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的浪漫是什么?看《觉醒年代》就知道了

标签:
今日头条转发美文三峡辣鱼儿杂谈 |
民国的浪漫是什么?看《觉醒年代》就知道了
什么是XX的惊喜?
《觉醒年代》就是XX的惊喜。
一是思想的觉醒。
陈独秀着手创办《青年杂志》(后更名为《新青年》),以文字撼动中国历史的进程,后从上海到北京,扩大对青年的影响力。
这些被影响的年轻人,是一个个响亮且伟大的名字。
他们是毛教员、陈延年、陈乔年、赵世炎、邓中夏等。
他们在陈独秀、李大钊等人的号召与影响下,不止让新文化运动如滔天巨浪席卷而来,更将文化觉醒向下传播。
这就是第二层觉醒,文化的觉醒。
李大钊看到了这一点,毛教员看到了这一点,胡适也看到了这一点。
所以他们竭力推广白话文,解决文盲问题,识字才能明理,懂文才能革命,有文化才能实现庶民的胜利。
李大钊以俄国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坚定工人与农民当家做主的决心,鲁迅以《狂人日记》批判迂腐旧文化的“吃人”和落后。
这就是第三层觉醒,革命的觉醒。
中华民国的大总统徐世昌迫于列强的威胁,认同巴黎和会的决定,把山东的所有权益转交给日本,默认中国不完整。
四万万同胞看不到未来,任由他人张牙舞爪却无能为力,他们想改变可他们无方向。
他们能做的就是一群人围起来,等待侩子手手起刀落,用馒头沾热乎新鲜的血,救一家老小。
这就是大部分人的现状,寄希望于封建迷信,贪图舒服与享乐,总以为慢慢来,以礼感化就能服众,就能换来太平盛世。
幸好中国人的精神依旧尚存。
他们看到了遍地哀鸿满城血,他们想到了匡扶华夏救苍生。
他们是陈独秀们,他们是李大钊们,他们是蔡元培们,他们是鲁迅们,他们是毛教员们。
《觉醒年代》让我读懂了中国近代史,更让我觉得先辈们的伟大。
剧中有顾维钧的无力、蔡元培的艰难、陈独秀的愤懑、李大钊的号召、周树人的呐喊,以及毛教员的思索。
可是任期内的他屡屡被阻,改革举步维艰,甚至被逼辞职下台。
周树人为什么呐喊?
因为他深知中国深层次的社会矛盾,以及旧有制度及陈腐的传统观念对民众的伤害。
所以他才不愿国人都成孔乙己和阿Q,不愿他们只会在沉默中死亡,不会在沉默中爆发。
毛教员为什么思索?
因为他在寻找一条救中国的路,让中国走出泥泞,人民当家做主。
才不会有那么多黎民百姓插标卖首,才不会有那么多国之栋梁抱憾终身,才不会有那么多青年才俊英年早逝,才不会有那么多国家领土被迫割让。
这就是《觉醒年代》的魅力,更是主旋律的标杆,所以有时候不是主旋律不好看,而是烂剧不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