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牵到河边的马》

(2012-11-05 15:36:18)
标签:

杂谈

闫学《牵到河边的马》

很高兴在这里向各位推荐一本书。在公布书名之前,先来认识一下它的作者。

作者简介:闫学,特级教师,1970年生,杭州市拱墅区教研室小学语文教研员,小幼教研中心主任,区小学语文名师研修班导师。出版教育教学专著《牵到河边的马》、《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我负学习》、《跟苏霍姆里斯基学当班主任》、《教育阅读的爱与怕》等等。曾在《中国教育报》、《人民教育》等报刊发表文章百余篇,在《中国教师报》开设个人专栏,是《小学青年教师》、《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杂志的封面人物。积极倡导“读书就是生活”的理念,在全国各地作读书报告几十场;发表读书随笔十几万字,以素朴优美的文笔和深刻犀利的思想蜚声国内教育界,人称“才情与思想兼具,读书与教学并进”。

这是一个年轻的、博学的语文教师,毕业于一所并非重点大学的中文系,是读书改变了她的命运,是读书使她32岁就成为最年轻的特级教师,是读书使她成为全国十大读书人物。她的课堂神韵如茶、淡而悠远,她的文笔相素优美,她的思想深刻犀利。闫学也提出:好书要反复读,要一读再读,要有坡度的阅读,把读书和写作结合起来,也引导我们如何进行专业阅读。

我今天要推荐给大家的是她的较早的作品,在2005年出版《牵到河边的马》。是“新教育,新理念”的系列丛书的一本,由窦桂梅老师主编。丛书有《步入诗意的丛林》、《破译教育的密码》、《建筑生命的课堂》、《触摸教育的风景》。

《牵到河边的马》,这是一本不同于严谨的学术理论,又不同于散漫的教育随笔的教育著作。它既追求日常教育叙事的丰富性、完整性与个体性,又追求教育思想的深邃、独特与创造。书中记录了一个小学语文教师14年的探索与追寻,交织着欢乐与喜悦,思索与迷惘,微微的悸动,细小的收获……都能在这些纯净而坦诚的文字里找到痕迹。

目录

第一部分 牵到河边的马

纷飞的翅羽——由《小珊迪》一课谈文本的多元解读

鲁肃忠厚老实吗——由《草船借箭》一课再谈文本的多元解读

有发散,也有引领——由《小珊迪》一课三谈文本的多元解读

窗外的梧桐树——小议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

美丽的白纱巾——再议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

他是一个负责的丈夫    语文课上的歌声    我把课文改一改   投入地读一次 小学生作文现象管窥      当蝴蝶飞进教室——谈教师的教学机智     一只鸡和一只鸭相加

何时看云雾——由《庐山云雾》一课

谈教学媒体的使用

认识一个苹果——浅谈课堂提问

悲怆的月光   被忽视的一篮水果    从一次评课说起   也说课堂气氛   我的眼里只有你

谁之错   公开课:别样的人生选择    在虚空与茫然之间    我看“那一代”

牵到河边的马——古诗文诵读指导实践

 

第二部分 诠释心中的语文

《秋天的怀念》课堂实录

诠释心中的语文——兼谈《秋天的怀念》一课教学

一堂激越我、湿润我的课——我看闰学教《秋天的怀念》

《匆匆》课堂实录

试图这样教语文——谈《匆匆》一课的设计理念

在“匆匆”里陶醉——我看闫学教《匆匆》

这也是我心中的语文——网络资源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第三部分 离巢飞去的歌鸟

最美的人与最美的气息——读亚米契斯《爱的教育》

教育,有时很简单——读黑柳彻子《窗边的小豆豆》

离巢飞去的歌鸟——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聆听孔子——读《论语》

我的遥远的撒哈拉

书缘

 

第四部分 会跳舞的小草

拒绝淡漠

约定  轻握你的手   温暖的冬夜   甜甜的杨梅   爱的瞬间 爱的梦魇  卖饮料的孩子      那只可爱的小白鼠     邮箱里的贺卡  刀刻的名字   初次见面   蜗牛事件   蝴蝶比黄莺大   早春二月  让你的心灵充满芳香  心灵的对话 花语  是船,就要远航 在旷野中呼喊  会跳舞的小草 

营造一个“场”——漫淡青年教师的成长

教育随笔写作 ——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附录为什么是闫学

代后记为了梦中的橄榄树

 

看到目录,就能感受到它的内容非常充实丰富。。

走进这本书,你可以看见信念的诠释,感受冬夜的温暖,望见歌鸟离巢飞去的身影,听见旷野中呼喊的回声……那些微微的悸动,细小的收获,朦胧的希冀,乃至那些无可言说的焦灼,都能够在这本书纯净而坦诚的文字里找到痕迹。走近闫学,感受她的喜怒哀乐,追寻她执著前行的足迹,领悟她成功背后的不屈精神。

读这本书收获真的不少,不管是教学的理念、方法,还是对教育事业的挚爱,以及怎样去从事这份事业,甚至是做人的道理,等等。读她的书,看到了闫学的奋斗历程,感受到了其中的酸甜苦辣以及她的不屈精神。正如她在前言中写的那样:“面对远方,永远追求那份新奇与未知,永远坚信那里有更美的风景,哪怕磕磕绊绊,哪怕诚惶诚恐,也决不停止前进的脚步。”

书名“牵到河边的马”引用的是大教育家杜威的话,杜威在谈及“教育即指导”这个问题时曾说:“当别人并不做我们希望他们做的事情,或者以不服从为威胁时,我们最意识到需要控制他们,也最意识到可以控制他们的各种影响,于是我们便会强力控制。”杜威的这句话所蕴含的教育思想可以形象地比喻成 “我们可以把马引到河边,却不能迫使它饮水”。这无疑给我们提了一个醒,我们要更多的以指导者和促进者的身份去教育,而不是对孩子“按头强饮”。

当教育与教学同时呈现在眼前时,目光总是更容易被教育所吸引,或许,相对于教学而言,教育中多了几许感性的东西吧。所以,当我拿起《牵到河边的马》时,首先翻阅的是她的后两章。“离巢飞去的歌鸟”展现的是作者的“书缘”,是对书的富有自我的诠释,而我,不仅在这里再一次感受好书的气息,也然享受着作者在书海中遨游之后的美丽感觉。在“会跳舞的小草”的带领下,我走进每一个充满阳光的故事,无论是《爱的瞬间》,也或是《蜗牛事件》,带给我的是作者对教育的理解,对教学的思考。而洋溢在期间的恰是满满的爱意。我能感受到作者的那份坚韧、细腻、睿智,以及对孩子们的浓浓的关爱。

 闫学说:“如果你不爱孩子,不爱教育,不爱教师这个职业,做教师就太苦了。”真正的爱是一种亲和的、包容的爱。因为爱,老师和学生成为朋友,因为爱,教育变得如此快乐,尽管事务繁忙,尽管工作辛苦,尽管教学任务艰巨,尽管教育中有很多劳心劳神的琐事,但是一切却因为爱而变得如此和谐美丽。不得不佩服于老师在其中所付出的,闫学就是这样的。

闫学说:“人与人之间心灵的沟通和理解至关重要。只有善于理解生命,才能真正达到孩子的理解。”要理解学生,必须把学生看成一个独立的人格体,必须与孩子进行平等地对话,善待每一个生命,用真诚帮助他们树立起自信心。要达到这种境界,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我们去奉献,去不断摸索,实践——试着去了解每一个学生,试着去知道学生需要什么,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才是他们能够接受的……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形成自己的一种技巧,甚至形成一种人格魅力。赏识学生,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孩子来看待,挖掘他们的闪光点,理解学生、相信学生,不断地鼓励表扬他们,我想我们也一定会得到皮格马利翁效应的。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说过这样的话:"人性中最深切的本质就是被人赏识的渴望。"无论年龄大小,地位高低,人们都希望得到别人的不同,都不会拒绝别人的赞扬,来自别人的赞扬或奖励,都会令被表扬者产生愉悦的情绪体验,那么学生也一定会朝着你引导的方向前进的。尊重每一位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进步,赞赏每一个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和所表现出来的善意,赞赏每一个学生对教科书的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 …

教育的秘诀是真爱,对于一个教师来说,赏识学生并且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前景考虑,为他们提供最适当的教育方式,这才是真正关爱学生的最佳体现。本书所展示的,或是学生的心灵独白,或是感人至深的教育故事,或是精选的专家评析,然而,它为我们开启的,却是教育的全部奥秘,那就是在对学生的心灵进行了真正的解读后,爱的付出。

本书给每一位老师带来了启示,原来“惩罚”也可以让学生们如沐春风,在学生心底留下最深的感动。并为教师们提供了与学生最直接、最深切、平等的心灵关照的机会。让每一位“诲人不倦者”都不得不反省、深思和探索,因为,这些都是来自真实心灵的呼声。

  闫学讲到了“要让孩子徜徉在美妙的大自然中,在充满快乐的劳作中,在与生活的亲密接触中,给身体以锻炼,给心灵以滋养。”不得不再次想到我们的孩子,走出教室,跑进自然的时候越来越少了。

   闫学还讲到了一个“体验一切”的观点,她认为我们的教育,要“让儿童去体验一切:快乐、悲伤、满足、担忧、失望、羞耻、骄傲、自豪……这是使他们成长为真正的人的必不可少的前提。”我们现在的孩子对于生活,对于人生的体验的确太少。他们更多体验到的是成绩的进退,家人的疼爱,甚至是溺爱,体验到的是极其有限的空间和情感。而我们的学校教育又往往喜欢宣扬先进,赞美优秀,往往将一些反面事态阻挡在教育之外,使我们的学生无法接触。于是,就造成了孩子们头脑中的世界是“美得一尘不染”的。而事实却并非如此,当这些学生走出校门,看到真实的社会时会“不知所措”,会“茫然无助”。毕竟世界有阳光的一面,也有阴暗的一面,我们的教育不能片面,我们应该让学生接受全面的教育,认识全面的世界。要让学生在体验快乐、幸福、成功……的同时,也要让学生体验伤心、痛苦、失败……。健全的人格需要健全的教育。

所以,我推荐这本《牵到河边的马》,谢谢大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