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风采:赵学刚和他的班级“成长共同体”
(2010-07-29 09:18:03)
标签:
教育育儿班主任班级赵学刚东营市 |
分类: 教师园地 |
|
赵学刚和他的班级“成长共同体” |
|
在班级授课制教育模式下,班级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功能单位。怎样发挥班级的育人功能?怎样“为了集体,通过集体,在集体中”教育每个学生?这是许多班主任老师长期思考、探索的教育命题。山东省东营市实验中学的赵学刚老师,在长期实践基础上提出并倾力打造出班级“成长共同体”。 赵学刚,男,36岁,工作13年,担任了12年班主任。他先后被评为东营市教学能手、东营市优秀教师、东营市十佳师德标兵、山东省职业道德先进个人,是东营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塑造班主任新权威 班主任是班级“成长共同体”的领导者。赵学刚认为,班级工作能否有效开展,首先取决于班主任的“权威”。班主任的权威,不是“威权”,而是学生发自心底的敬仰和信任。班主任的权威是最本真的教育力量,它的源泉是班主任的人格魅力。 赵学刚很忙。除担任班主任和两个班的数学课教师之外,他还是学校的级部主任,负责八个班的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但在学生眼里,赵学刚始终和他们一样朝气蓬勃、充满阳光。一天晚上,寄宿班一名男生突然生病了。赵学刚老师把他送到医院,陪他输液到凌晨4:30,回来后把他安排在自己的宿舍里休息。赵学刚老师则在书桌上趴了几个小时,第二天又精神抖擞地站在了讲台上。 赵学刚坚信,人的精神是可以相互感染的。在人生观、世界观正在形成的初中阶段,学生需要有一个可亲、可敬、可爱的权威与他们共同成长。因此,与学生生活关联度最高的班主任应自觉担负起这个责任。 学生是真正的管理者 让每一个孩子都有发展的空间和亮点。“成长共同体”要确保每个孩子都有归属感,就要给予每个成员均等的发展空间和展示亮点的机会。赵学刚的班级每周都要开展“每周一星”活动,每个学生都可以自我推荐,公开竞争,参与评比;每周由学生自己组织一项有意义的活动;每周组织观看一场有教育意义的影视剧。在这个集体中,每个人都随时准备着应对机遇和挑战,每个人都能够找到自由发展的空间。 营造心理相容的班级文化氛围。赵学刚认为,走进学生的心灵是教育的起点,班主任要做学生的“知心人”。他每学期都要开展师生通信活动,让孩子们敞开心扉说出自己的心里话。他用心去回答每一名学生提出的问题,让学生感受到老师是值得信赖的朋友。每接手新一级学生,他总是自己掏钱给学生发一本有意义的书籍,如《爱心与教育》、《孙维刚初中数学》、《水木清华90年》等等,仅此一项就花费近万元。2005级学生毕业时,他把学生的学校生活照整理成册,制成了《二十年后再相会》光盘,并激励学生:“今天我以母校为荣,明朝母校以我为荣。” 班主任工作要“做到家” 长期的班主任工作让赵学刚深深认识到,家庭对孩子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赵学刚认为:家庭教育不是独立于学校教育体系之外的教育因素,而是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师要把家庭教育纳入到学校教育的整体计划之中。 苏志清是一个来自农村的学生。进入东营市实验中学后,由于环境的改变,他变得自卑、胆怯,很少与同学交流,学习一团糟。赵学刚发现这种情况后,及时进行了家访,使他了解了自己的优势,找回了失去的信心。赵学刚悄悄地和其他教师商定,每节课给他一次回答问题的机会。在老师的帮助下,苏志清找回了自信,学习成绩稳步提高。 每接一个新班,赵学刚首先要做的就是走访每一个学生的家庭,了解学生家庭情况。他与家长建立了“家教联系卡”,把学生在校情况和取得的进步及时反馈给家长,12年来共发放“联系卡”1.5万多份。 做班主任不容易,做有思想、负责任的班主任更不容易。在繁重的教学和管理工作之外,赵学刚还孜孜不倦地研究探讨新形势下班主任工作的理论和方法。目前,他所参与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深化研究与推广实验”子课题“班主任工作深化研究”已顺利通过结题鉴定。但对于一名立志于教的教育者而言,赵学刚对班级管理艺术的追求永远不会停止。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