中蕴含的特殊文人气质及其对散文创作的影响。
导入:一座古城,不同文人,邂逅于此,留下传世散文,今天就让我们开启这一趟千年古都之旅,一览古都不同的景色。
一、整体感知:浏览三篇散文,简单说一下三篇散文分别写了什么季节的古都景色,
二、文本品读:
(一)品景:《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都写的是同一个城市的景色,在这三位作者的笔下,这同一座城市的风景有何异同呢?浏览文章,完成下面表格。
角度 |
《故都的秋》 |
《荷塘月色》 |
《我与地坛》 |
景物 |
庭院秋景 秋槐落蕊 秋蝉残声 秋雨话凉 秋果奇景 |
月下的荷塘 荷塘上的月色 荷塘的四面 |
荒芜却坦荡的地坛; 浮华落尽,显露真相的地坛; 蜂儿、蚂蚁、瓢虫、露水、草木中充满哲理与生机的地坛; 太阳,雨燕,孩子的脚印,古柏等顽强的地坛; |
特点 |
清、静、悲凉 |
幽雅宁静 朦胧柔美 清幽热闹 |
荒芜却并不衰败 |
手法 |
比喻 排比 对比 多感官结合 |
拟人、博喻、排比、通感、虚实结合、由远及近、动静结合 |
排比、拟人、对比、比喻 |
整体概括景物描写手法 |
一、正与侧的结合: 景物描写可以从正面入手,直接描写景物的特点,使人一目了然,可以使用修辞手法,比如常用的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也可以不从正面景物入手,而是从与其有关的侧面景物写起,来揭示该事物的特点,同时还能提供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 二、动与静的结合: 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在这手法的运用中,诗人往往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 三、声与色的结合: 常涉及到声音与颜色,这是利用感官多角度写景,让读者如临其境,收到了很高的艺术效果。多感官结合。 四、虚与实的结合: “虚”与“实”是两个极大的概念,具体点说就是无形与有形、抽象与具体,想象回忆与现实。实景是描写的现实客观景物,虚景是通过联想或想像而虚拟的景物,虚实结合更能表达出一种浓溢的情思。 五、点与面的结合: 万事万物都是彼此相互联系的,不是孤立存在的,描写的景物也一样,它们总是和周围的景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六、远与近的结合: 看同一景物,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视,仰视,远眺,近看,视觉形象会呈现千姿百态,变化万千。从不同角度描写,会使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获得更完美的感受。 七、白描手法: 抓住描写对象,用准确有力的笔触,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素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 |
(二)品情:一切景语皆情语,请结合写作背景,分析景物背后独特的情思。
郁达夫与北平:本文写于1934年,此时的中国, 连年战乱,民不聊生,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和哀痛。
北平在民国时期已不是首都,但在作者心里,依旧是都。从当时的地域,特别是文化底蕴来说,都是当之无愧的。
郁达夫从杭州重新回到北平,他写“秋的味道”,也是在回忆当年居住北平的时光。“故都”即已久远的都城,“故都”的秋,这里面有离开北京十年的感慨和怀念,也有对北京的深刻感情,让人的思念有点悲切。
史铁生与北平:写于1989年5月,改定于1990年1月,全文1万3千余字,共分七个部分,从方方面面写了作者自己跟地坛的关系,其中主要内容是对于人生的思考。
作者是在双腿残废的沉重打击下,在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的时候“走”进地坛的,从此以后与地坛结下了不解之缘,直到写这篇散文时的15年间,“就再没有长久地离开过它”。作者似乎从这座历经400多年沧桑的古园那里获得了某种启示,汲取了顽强生活与奋斗的力量。
在《我与地坛》一文中,作者写了在古园中的见闻和所遇到的人与事,述说了自己的所思所想,以及抒发自己对于命运和生死问题的感悟。
朱自清与北平:写与1927年7月,正是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
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改名“自清”入哲学系学习。1920年毕业后在江、浙一带的中学任教,极受欢迎。1925年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1931—1932年在英国伦敦学语言学及英国文学,回国后仍在清华大学任教授并兼中文系主任。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
“北平实在是意想中中国唯一的好地方。”
“北平之所以大,因为它做了几百年的首都;它的怀抱里拥有各地各国的人,各色各样的人,更因为这些人合力创造或输入的文化。”
答:
故都的秋:“一切景语皆情语。” 文中的景物表面看都是秋的真实色彩,实际是北国的秋在作者心中的投影。是自然界的客观色彩与作者内心的主观色彩的自然融合。五幅画面都染了冷色调,表现作者心中的悲凉,也体现了作者对整个人生和时代的感悟。第一,跟旧中国时代环境的黑暗有关,这导致他思想苦闷,逃避现实;第二,也跟作家个人气质的抑郁善感有关。郁达夫早年(三岁)丧父,在日本十年的异地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第三,还跟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有关。郁达夫提倡“静”的文学,“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而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虽说是令作者向往的帝都胜景,但游人云集,不够清静悲凉,不如民居家院,街头巷尾的秋味更足,更适合作者心境。
荷塘月色:1927年7月,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了中国大地。知识分子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生活,但颓丧和骚动使得他们惶惶然,看不到前进的方向。因此朱自清内心才颇不宁静,虽因沉醉于景物而暂得淡淡的喜悦,但却难掩淡淡的哀愁,正如在《那里走》中所说:“在旧时代正在崩坏,
新局面尚未到来的时候,衰颓与骚动使得大家惶惶然......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不能或不愿参加这种实际行动时,便只有暂时逃避的一法.....在这三条路里,我将选择那一条呢?....我既不能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总得找一一个依据,才可以姑作安心地过日.....我终于在国学里找着了一一个题目......”
我与地坛:荒废的地坛与他身患残疾,被命运抛弃具有相似性,但他从荒芜却并不衰败的地坛中看到李生命的顽强:小昆虫、草木生生不息的地坛向我展示了一个鲜活灵动的生命世界,让我意识到不管怎样微弱纤细的生命主体都有它自身的价值,都有属于它的欢乐、悲伤及情趣,这是任何其他生命都无法替代的。生命的自得其乐促使“我”认识到每一个个体生命都有属于自己的那份生命的喜悦。当然,人也不例外。 即“我”从“荒芜但并不衰败”的园子里找到了答案:虽然残疾,但不能一味消极地想到死,应豁达地面对死亡,以平静的心态看待死亡,从而获得顽强活下去的信心。生命的种种状态:太阳,雨燕,孩子的脚印,古柏,草木泥土的芬芳,落叶的歌舞与气息让我感到:最博大与最精深,最沉静与最轻盈,最古老与最年轻,都在地坛上留下了属于自己的身影,地坛上不断上演着季节的离去与来临;所有这一切都见证了生命本身的律动的真实。即外在的环境是恶劣的,但生命是无法遭到破坏而发生改变的,只要按照自己的方式活着,顽强的活着,你就能坦然地体会到人生的味道。正如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授奖词: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
拓展思考:三篇散文始终围绕作者情感展开描写景物,郁达夫写景始终围绕中心特点:清、静、悲凉;史铁生写地坛始终围绕中心思想:地坛的荒芜却不破败,生命微弱却有价值意义;朱自清写景始终离不开情感线索:心里颇不宁静。正是散文形散神聚特点的写照。写景散文中往往以情感或行踪为线索来贯穿全文,请思考三篇散文的线索是什么,线索在行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故都的秋》情感线索:对北方故都之秋的眷恋之情。
《我与地坛》中心思想:地坛的荒芜却不破败,生命微弱却有价值意义。
《荷塘月色》情感线索:心里颇不宁静
补充:明暗线的作用。
1.作者行踪轨迹贯穿全文,是文章层次更加清晰,结构更加紧凑;
2.作者心情的变化轨迹,时隐时现,增加了文章的可读性,引起读者的兴趣;
3.明暗线交织,使文章环环相扣,增加了文章的深度和广度,丰富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4.明暗线交织,形成圆形的写作结构,突出了作者心中的矛盾和彷徨,利于塑造人物形象。
三、掩卷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示例:
四、作业:根据所学的课文内容,仿照下面句式写一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