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收藏的老土大红沁古玉器

分类: 和田玉器 |
台湾古玉鉴藏家李更夫先生在《玉释》中曾解释老土大红沁,认为“老土”是形容其年代久远,最具避邪功能,因而其价值通常也要高出一般沁色的高古玉器数倍。
但是,这种沁色的玉也确实难得,台湾的钟玲女士写了《玉媛》《如玉》两本书,介绍了她所藏的古玉,沁色非常之多,但是却没有一块老土大红沁。
在古玉的沁色中,难得的黑漆古、朱砂沁、铜绿沁和老土大红沁等等,因为有这样沁色的古玉,一般都是入土时间较长的高古玉器。其中尤以老土大红沁难得,这种沁到底是如何形成的,至今人们仍在探索。
古人中曾有人认为是“尸沁”,是尸体中的血水沁入玉内造成的。但是有人则加以反驳认为:人一死血就凝固了,怎么可能去沁玉。想想也是的,哪怕杀了一只鸡,血滴在地上,时间不长就变紫、变黑了。玉要在地下受沁需要环境及漫长时间,沁才能形成。这时的血早就不知变成什么物质了,怎么还能去沁玉,而且还能沁出如此鲜明亮丽的红沁。
我收藏的老土大红沁古玉器;
夏代“肃告和印”和田玉印
“告”,禀告、呈告、供奉。
“和”,黄帝称号。
“印”,此玉贡。
印文意思:“谨以此玉印作为贡品向黄帝禀告下情”。
【感谢新浪网博主探古思幽老师解读印文】
夏代和田白子料玉古印;高20.5宽9厚8.5厘米,重2911克,有山东地矿光谱鉴定证书。印上跪一无脖女相古人,上额粗阴线上斜示发式,阴线下上凸大扁鼻与上眼眶连一体,双眼圆凸,上唇中凹,尖下巴。双臂高凸,两肘内侧与身相连处两对钻孔,孔内有明显错台,双前臂托长双乳,前两腿间粗阴线示双膝,下方形座,座下刻四古文字。
玉质通体油润,通体五彩沁,头上有沁坑,通体粗阴线见剔,刮磨痕,及磨玉砂痕。多处已被玉浆弥合的细裂纹。造型古朴,神奇。




珍稀夏代祭祀黄帝和田羊脂玉羊头顶古文字;高1.45宽7厚6.5厘米,重871.6克。正面下部琢磨羊头,羊双眼水滴形外凸,上部羊双角间长方形牌上琢磨一古文字。【“不易”两字的复合。这是夏朝祭祀文字的特有形式。表示祭祀上天了的黄帝夫妇俩。】羊脸后面琢磨双腿粗短蹲式。通体粗阴线均手工琢磨而成,通体五彩沁。果冻状桔皮包浆,玉质有渗油熟透感.造型古朴神奇珍稀。





夏代和田玉子料人头顶飞鹰;高19.5宽9厚8厘米,重2547克。人双臂粗壮由头后弯曲到胸前,双腿粗短蹲式。鹰站人头双翅展开,人和鹰.眼,鼻.口.均浅阴线手工琢磨而成,通体五彩沁。桔皮状包浆油润.造型古朴神奇.有山东地矿光谱鉴定证书。






夏代软玉人面飞兽;高19.5宽7长12.5厘米,重1883克。人面三角型上扬双眼,鼻.口.独角琢磨精细,双翅展开有粗羽状纹.均浅阴线手工琢磨而成,身下对钻孔.孔内有错台。通体五彩沁,丁金沁,蚂蚁洞沁及有细裂纹玉浆已弥合。桔皮状包浆油润.造型古朴神奇.有山东地矿光谱鉴定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