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海洋地理要点解析(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地理

(2010-05-23 21:36:19)
标签:

地理专题

教育

分类: 海洋地理

海洋地理要点解析

2010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地理科)考试说明

选考内容   海洋地理

【宏观分析】

一、内容要求上看:必考内容约85%,选考内容约15%。

二、试题类型上看:选考内容只以综合题形式呈现,选做题满分20分,我们选读《海洋地理》、《环境保护》。

一轮复习是基础,关系二三轮复习质量与效果,决定高考成败。虽然选考内容的分值比例较低,但选考内容并未删减,要求我们在全面复习的基础上更加突出选修模块主干性、基础性内容。为了平衡四个模块之间试题难度的公平性及各版本之间文字叙述的差异性,个人认为选修试题难度不会不大,还是要遵循源于书本,联系实际,凸显能力这样的特点。

三、本册复习重点:

1.海底地形、海水温度、盐度的分布规律

2.海水运动形式的主要成因及其作用

3.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特点和现状

4.风暴潮和海啸的危害及应对措施

5.内水、领海、毗连区、大陆架、专属经济区和公海等概念的区别

四、本册复习难点:

1.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及其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2.风暴潮和海啸的危害及应对措施

五、《海洋地理》知识目录(鲁教版)

第一单元  探索海洋奥秘

1、  海底地形及其成因

2、  海水性质与海水运动

3、  海岸带和全球海平面变化

第二单元  开发海洋资源

1、  海水资源、海水化学资源及海洋能开发

2、  海底矿产资源及其开发

3、  海洋生物资源及其开发

第三单元  保护海洋环境

1、  海洋自然灾害与防灾减灾

2、  海洋污染和生态破坏

3、  海洋环境保护

第四单元  维护海洋权益

1、  国际海洋新秩序

2、  我国的海洋国情

3、  我国的海洋权益

 

 

【具体解读】

一、海洋和海岸带

1、海底地形

1)、海底主要地貌类型。

大陆边缘(大陆架、大陆坡、大陆隆)、大洋盆地(或称海盆)、海沟、大洋中脊(又称海岭或海丘)

 

2)、海底扩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

海底扩张学说是20世纪60年代初提出的。该学说认为:不仅陆地在移动,海底也在不断的更新和扩张。从海底山岭向两侧扩张的速度各地不同,大约每隔二三亿年海底就要更新一次。由于海洋底部地壳不断扩张、生长、消亡和更新,使它永保年轻,而地球体积并不增大。

板块构造学说是20世纪60年代后期形成的一种全球构造理论。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而是(地壳和地幔上部软流层以上)被一些断裂构造如海岭、海沟等分割成许多单元。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中。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交界处,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

3)、海底地形的形成和分布规律

   海底扩张说认为,大洋底部地壳不断生成一扩张一消亡的过程,是地幔中物质对流的结果。洋中脊是洋壳在地幔物质对流上升的托顶作用下形成的。洋中脊也是洋壳的诞生处。地幔物质从中脊的顶部裂谷带涌出,冷却凝结形成新的洋壳。新洋壳不断生长,随着地幔物质的对流向两侧推开,海底不断扩张形成洋盆。即洋中脊和洋盆是洋壳形成与扩张的产物。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相互碰撞时,大洋板块密度大,位置低,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俯冲地带形成海沟、岛弧和海岸山脉。

2、海水温度与盐度

1)、海洋表层温度的分布规律

 

2)、不同海区海水温度随水深的变化规律

 

3)、海洋表层盐度的分布规律

★规律:从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分别向两侧的高纬度和低纬度递减。

①副热带海区盐度最高的原因:气温高,蒸发大;副热带高压控制,下沉气流为主,降水少。

②赤道海区盐度较低的原因:赤道低气压控制,蒸发量大,但降水量更大。

③高纬度海区盐度低的原因:气温低,蒸发量小;温带多雨带,多河流水注入。

④60°N比60°S海区盐度低的原因:北半球陆地面积大,河流水注入多。

★影响海水盐度的主要因素:

①气候因素——海水盐度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气候因素,即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关系。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盐度较低,反之较高。

②洋流因素——同一纬度海区,有暖流经过盐度偏高;寒流经过盐度偏低。

③河流径流注入因素——有大量河水汇入的海区,盐度偏低。

另外,高纬度海区结、融冰量的大小(有结冰现象发生的海区,盐度偏高;有融冰现象发生的海区,盐度偏低)、海区的封闭度(海区封闭度越强,盐度会趋于更高或更低)、与附近海区海水的交换量等也能影响到海水的盐度高低。各个因素具有时空不同的变化,因此海水的盐度高低也具有时空的差异。

★分析方法:

①同一纬度海区,主要考虑各海区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关系

②不同纬度海区,主要考虑寒、暖流的影响;其次近岸海区河流径流注入量的大小;高纬度海区还要考虑结、融冰的情况。

最高海区:红海位于副热带,降水稀少、蒸发旺盛、陆上流入淡水少与外洋相通的水域狭窄,达4.1%

最低海区:波罗的海。原因:温带海洋性气候,河流有大量淡水汇入;纬度较高,蒸发小、与外洋相通的水域狭窄。不超过1%

 

3、海一气相互作用

(1)、海一气的相互作用及其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

海—气相互作用与水热交换

①海洋是大气中水汽的最主要来源

②海洋是大气最主要的热量储存库

③海洋是地球表面最大的碳储存库,海洋对大气中CO2的吸收是平衡CO2的主要途径。

④海洋向地球大气提供40%的再生氧气,人们把海洋与森林并称地球的两叶肺。

全球的水量平衡是通过水循环来实现的

能量来源:外因——太阳辐射能、重力能,内因——水的三相变化

   

2)、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及其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正常年份,在赤道附近及其以南海区,太平洋西部温度高、海面高,东部温度低、海面低的状态下形成的。

●厄尔尼诺现象

定义:有些年份,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的海面温度异常升高的现象。

(2)厄尔尼诺现象的典型特征:

①赤道西太平洋大气低层出现西风;

②来自赤道海域的暖水反常向南流动,环流异常偏弱;

③赤道太平洋东部副热带地区高空气压高于正常状态;

④两半球副热带北部冬季平均急流位置向赤道地区和向东偏移。

●厄尔尼诺对环太平洋热带地区气候的影响

①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上升,大气对流活动加强、降雨增多,暴雨频繁,洪涝成灾。 

②西太平洋和印度洋一带,由于海温下降,大气对流活动减弱、降水减少,旱灾严重。

③太平洋和大西洋地区发生的热带风暴都比常年偏少。

●拉尼娜现象

(1)拉尼娜现象是指赤道附近中东太平洋海面异常降低的现象

(2)拉尼娜现象的典型特征

①赤道中、东太平洋具有低于正常温度的深厚冷水层,海面温度一般平均偏低1—2℃,次表层水温偏低2—4 ℃;

②赤道中、东太平洋斜温层深度比正常浅,深度仅达50~100m;

③在赤道太平洋东部,对流性降水受到抑制;

④赤道太平洋大气偏东信风比正常增强;

(3)影响:赤道附近太平洋东西部的温度差异增大,沃克环流增强,同样会引起气候异常和水旱灾害。

4、海水运动

波浪、潮汐、洋流等海水运动形式的主要成因及其作用

(1)波浪:风浪是最常见的一种波浪;海啸是由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或风暴引起的巨浪,破坏力极大

(2)潮汐:海水在月球和太阳引力作用下发生的周期性涨落现象,通常一天观察到两次,白天称为潮、夜晚为汐。杭州湾为三角形海湾,口小内大,夏秋季节夏季风盛行,加剧潮势,形成钱塘潮。

 

(3)洋流:海水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作大规模流动,越向深处流速越小。

(4)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气候: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渔业:寒暖流交汇区形成大渔场

航运:顺风顺水快,逆风逆水慢

污染:范围扩大,净化加快

5、海岸与海岸带

(1)、海岸类型及其特点

海岸的类型

(1)按海岸组成物质,可分为基岩海岸、砂质海岸、淤泥质海岸和生物海岸。

(2)按海岸塑造因素,可分为侵蚀海岸、淤积海岸、平衡海岸。

海岸带开发利用的优势:

①海岸带是海域与陆域的交接地带,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②海岸带的自然资源兼备陆地和海洋双重性质,资源类别和品种最为丰富

③海岸带是海洋、陆地和大气之间各种过程相互作用最活跃的区域,具有很高的自然能量和生物生产力。

④人口密集,城市集中,具有信息、技术、资金等优势。

2)、海岸带开发利用的主要方式

  A海洋捕捞

  B海水养殖

  C港口建设

  ①定义:港口是货物和旅客集散并变换运输方式的场地,由水域和陆域两大部分组成。

  ②影响港口区位的因素:

港口选址是港口建设的主要内容和先决条件。港口选址不仅要考虑水文、水深等水域条件,还要考虑腹地、交通等陆域条件。

  ③一个优良港址一般应满足以下基本要求:有广阔的经济腹地和便利的交通运输;有海阔水深、风平浪静的港湾,能满足船舶航行与停泊要求;有足够的岸线长度和陆域面积,用以布置库场、铁路、道路及生产辅助设施。此外,港口选址要尽可能减少对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的不利影响,并能够与城市发展相协调。

  ④港口规划中,通常要研究这样几个问题:准确预测腹地范围和港口吞吐量,评价腹地范围内经济发展水平、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及其生产潜力;研究港口与腹地之间的疏集运条件,以充分发挥港口的区域服务功能。

  D沿海工业

  E海洋旅游

①按照其空间范围,分为:海岸带旅游、海岛旅游、海上旅游和海底旅游

②距陆域的远近为标准,分为:滨海旅游、近海海上旅游和远洋旅游

6、海平面变化

 (1)海平面变化对海岸带自然环境以及社会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影响

原因: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的两极冰川融化、上层海水热膨胀等原因引起的

危害:海岸带是受海平面上升影响最强烈的地区,特别是沿海国家和一些海岛国家,受海平面上升的危害更甚,如荷兰、孟加拉国及热带大洋上的一些小岛国。

海平面上升会直接淹没一些地势较低的沿海地区,尤其是滨海平原、河口三角洲、低洼地带和滩涂资源等;加剧风暴潮、洪涝等灾害的威胁,引起海水内侵、水质恶化、地下水位上升;影响海岸带地区的渔业资源,破坏珊瑚礁、红树林、海岸沼泽和湿地等生境。

(2)应对海平面上升的主要措施

①制定海洋环境保护法律和法规,约束和规范海洋开发者的行为。

②加强污染源控制,禁止向海洋倾倒有害废弃物。

③加快沿海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对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进行综合处理,达标排放。

④建立海洋自然保护区,对特定区域进行环境保护。

⑤加强环境保护宣传力度、提高公众的海洋环境保护意识等。

二、海洋开发

1、海水资源

海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特点和现状

海洋水资源利用

①海水直接利用: 海水的直接利用,就是用末经淡化的海水代替淡水来利用。如,在农业利用上,用低盐度海水灌溉农田;在生活利用上,将海水用于公厕冲洗、消防用水等;在工业利用上,海水主要用作工业冷却水。

②海水淡化利用:大型海水淡化厂主要分布在三类地区:一类是沿海干旱、半干旱地区;二类是淡水供应困难的岛屿或矿区;三类是沿海城市。

海水淡化是海洋水资源利用的主要方式。目前海水淡化因成本较高,尚未普及。

2、海洋化学资源

海洋化学资源开发利用的特点和现状

    达到工业规模的有食盐、镁、溴、淡水等,我国海盐产量世界首位,天津、河北境内的长芦盐场有平坦的海滩和利于蒸发的天气,是我国最大盐场。实行海水综合开发,有利于海水资源及海洋化学资源的合理高效利用。

3、海底矿产资源

海底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特点和现状

海洋油气资源。锰结核

①大陆架海底:石油、天然气、煤、硫、磷等

②近岸带的滨海砂矿:砂、贝壳等建筑材料和金属矿产

③海盆:深海锰结核,是未来可利用的潜力最大的金属矿产资源

海底矿产资源的开始是一项高投资、高技术难度、高风险工程,目前海底矿产资源开发以油气资源为主。

4、海洋能

潮汐能、波浪能的特点以及开发利用的前景

A具有商业开发价值的潮汐发电和波浪发电。

B潮汐能与潮水量及潮差的平方成正比。潮汐电站主要集中在潮差大、封闭性好的海湾、峡湾及河口处,目前最大的是法国朗斯电站。我国山东乳山口、浙江乐清湾也建有中小电站。潮汐能密度相对大,站址离海岸近,目前最具大规模开发利用的可行性。

C波浪能的优点:在最耗费能源的冬季,可以利用的波浪能量最大;海面极少平静,波浪随时可以利用。波浪能主要集中在南北纬40-60度之间的西风带海区。波浪时大时小,又广布在辽阔的海面上,目前难于大功率开发。

5、海洋生物资源

A海洋生物资源的主要类型

(1)海洋中有20多万种生物,其中动物18万种,包括16000多万种鱼类海洋生物可以直接捕捞,也可通过养殖、增殖等途径实现可持续性发展主要分布在沿海大陆架。有鱼类、虾蟹类、海藻等。

(2)渔业资源分布:

 

世界四大渔场:北海道、纽芬兰、北海、秘鲁渔场。

中国最大渔场:舟山渔场。

B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问题:(1)过度捕捞,造成传统经济鱼类资源不断衰减

(2)围垦和人口填海造陆,导致海洋生态环境变化引起物种减少

(3)海洋污染及某些海洋工程造成的近岸海域生态环境恶化,导致海洋生物资源衰减。

对策:(1)保护海洋环境,防止海洋环境污染,加强海洋管理;

(2)合理捕捞,捕养结合,由单纯的天然采捕向海洋农牧化转变,实现海洋生物资源

的可持续利用

6、海洋空间

开发利用海洋空间资源的重要性及其主要方式

     

7、海洋旅游

海洋旅游业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以丰富的滨海资源为依托,滨海地区已经成为当今最发达的全球性旅游带。随着世界滨海旅游的迅速发展,涌现出一大批著名的滨海旅游胜地。我国拥有漫长的海岸线和多样的海岸类型,滨海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形成许多著名的旅游区;加之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程度高,经济充满活力,因而沿海地区成为我国旅游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三、海洋环境问题与保护

1、海洋自然灾害

风暴潮、海啸的成因、危害及应对措施

(1)风暴潮:

 

危害:冲垮堤防,淹没农田、村镇,摧毁港口和盐场,破坏海岸工程设施,危害海上油田开发,给国民经济、人民生活和国防建设带来巨大损失。我国主要发生的特点在东南沿海地区。

(2)海啸:大多是由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水下塌陷和滑坡等引起的涌向海湾或海港的破坏性大浪。

(3)海洋自然灾害防治

 ①加强海洋自然灾害的预报与监测。

②加强沿海工程设施建设。

③提高人们的防灾减灾意识与自救能力

2、海洋污染与环境保护

1)海洋主要污染源的来源及其对海洋环境产生的危害

A海洋污染的来源于陆地污染物排放,以及海洋上的生产活动和生活垃圾。

①海洋有机质污染主要来源于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它集中在大型港口和工业城市附近,导致海水富营养化。

②重金属污染主要来源于工矿企业的废水、化学农药以及含铅汽油等。

③石油污染:油船事故、海上井喷事故、输油管道漏油、沿海工矿企业和城市排放含油污水等造成。

B危害: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引起某些藻类异常繁殖,消耗溶解氧,使鱼虾和贝类因缺氧而大量死亡。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而威胁人类健康。生物多样性急剧下降。破坏旅游区的环境质量。

2)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主要对策

①海洋是人类共同拥有的财富,保护海洋是全球共同的责任。海洋环境保护应该通过多种途径来进行。

②制定相应的海洋环境保护法律和法规,约束海洋和规范海洋开发者的行为;

③加强污染源控制,禁止向海洋倾倒有害废弃物;

④加快沿海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对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进行综合处理,达标排放;

⑤建立海洋自然保护区,对特定区域进行环境保护;加强环境保护宣传力度、提高公众的海洋环境保护意识等

四、海洋权益

1、海域的划分

内水、领海、毗连区、大陆架、专属经济区和公海等概念

海洋法意义上的内水也叫内海,指沿海国“领海基线”向陆一面的水域。如渤海等。

领海:是指沿海国主权及于其陆地领土及其内水以外邻接的一带海域。领海主权及于领海上空及其海床和底土。领海宽度不超过12海里。享有主权。

毗连区:从领海基线量起,向海宽度不超过24海里。可行使必要的管制。

大陆架包括沿海国领海以外依其领陆的全部自然延伸,扩展到大陆边﹡外缘的海底区域的海床和底土。

专属经济区:沿海国家在享有12海里领海权外,其管辖范围可外延至200海里,作为该国的专属经济区,享有勘探、开发、利用、保护、管理海床上覆水域及底土自然资源的主权,我国的专属经济区面积有300万平方千米。

公海是不包括在国家的专属经济区、领海或内水或群岛国的群岛水域内的全部海域。公海只能用于和平目的,对所有国家开放。

 

2、我国海洋国情

1)我国海洋国情的基本特点

我国的海洋国情

A海域面积绝对数量大,相对量小

大陆海岸线18000多千米,岛屿6000多个,岛岸线超过14000千米,中国的领海面积37万平方公里,可主张管辖的海域面为300万平方公里。

B海洋资源总量丰富,人均占有量不少

C海洋经济发展迅速,但在国民经济中比重小。

开发水平较低,产业规模较小,产业结构中高新技术产业所占比重不高。

D我国海洋环境状况不容乐观

海水污染范围不断扩大;海洋生态破坏加剧

E海洋区位优越,但地理形势相对不利

利在于地处西北太平洋海岸的中枢位置。弊是因为周边海域大多被邻国的岛链所包围。

存在海洋划界等问题:

①中国的专属经济区中有1/3是周边国家也声称拥有“主权”的水域。

②我国海上相邻或相向的八个国家,都与我国有海洋争端。

③与我国相邻或相向国家片面划定涉及我国管辖的海域范围共约150万平方公里之多。

④就目前而言,存在“重复水域”、大陆架和岛礁争议的重区域是在东海和南海。

2)维护我国海洋权益的重要意义

①维护我国海洋权益,有利于缓解对陆地环境的压力。

②维护我国海洋权益,有利于增加资源保有量。

③维护我国海洋权益,有利于巩固国家安全。

④强化全民海洋意识,树立海洋国土观念。

3、国际海洋秩序    

建立和维护国际海洋秩序的重要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意义

关于维护我国海洋权益的重要性:

①主权意识:海洋权是国家主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包含内水及领海主权、海域管辖主权和主权权利等,这些都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安全和发展。

②资源意识:海洋是巨大的资源宝库,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基地,对于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中所面临的资源、能源问题,具有重大的意义。

③促进我国高新技术发展的意义:现代海洋资源的开发,属知识、技术和资金密集型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海洋资源讲课带动和促进我国相关产业和技术的发展。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意义:

①     标志着建立国际海洋新秩序的时代到来

②     为解决领海宽度问题提供了国际法基础

③     体现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沿海国家及内陆国家等各类国家的利益

④     确立的国际海底区域制度,是对公海制度的新发展

⑤     《公约》生效后也带来了一系列新问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