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游戏之竹竿舞
(2013-06-26 08:25:11)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育随笔 |
“小竹竿一米半,两头包裹真好看。小竹竿,真好看,小朋友的好伙伴。做游戏,真安全,两手一摇跳的欢。手脚并拢向外跳,手脚分开乡里跳。放在地上双脚跳,跳跳跳,跳跳跳,健康快乐长得高。”从不远处就传来了幼儿欢快的儿歌声,不用说一听到这动听的儿歌声音,我就知道是我们班的小朋友又在跳竹竿了。
竹竿舞是我们班幼儿很感兴趣的民间游戏之一,也是我们大班这学期重点开展的一项民间游戏。它来源于我国黎族、傣族等少数民族的民间体育活动,它利用竹竿有节奏地进行来回敲击,舞者在敲动的竹竿间轻快地来回穿梭舞蹈,极具趣味性和挑战性,而且简单易学。
竹竿舞是一种以下肢运动为主,结合上肢协调配合的一种好玩的运动。因其具有多人配合的特点,能够培养团队精神而深受广大幼儿教师的喜爱及推广。
跳竹竿可以通过用竹竿控制动作的繁简和动作的快慢而达到调节运动量的目的,适合不同年龄和性别;而且跳竹竿能够促进下肢肌肉关节、韧带的发展,对于发展弹跳力、灵敏性、协调性等都有显著作用。同时跳竹竿是多人配合的运动能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竹竿舞主要分为三种玩法:分别是“并列竿跳”、“三角竿跳”、“十字竿跳”。
其中并列竿跳是最简单的玩法,它至少需要9人,准备三组,并列排齐,每组有两名幼儿面对面跪坐,相距1.5米——2米,二人双手分别各握一根竹竿,听音乐或者儿歌的节奏开始做分合敲击的动作。剩下的幼儿根据分合敲击的节奏,一个接着一个做跳进跳出的动作(也可以一男一女面对面,手拉手同时做跳进跳出的动作。)在这一玩法中,我主要先指导幼儿根据“分合分分合”的口令一个接着一个的跳进跳出,一开始幼儿不是能很好的掌握节奏,跳竹竿的小朋友有的时候脚还会被竹竿夹住,但他们一点儿都没感到痛,反而觉得这个游戏很好玩,申请着还想玩,而打竹竿的小朋友则在打节奏的时候会逐步的变快,使跳竹竿的人一时很难适应。于是我先重新让小朋友一起蹲地学习敲竹竿的口令与节奏,由于多次的练习,幼儿很好的掌握了敲竹竿的技巧。跳竹竿的小朋友也因为打竹竿小朋友的节奏适当,经过多次的训练很好的完成了操练。
其中最难的要数是我们的“三角竿跳” 游戏就需要12名幼儿,准备三组,每组有两名幼儿面对面盘腿而坐相距1.5米——2米,二人双手分别各握一根竹竿,成“三角形”排列,听音乐或者儿歌的节奏开始做分合敲击的动作。剩余六名,每人分别站在外圈固定的方位,根据分合敲击的节奏顺时或者逆时的做跳进跳出的动作。(也可站在内圈,人数根据变化改变。)它难就难在1、由于之前有学过基本动作,在跳出这个动作中一直与“并列竿跳”搞混,所以在这方面我们用了一定的时间,才纠正过来。2、它需要6个人来完成跳进跳出的动作,不过每三个人要交叉着等待一段时间再根据节奏跳进跳出,而我们的幼儿忽略等待时间,直接冲上跳,这一难点我们纠正好多次,幼儿才能把握好。在幼儿学习的比较熟练以后我们并加上了小竹竿的儿歌。在动听的儿歌声中,幼儿快乐的跳着。
再来说说竹竿舞中的“十字竿跳”, 游戏需要8名幼儿,准备两组,每组有两名幼儿面对面跪坐,相距1.5米——2米,二人双手分别各握一根竹竿,成“十字”交叉,听音乐或者儿歌的节奏开始做分合敲击的动作。剩余四名幼儿,每人站在特定的方位,根据分合敲击的节奏顺时或者逆时的做跳进跳出的动作。
可以这么说幼儿学习竹竿舞,不仅能够开阔幼儿的视野,而且使幼儿在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中能够享受美、创造美。幼儿通过对竹竿舞的学习,促进了幼儿自主创新、合作探究、加强交往的能力、同时培养了幼儿集体荣誉感和团队合作精神。学习此舞蹈有利于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