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民俗欣赏:旧时宜昌闹元宵

(2019-02-14 12:37:44)
标签:

三峡辣鱼儿

宜昌

元宵节

民俗

杂谈

文自:罗洪波的qq日志

转发:三峡辣鱼儿

插图:网络


民俗欣赏:旧时宜昌闹元宵

 

罗洪波 收辑



http://p3.so.qhimgs1.com/bdr/_240_/t0107f9d793aadb66b3.jpg



“正月十五闹元宵”,旧时宜昌的元宵节,特别体现在一个“闹”字上。     旧时正月十五,俗称“年把把”,即人们辛苦盼来的过年即将结束,十五一过,新一年的勤巴苦做将宣告开始。故而在这一天人们要尽情的闹元宵。旧时的宜昌,正月初八后即要张灯结彩,街巷、村落的行会乡党组织的舞龙舞狮龙灯、采莲船等队伍开始拜年,至正月十五闹高潮、正月十六收家业幺锣。


宜昌俗话“三十的火,十五的灯”、“正月十五看花灯”。


元宵灯节,是民间的盛大节日。

花鼓子灯亦称“打花子”。

旧时本域只是在正月十五前后演两三天。后来扩展到其他庆典日的常规演出。宜昌文史资料注为本域或周边县市“特产”。旧时,演员只有两个男性,由其中一个扮作女的,滑稽诙谐;以后变通为由多个男演员扮演多对“男女”或今天的男女搭配作对。扮女角色的一般左手拿块方红绫,红粉抹脸;男的手握一杆叶子旱烟杆,白灰涂鼻。有的时候,还要另外增加一男人扮演癞痢婆手中拿把破蒲扇,上场说些逗笑话和做些滑稽动作,逗观众哄笑。边说顺口溜,边用扇子当乐器拍打节奏。表演讲究一定程式。锣鼓一响,演员急步入场。“女”的故作红绫悟面娇羞态,男的低头尾追其后,绕场一周,方才亮相。继而舞蹈歌唱。演员的舞蹈动作颇似现代的摇摆舞,“女”的则立于原地边舞边唱,男身故作女态,婀娜扭捏,男的则用舞蹈中最矮的步子围着“女”的边舞边唱地兜圈子。时而穿花,时而追逐,十分吃力。伴奏的乐器主要是打击乐配合唢呐。腔调为本域土调。唱词多为男女爱慕调笑嬉戏暧昧等内容。

如,捏姐“十把”:

捏姐一把脸一丧,好像陈谷未开仓,把您的陈谷借几斗,借给小郎接过荒,好比烧香朝武当;

捏姐二把脸朝外,问她陈谷卖不卖,卖给别人有何益,卖给小郎是应该;

捏姐三把脸一红,问姐欺穷不欺穷,男子欺穷飘洋又过海,女子欺穷转蛟龙,须说人穷志不穷;

捏姐四把姐一拽,痴不痴来,呆不呆,捏到别处有事可,将将捏到软腰窝,痛的少来痒的多;

捏姐五把白如银,这么标致不偷情,这么好的云头不下雨,这么好的人才不多情,阳世间枉为人;

捏姐六把白漂漂,好象一把白棉条,棉条还要车子纺,车子还要绳子盘,情姐还要小郎玩;

捏姐七把,把姐拉打个簪子编头发,不要您的簪子编头发,不要您的银钱买棺材,天晴下雨您要来;

捏姐八把,把姐抱,那个新人肯上轿,骂一声小郎敲死的,招呼扭了奴的腰;

捏姐九把站拢来,您不标致我不爱,您不肯来,我不怪,买卖不成仁义在;

捏姐十把笑嘻嘻,二人玩耍进房里去,男脱汗衫,姐脱衣,二人玩耍来抬起。

又如,

男唱:

昨日打从你门前过咯,哟吙儿嗨,

妹妹吆你在绣荷(huo)包咯,哟吙儿嗨。

你绣的荷包送哪个咯?哟吙儿嗨,

是不是哥哥哟我咯,哟吙儿嗨。

女唱:

板凳啦拖两拖咯,咦哟儿嗨,

哥哥你请坐咯,咦哟儿嗨。

忙到厨房打了个转咯,咦哟儿嗨,

茶盘子手中端咯,咦哟儿嗨。


玩花鼓灯的也有一怕。玩到人家门前,主人鞭炮一放,这叫接灯”就得开唱。旧时,遇到大户人家或大商户,主人既要摆阔又要寻开心,便把鞭炮不停地放。鞭炮一挂挂地不停,灯是不能走的。一对演唱下来不过上十分钟,却要把演员累的冒汗。花鼓子队就要备用多对男“女”替换,轮番演出。最后主人才还要放一挂鞭送灯。宜昌文史资料载,民国期间,下铁路坝(本域九码头一带)两个法国水兵迷恋花鼓“女”色,对其动手动脚,强吻非礼,激起众怒,操门杠、板凳追打。


宜昌城区是个有城墙的码头,闹元宵自然离不开码头。旧时,宜昌城的“车子灯曾是长江沿线城市的一道靓丽风景。

车子灯码头川帮特有的一种艺术表演形式,后而扩展至本域民间。演唱时道具是彩扎的车子一部。演员也是一男一“女”,男扮女妆。清末民初,“女”装为宫裙、彩衫、盘龙髻,男装为丢档甩裤、十三太保排扣的英雄上装,头扎“燕双飞”的包头巾。上世纪二十年代末后,男“女”的服饰逐潮更新,“女”演员往往戴一副金丝眼镜,男演员不像花鼓子灯的在鼻梁上涂白彩,扮成个英武的俊青年。车子灯也是用打击乐。锣鼓一响,男的推车同“女”的上场。且二人都手持“连宵”(今称连响),如同小两口上街、新媳妇回娘家般。“小两口”推车绕场一周后,边打连宵边唱小调,“女”男故作女声唱,众合、男说。

兹以《十二月》为例:

女唱:正月嘛里来闹花灯咯。

男说:妹子,今年花灯好热闹哦,我两个看花灯去咯!

女唱:二月嘛就把青来踏呀。

男说:妹子,我摘朵鲜花给你戴,把你打扮的更漂亮。

女唱: 三月风筝下河坝咯。

男说:妹子,我扎个风筝给送给你,包你飞得蛮高。

女唱:四月嘛就把秧来插呀。

男说:妹子,插秧那天,你不消喊得,挑秧把算我的。

女唱:五月嘛龙船河当中驾哟。

男说:那天,我包一条划子,我们两个看一天龙船。

女唱:六月嘛扇子手中拿呀。

男说:妹子,我给你打扇,包你凉快。

女唱:七月嘛亡人接家下哟。

男说:妹子,烧包袱、放鞭算我的。

女唱:八月嘛十五赏桂花呀。

男说:妹子,桂花香,真香硬是香哦。

女唱:九月嘛重阳登高望呀。

男说:妹子,我陪你过河上五龙山。

女唱:十月嘛寒婆婆打柴来呀。

男说:妹子,十六那天我就来看你。

女唱:冬月嘛冬至锁粮仓呀。

男说:妹子,我背袋谷米往里头倒。

女唱:腊月嘛腊梅花朵朵开呀。

男说:妹子,那我就八给你端甜粥来。


宜昌历史上曾名东湖县,东湖也是城郊大片湖泊的总称,连天碧荷、荷香十里的景色也影响着古代宜昌人的生活和习俗。

欧阳修对古宜昌有首《荷叶》诗:“池面风来波潋潋,波间露下叶田田,谁与水上张青蓝,罩却红妆唱采莲。”宜昌人用地道的宜昌土语唱采莲船歌从古至今——“采莲船罗哟哟,来得忙哟呀嗬嗨……”采莲演唱的乡音土语,听来格外亲切,为宜昌所独特,不是模仿的外地演唱。本域民间歌谣里还有《送恭喜》、《道谢歌》等都是唱采莲——“采莲船儿采莲花,叫声先生听根芽。一则天气不早哒,船儿又要转走哒。”(在本域长工歌谣里,也有在湖田里农作的反映,如:“三月里来三月中,搭起犁耙到田中,耕了一湾搭一土旁 ,还说长工没得用”)。

采莲船主要道具是一只彩扎花船。宜昌对彩莲船的尺寸有规定(彩船68下水划)彩船69下水就走,彩船形似初七八的月亮两头尖上面有荷花灯、船仓(也叫乌蓬船)船有船顶一般为2-3层,整个船顶像一层层的塔,又像皇宫,宫庭尾顶有4个方向,每个角上都会吊着一个灯笼点上灯,船头和船尾也各有一个灯。船形周围,围缀上绘有水纹的裙边。在船的上面,扎上四柱凉亭,亭子顶部呈尖塔状,塔尖上立有纸白鹤,亭子四周装饰上红绸、纸花、彩灯、明镜等。玩采莲船的演员一般都是三人。旧时,本域女演员都穿古装彩衫,船前装一对假小脚上盖百褶宫裙。上世纪把小脚宫裙淘汰。男演员反穿羊皮马褂,手拿桡片,嘴上装上或用墨画上小胡须;癞痢婆脸上点麻子,手执一把破芭蕉扇。今癞痢婆变通为媒婆状,除脸上点麻子抹灰等,还要在头上插朵大红花。家业主要是打击乐器。唱腔为本域土音。艄公和船娘子(或叫“新姑娘”)唱,场外旁人和。癞痢婆媒婆)也可由男扮。“她”一般不唱,专在场上做丑脸和怪动作,或翻眼珠子、或做歪嘴吧;或趁艄公不备,偷抹新姑娘调情,滑稽得逗人开怀而笑。唱词吉祥且诙谐。


按本域的风俗正月十五闹元宵,从正月初八一直玩到正月十六,正月为一年之首。农民舞着,狮子龙灯,跑着旱船,跑掉旧来的晦气,迎来新年的希望,舞龙也叫舞灯,龙为青龙,狮为白虎,彩船叫灯,灯有很多如(虾子,螃蟹灯、鲫鱼灯、车子灯、头灯叫引灯二个成 “口”字形上面写上字,新年大吉,万事如意)出灯顺序是由二盏引灯开通,后面是八角灯2个,酒坛二个,围成个圈,先出均的是旱船,然后是各种灯(如虾子,螃蟹、鲫鱼,蚌壳精)然后是灯。最后压台的狮子。

如给军属拜年演唱:

采莲船子嘛,哟哟。两头尖嘛,呀吙嗨。拜年来到呀咦子哟,军属的门呐,划着。

送担白炭嘛,哟哟。红火火嘛,呀吙嗨。家国兴旺呀咦子哟,人民幸福呐,划着。

有时玩到店铺门前,也开个小玩笑,逗人笑:

裁缝店嘛,哟哟。生意忙嘛,呀吙嗨。领子安到呀咦子哟,裤裆上呐,划着。

剃头师傅嘛,哟哟手艺强嘛,呀吙嗨。把别个眉毛呀咦子哟,都刮光划着。

本域农村旧时的采莲船调有好几种,如“插花调”歌词:

正月逢春好插花,清官上任坐九衙,

文武百官来饮酒,十盘瓜子九盘花。

二月逢春好插花,前园喜鹊闹喳喳,

一年闹起春来早,二月闹开牡丹花。

三月逢春好插花,后园金竹发嫩芽,

两个嫂嫂去扳笋,梳起盘龙笋开花。

四月逢春好插花,鲁班下凡装犁耙,

新犁新耙不好使,旧耙耙的土翻花。

五月思春好插花,新打龙船下河划,

二十四把桡片子,划去划来水翻花。

六月思春好插花,伏天暑气热喳喳,

有钱买把青洋伞,上遮日头下遮纱。

七月思春好插花,新接媳妇回娘家,

家家户户烧钱纸,户户门前纸钱花。

八月望春好插花,八十老头锄棉花,

东边锄完西边起,抬头一望眼睛花。

九月望春好插花,九十婆婆纺棉纱,

一天纺棉二三两,三天九两白花花。


另外还有打年宵”。今称打连厢(打莲香,是一种在竹竿两端的一节两边镂空后,再各穿上一串铜钱的打击乐器,或谓道具。拍打起来琅琅动听。连宵不仅要用手拍打,两肩、两肘、两膝、两腿都要拍打。同时加入唱词小调,颇显技艺。打年筲,说法不一,一般来说有两种形式。一种就是艺人手握竹杆中间,在自己的身体各部位进行有节奏的敲打,发出类似打击乐的音乐声。敲打一阵后,艺人开始唱些祝愿的话。开场白往往是:“小小哎,年宵哎。三呀么三尺长哎……”还有一种打法,就是艺人握住年筲一头或两头,在地上打,边打边跳。其他与第种无异。


闹元宵当然离不开踩高跷。宜昌旧称走高腿”。表演者不但以长木缚于足行走,还能跳跃和舞剑,高跷分高跷、中跷和跑跷三种,最高者一丈多。踩高跷技艺性强,形式活泼多样,由于表演者踩跷比一般人高,便于远近观赏,而且流动方便无异于活动舞台,因此深受群众喜爱。特别是在民间的重大节日里,往往都有踩高跷表演助兴。每年正月里,一听说哪天有高跷表演,人们就早早地准备去看,生怕去晚了错过了好看的表演时段。高跷表演时,在码头河坝和农家稻场等空旷地带,一拨儿高跷人数不定,一般十几人。表演者身着传统古戏装,浓妆艳抹,且歌且舞,而且往往装扮戏曲折子,如《管甫送》、《闹天宫》、《八仙过海》、《水漫金山》等等。因为各自身份不同,所以造型各异,同时根据剧情需要表演者所踩高跷也高低不一,《水漫金山》中的法海木脚高达4尺,小沙弥2.5尺,鱼兵虾将因要翻滚起扑打,所以木脚只高1.5尺。表演时腰鼓、小铴锣、大小钗等打击乐根据表演的情节适时变换曲调和节奏,增加现场气氛感。如果一个地方表演结束去另一个村表演时,表演者就踩高跷穿村而过,一般采用一字长蛇阵的单列,由开路棍打头儿,随之便出现肖恩、白蛇、唐僧、丑婆、姜子牙等艺术形象。由于踩高跷表演表演者居高临下,气势恢弘,诙谐有趣、粗犷喜人,因而往往吸引四面八方的乡临前来观看,且百看不厌。


至于龙灯、狮灯,与他域一样威风恢弘。朱门街市、商户会所悬挂的走马灯内或善书故事、或传统神话、或山水形胜,或走兽飞凤等等,则是相互攀比,常常以哪家又有新的创意为佳话。孩童们的鱼虾灯、生肖灯等则或擎于头顶、或拖于地上。

要等正月十六闹尽兴了,东门上“裕恒发”蜡烛坊方可消停。


       http://p3.so.qhmsg.com/bdr/_240_/t01c0c77ad93136e188.jpg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