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按需哺乳母乳喂养自我发展育儿 |
分类: 母乳喂养知识 |
一个健康的人,必须有一个正常的自我,既不封闭也不丧失。也只有一个健康的自我,才能更好的理解他人的“自我”。婴儿自我的发展和他/她的母亲是否有健康的心理分不开的。我们强调婴儿早期,妈妈要及时恰当的满足孩子的需要,是因为保证婴儿的生理心理的需要而确保他/她的生存与发展。在婴儿早期,任何定时或者定量,不但违反婴儿的本能,更严重的是,婴儿得不到足够的养分和照顾,会出现生长不良和/或抗议绝望的生理心理上的问题。
另一方面,我常常听到这样的话:我感觉我的宝宝饿了,可是我喂他,他也不吃,我真着急啊,怕他饿了,常常塞他,这下他反而一看到我就扭头了,我真感到难过。或者我们看到一个老人追着孩子要喂下一口饭。这些“我觉得你饿了,你必须吃”。这就好比说“我爱你,我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你”,这是主观的,没有真正了解孩子的需要。
一个妈妈在给我来信的时候写道:很多时候,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之后,思考后发现,这不是宝宝的问题,这是我的问题。我非常欣喜的看到这位妈妈在成长。很多情况下,孩子更像是成人的一面镜子,因为他是通过成人的行为来获取经验的。尽管每个孩子的基因不同,受孕,孕期和出生有不同,但是作为人类的婴儿,他们还是以“一张空白的带着人类特性的纸”的形式出生的。当婴儿有种种表现的时候,妈妈们不妨从“婴儿应该是怎样的”和“我的行为(或旁人的行为)是否产生了影响”这两方面来考虑。这往往能帮助你更好的了解婴儿的需要,而不会陷入“我觉得他饿了,但是他不吃”。“我觉得他没有吃饱”,“他怎么就不吃奶瓶?”,“他为什么拒绝我的乳房?”。我常常举这样的例子,如果你是宝宝,你会喜欢一个你一张嘴就把奶塞进来的焦虑妈妈?还是温柔的抱着你,看着你,当你想吃的时候,她把乳房呈现在你面前,你自己上去吃的妈妈?
很多时候,妈妈们把自己的需要看成是孩子的需要了。客观的判断孩子是否得到了他的所需,比如利用大小便和体重增长来判断孩子是否吃到足够的奶就是很好的。而不是妈妈被她自己的焦虑控制,主观地认为自己奶不够。
随着宝宝渐渐长大,不少家庭对于大宝宝的夜奶问题和断奶问题会有不同的感受。前一阵我收到一个妈妈的来信,说她13个月的宝宝仍旧夜奶很多,她很疲劳。还有不少妈妈问到,她们的宝宝非常恋奶,家人都担心这样会断奶困难。我想先讲个故事。去年年底的时候,我们全家去圣地亚哥动物园,我看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一头较大的小鹿要吃奶,它接近妈妈的乳房试图吃奶,可是妈妈那个时候在吃草,鹿妈妈轻轻的用后腿推开了小鹿,继续吃草,小鹿也仍旧跟着妈妈的身后,自己玩耍。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