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coolnsober
coolnsober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666
  • 关注人气:11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果岭边沙坑击球的原理和练习建议

(2010-07-18 20:30:51)
标签:

高尔夫

沙坑

技巧

休闲

果岭边沙坑击球是个“似难实易”的技巧,只是很多球友没经过专业指导,仅靠一些杂志或道听途说的窍门,如开放站位、打开杆面、陡直上杆等),但没去深究其原理,以致无法正确使用它们,往往只求将球救出沙坑就满足了。其实只要花些心思把沙坑击球的原理,如挖起杆的设计、沙质的特性和击沙推球的方式等搞清楚,稍加练习,将球攻在旗杆附近保帕并非难事。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基本原理:

 

1. 重心放在前脚并以较小幅度上杆,是为了限制挥杆时的重量位移,以便精确控制入沙点和入沙角度。一般是避免左臂上杆超过9点钟,过大的幅度容易影响站位的稳定和入沙点的控制。采取开放的站位和杆面是为了能增加杆面倾角,发挥凸缘 (bounce) 击沙后受阻弹起的特性,来增加球飞行高度和停球效果。需要注意的是由于上杆的幅度受限,下杆时双臂过分主动(下意识想用力击沙)容易使杆头超前造成前沿触球(blading),如能使杆头在触沙后保持前沿和凸缘继续向目标移动 (keeps the leading edge and bounce the same),送杆时保持杆身和前臂成一直线,就能避免类似失误。

2. 一般情况下球位在站位中央稍靠前脚处,入沙点在球后8~10公分,入沙深度于球位下方约3~5公分,挖起杆的凸缘设计就是为了能形成球杆入沙后的向下移动阻力,使得球杆到达球位时能在球下方适当距离前滑,以沙为介质将球向上推送。如果击球时杆面关闭会减少凸缘的作用,造成杆头入沙太深而影响距离控制。熟悉利用沙坑杆的凸缘来控制杆头的入沙深度是很关键的技巧,选择凸缘较厚的挖起杆相对容易操控。

 

3. 由于沙坑击球是以杆头击沙来推动球,而非杆面直接触球,控制距离很难是直观的,需要依赖经验。建议的练习方式是:先提高正常沙坑球位(平坦、软硬松密适中)8~10码距离(实战中最常见的情况)的成功率,来熟悉击球的力度、节奏以及滚动程度。(本人56度挖起杆为15码,如稍打开杆面为10~12码)。再以同样的挥杆节奏尝试不同角度挖起杆对飞行高度和距离的变化。基础稳固后可以尝试较复杂的调整,如挥杆幅度,握杆位置、杆面角度等,以便能更精准的控制距离、倒旋和飞行高度。

 

4. 不同的沙质(软硬、松密等)会影响球的飞行距离和旋转,松软的沙会使凸缘的回弹量减少,要适当减少入沙角度,由于松软沙质对杆和球的摩擦力小,会降低推动时间和向前动力,飞行距离较短。硬密沙因凸缘回弹量大,不宜将杆面过分开放,由于前推力大,飞行距离较远。至于特殊球位(如荷包蛋、深埋、陡坡等)需要握短些并加速曲腕以便以更快的杆头速度陡直切入沙中将球挖起,为了能将球挖出理想的高度,下杆时左胯尽量不向目标横移,因杆面在出沙时会关闭,应瞄向目标右侧。由于不易控制结果,采用较保守的策略为宜,以能把球送上果岭为前提(瞄向果岭的空旷处)。


只要充分理解以上原理,对各种球位和击球方式就能举一反三。随便扔个打火机、烟盒,皮夹在沙坑里,都能随心所欲送向果岭的任何地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