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呻吟语》读书笔记

(2010-05-30 09:44:04)
标签:

呻吟语

读书笔记

君子

存心

文化

分类: 必读书目

《呻吟语》明,吕坤,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711

古代为人处世经典大全

第一章 性命篇

· 深沉厚重是第一等品质,磊落豪雄其二,聪明才辨其三。

· 凡人光明博大,深厚含蓄是天地之气,温煦和平是阳春之气,宽纵任物是长夏之气,严凝敛约喜刑好杀是秋之气,沉藏固啬是冬之气,暴怒是震雷之气,狂肆是疾风之气,错惑是霾雾之气,隐恨留连是积阴之气,从容温润是和风甘雨之气,聪明洞达是青天朗月之气,有所钟者,必有所似。

· 火性发扬,水性流动,木性条畅,金性坚刚,土性重厚,其生物也亦然。

· 命本在天。君子之命在我,小人之命亦在我。君子以义处命,命不足道,小人以欲犯命,命不肯受也。是以君子之心常泰,小人之心常劳。

第二章 存心

· 防欲如挽逆水之舟,才歇力便下流,为善如缘无枝之树,才住脚便下坠。是以君子之心无时而不敬畏也。

· 去恶在纤微,持善在根本。

· 目中有花,则视万物皆妄见也。耳中有声,则听万物妄闻也。心中有物,则处万物皆妄意也。故此心贵虚。

· 把意念沉潜得下,何理不可得?把志气奋发得起,何事不可做?今之学者,将个浮躁心观理,将个委靡心临事,只模糊过了一生。

· 当可犯,可怒,可辩,可诉,可喜,可愕之际,其气甚平,这是多大涵养。

· 天地间真滋味惟静者能尝出,天地间真机括,惟静者能看透,天地间真情景,惟静者能题破。作热闹人,说孟浪话,岂无一得?皆偶合也。

· 自家好处掩藏几分,这是涵蓄以养深,别人不好处要掩藏几分,这是浑厚以养大。

· 宁耐,是思事第一法,安祥,是处事第一法,谦退,是保身第一法,涵容,是处人第一法。置富贵、贫贱、死生常变于度外,是养心第一法。

· 人只是心不放肆,便无过差,只是心不怠忽,便无遗忘。

· 心一松散,万事不可收拾,心一疏忽,万事不入耳目,心一执着,万事不得自然。

· 注视则静物若动,久视则熟字不识。及知蓄疑者,乱真知,过思者,迷正应。

· 忍激二字是祸福矣。

· 吾辈终日念头离不了四字:得失毁誉。尧舜去此,无为而善,忘得失毁誉之心也。桀纣去此,敢于为恶,不得失毁誉之恤也。

· 不愧不奋,便是无志。

· 恕心养至极处,只看到世间人都无罪过。

· 俭则约,约则百善俱兴,侈则肆,肆则百恶俱纵。

· 天下国家之存亡,身之生死,系敬怠两字。此千古圣贤之兢兢,而亡人所必由也。

第三 伦理

· 进食于亲,侑而不劝,进言于亲,论而不谏。进侍于亲和而不庄,亲有疾忧而不悲,身有疾形而不声。

· 隔之一字,人情之大患。此字不去,而不怨叛者未之有也。

· 慎言之地,惟家庭为要!

· 曲木恶绳,顽石恶攻,责善之言不可不慎也。

· 责善之道,不使其有我所为,不使其无我所有,此古人之所以贵友也。

第四 谈道

· 气者,形之精华,形者,气之渣滓。故形中有气,无气则形不生,气中有形,有形则气不载。故有无形之气,无无气之形。

· 五行惟火为气,其四者皆形也。

· 天地间道理,如白日青天,圣贤心事,如光风霁月。

· 衰世尚同流合污,盛世尚同心同德。盛世贵同,衰世贵独。

· 谋后当断,行后当断。

· 到至诚地位,诚固诚,伪亦诚。

· 权(标准)不可豫设,变不可先图。

· 以虚养心,以德养身,以仁养天下万物,以道养万世,养之义大矣哉。

· 先天理而已,后天气而已,天下势而已,人情利而已,理一,气势利三,胜负可知矣。

· 知费之为省,善省者也,而以省为省者愚,其费必倍。知劳之为逸者,善逸者也,而以逸为逸者昏,其劳必多。

· 使人收敛庄重,莫如礼,使人温厚和平莫如乐。

· 一中平常白淡无,谓之七无对。一不对万。万者,一之分也。太过不及对,中者,太过不及之君也。高下对,而平为之准。常者不增不减之物也。白者,青黄碧赤之质也。淡者,五味之主也。有不与无对,无者,万物之母也。

第五 修身

· 心事如青天白日,言动如履薄临深,其惟君子乎?

· 世之大盗,名利两得者居其最。

· 少年不要豪放,可以谨德,老年不要郁闷,可以养生。

· 古今得祸,精明人十居其九,未有浑厚而得祸者。

· 士君子之偶聚也,不言身心性命,则言天下国家,不言物理人情,则言风俗世道,不规目前过失,则问本生德业。

· 乾坤尽大,何处容我不得?而到处不为人容,则我之难容也。

· 义不当为,命不能为,法不敢为,所丧多矣。

· 智愚在读书与否,祸福在为善与否,贫富在勤俭与否,毁誉在仁恕与否。

· 玄奇之疾,医以平易,莫发之疾,医以深沉,阔大之疾,医以充实。

· 贫不足羞,可羞贫而无志,贱不足恶,可恶贱而无能,老不足叹,可叹老而虚生,死不足悲,可悲死而无闻。

· 足恭过厚,多文密节,皆名教之罪人也。

· 礼义之大防,坏于众人一念之苛。

· 大行之美,孝为最,细行之美,廉为最。

· 若不恤群谤,断以必行,以古人为契友,以天地为知己,任他千诬万毁何妨?

· 世间至贵,莫如人品与天地,与古人友,帝王且为之屈,天下不易其守。

· 君子有过不辞谤,无过不反谤,共过不推谤。

· 言语之恶莫大于造诬,行事之恶莫大于苛刻,心术之恶莫大于深险。

· 君子之出言也,如啬夫之用财,见义如贪夫趋利。

· 处世以讥讪为第一病痛,不善在彼,我何与焉?

· 非直之难,而善用其直难,非用直之难,而善养直之难。

· 处身不妨于薄,待人不妨于厚。

· 人之视小过也,愧怍悔恨如犯大恶,然后能改。无伤二字,修己者之大戒。

· 大相反者大相似,此理势之自然也,故怒极则笑。

· 智者不与命法理势斗。

· 一失脚为千古恨,再回头是百年身。

· 我无过,谤语滔天不惊。

· 不能长进,只过昏弱两字所苦。昏宜静以澄神,弱宜奋以养气。

· 吾辈终日不长进处,只是个怨尤二字,全不反己。

· 人不自爱,无所不为,人过自爱,一无可为。

· 物忌全盛,事忌全美,人忌全名。

第六 问学

· 学必相讲而后明,讲必相直而后尽。

· 熟思审处,德生之首务,锐意极力,德业之要务。有渐无巳,德业之成务,深忧过计,德业之终务。

· 天地万物只是个渐,理气原是如此,虽欲不渐不得,而世儒好讲一顿字,便是无根学问。

· 学识须从三代以上来,才正大中平。

· 心术要辨个诚伪,学术要辨个邪正,政术要辨个王伯。

· 自修到格天动物处,方是学问,方是功夫。

· 道理书尽读,事务书多读,文章书少读,闲杂书休读,邪妄书焚之可矣。

· 君子知其可知,不知其不可知,不知其可知则愚,知其不可知则凿。

· 以是非决行止,而以利害生悔心,见道不明甚矣。

· 君子贵才学以成身也,非以矜已也,以济世也,非以夸人也。故才学如剑,当可试之时一试。

· 罗百家者,多浩瀚之词,工一家者,有独诣之语。

第七 应务

· 众人之所混从,贤者执之,贤者之所束缚,圣人融之。

· 任难任之事,要有力而无气,处难处之人,要有知而无言。

· 凡听言,先要知言者人品,又要知言者意向,又要知言者识见,又要知言者气质,则听不爽矣。

· 士大夫抱经世之具,必先知五用:贵择人,贵达时,贵审势,贵慎发,贵宜物。

第八 养生

· 天地间之祸人者,莫如多,今人易多者,莫如美,非不爱美,惧祸之及也。

· 仁者寿,生理完也,默者寿,元气定也,拙者寿,元神固也。

第九 世运

· 势之所在,天地圣人不能违也。

· 造物有涯而人情无涯,人人知足则天下有余。造物有定而人心无定,故人人安分则天下无事。

第十 圣贤

· 面色不浮,眼光不乱,便知胸中静定,非久养不能。

· 于天理汲汲者于人欲必淡,于私事耽耽者于公务必疏,于虚文烨烨者于本实必藻。

· 任有七难,繁任要提纲挈领宜综核之才,重任要审谋独断宜镇静之才,急任要观变会通宜明敏之才,密任要藏机相可宜周慎之才,独任要担当执持宜刚毅之才,兼任要任贤取善宜博大之才,疑任要内明外朗宜驾驭之才。

· 观操行在利害时,观精力在饥疲时,观度量在喜怒时,观修养在纷华时,观镇定在震惊时。

· 无知者借书契而好古之名,以误天下后世苍生。

· 亲疏生爱憎,爱憎生毁誉,毁誉生祸福。

第十一 品藻

· 圣人做出来都是德性,贤人做出来都是气质,众人做出来都是习俗,小人做出来都是私欲。

· 达人落叶穷通,浮云生死,高士睥睨古今,玩弄六合,圣人古今一息万物一身,众人尘弃天真腥集世味。

· 上士重道德,中士重功名,下士重辞章,斗筲之人重富贵。

· 心术平易,制行诚直,评议疏爽,文章明达,其人必君子也。

· 蕴藉之士深沉,负荷之士弘重,斡旋之士圆通,康济之士精敏。

· 君子之交怕激,小人之交怕合,斯二者,祸人之国,其罪均也。

· 正直者必不忠厚,忠厚者必不正直。正直人植纲常扶世道,忠厚人养和平培根本。然而激天下之祸者,正直之人,养天下之祸者,忠厚之过也。

· 心平气和而有强毅不可夺之力,秉公持正而有圆通不可拘之权,可以语人品矣。

· 烈士死志,守士死职,任士死怨,忿士死斗,贪士死财,躁士死言。

· 知其不可为而遂安之者,达人智士之见也,知其不可为而极力以图之者,忠臣孝子之心也。

第十二 治道

· 庙堂之上,以养正气为先,海宇之内,以养元气为本。能使贤人君子无郁心之言,则正气培矣。能使群黎百姓无腹诽之语,则元气固矣,此万世帝王保天下之道也。

· 故明君治天下,必先尽革靡文,而严诛淫巧。

· 兴利无太急,要右视左盼,革弊无太骤,要长虑却顾。

· 苛可以柔道理,不必悻直也。苛可以无为理,不必多事也。

· 气悔运盈,故天下之势不可使之盈。

· 微者正之,甚者从之。

· 能使天下之人者,惟神德惠威。

· 王法上承天道,下顺人情,要个大中至正,不容有一毫偏重偏轻之制。

· 凡于人情不近者,皆道之贼也。故立法不可太激,制礼不可太严,责人不可太尽,然后可以同归于道。

· 惩玩兴废,惩奸止乱,惩齐众捐强,要用重典。

· 民情有五,皆生于便。见利则趋,见色则爱,见饮食则贪,见安逸则就,见愚弱则欺。术则自工,奸则自多。

· 圣明之世情理法三者不相许也。末世,情胜则夺法,法胜则夺礼。

· 天下之患,莫大于“苛可以”而止。

· 若自朝堂以及闾里,只把持得公字定,便有天清地宁,政清讼息。只一个私字,扰攘得不成世界。

· (君王)一人忧则天下乐,一人乐则天下忧。

· 治道尚阳,兵道尚阴;治道尚方,兵道尚圆。是惟无言,言必行;是惟无行,行必竟。 易简明达者,治之用也。有言之不必行者,有言之即行者,有行之后言者,有行之竟不言 者,有行之非其所言者。融通变化,信我疑彼者,兵之用也。二者杂施,鲜不败矣

· 善用威者不轻恕,善用恩者不妄施。

· 御戎之道,上焉者德化心孚,其次讲信修睦,其次远驾长驱,其下叩关开市,又其下纳币和亲。

· 为政之道,第一要德威诚孚,第二要令行禁止。

· 明君养恩不尽,常使人有余荣,养威不尽,常使人有余惧。此长治久安之道也。

· 刑礼非二物也,皆令人迁善而去恶也,故远于礼则近于刑。

· 权之所在,利之所归也。

· 荣辱在君,爱憎在人,进退在我。

· 用人之道贵当其才,理财之道贵去其蠹。

· 进言有四难,审人审己审事审时,一有未审事必不济。

· 监司视小民蔼然,待左右肃然,待寮属温然,待属官侃然,庶几乎得体矣。

第十三 人情

· 古人之相与世,明目张胆,推心置腹。未言无先疑,既言无后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