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量子文物检测仪鉴定五代柴窑瓷枕。长17.6高7宽6.4厘米

分类: 古瓷器 |











柴窑瓷真的不存于世吗?明文震亨在《长物志》中写道:‘柴窑最贵,世不一见’,民国赵汝珍《古玩指南》一书中记载:‘柴窑传世极少,故宫中尚可见之’。这说明柴窑瓷虽少,但必竟存在。由于柴窑瓷自打出世就名声大作,成为人们追求的宝贝。既然是宝贝人们就会珍爱,就会将其一代一代传下来。本人不同意一些专家的意见,说什么由于生产的少,又是薄胎瓷,再加上战乱,导致柴窑瓷器几近消亡。本人断定寻找到柴窑完整器的机会比找到柴窑瓷片的机会要大的多,但由于其存世量非常稀少,可能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不会有收获。
http://img.mp.itc.cn/upload/20160416/0bc412082f2e4558a089a6ea25fd9b92.jpg
那么究竟柴窑完整器存世有几多?本人猜测应不到汝窑存世量的十分之一。如果说全世界大约只有67件汝窑存世,则柴窑存世量约三到五件。再如果全世界只有三件柴窑,中国大陆可能会有一件;如果全世界只有五件柴窑,中国大陆可望能找到两件。在若大的中国要寻找到一两件真正的瓷皇水准的柴窑,那可是大海捞针。不过本人有个主意,那就是在中国或全球‘通缉柴窑’(这里的‘通缉’不带贬义,权当‘寻找’二字用),警察可以根据目击证人的描述而画像捉那嫌犯,我们也可利用古人目击柴窑的描述,像‘四如’等,汇同有关专家,并利用电脑技术画出柴窑的基本像貌,发动群众,以此像为准收集大量柴窑瓷相似物,然后组织以专家为主的广泛评鉴,最终确定那个或那些是真正的柴窑。
历代文献有关柴窑瓷器收藏的记载
1、明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吕震编写的《宣德鼎彝谱》记载:“……内府收藏柴、汝、官、哥、钧、定名窑器皿,款式典雅者,写图进呈……其柴、汝、官、哥、钧、定中并选二十九种。”
2、据传,明朝权相严嵩父子,借皇帝之名,举全国之力,穷其一生搜罗到十数件柴窑瓷器。
3、《清稗类钞》记载,周竹卿藏柴窑小水盂;又记,清人徐应香收藏一柴窑小盂,色鲜碧,质莹薄,人间罕有。
4、清汪启淑《水暇录》记载,有柴窑茶盏。
5、清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记载,清人何梦华为阮元购得柴窑一片,镶作墨床,色亦葱倩可爱。而光彩殊晦,疑为均窑混真。
五代后周的皇帝柴世宗请器式中云:“雨过天晴云破处诸般颜色做将来”,从此中国陶瓷争效仿天青色,尤其是柴窑,便被历代收藏奉为至宝。元代“瓷鉴”中所述:柴窑 “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流光四射”,以此瓷为至宝。到明代时期柴瓷争藏以致寥寥无几,碎片以作为佩饰已成为至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