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崔军是我除了李驰、张可兴、但斌、李剑之外,比较欣赏的私募之一;在于他的言行一致、在于他的真诚。不像王亚伟,作为一个公众人物,其投资风格是专注于抓ST股、冷门题材,根本没有以正面的投资思想来引导我们广大散户!
现在银行股真的是投资者最好的避风港,跟着汇金、巴菲特、史玉柱买银行股并且中长线持有两三年一定不会错。部分中小板、创业板高管们忙于辞职套现的股票,我们为什么还要参与呢?投资不需要高深的学问;需要的是理性、常识、客观。看看下面的昨天收盘:16只银行股市盈率全部在9倍以下、市净率都在2倍以下(只有深发展2.15倍)。占A股总市值近四分之一的银行股估值水平已经低于05年的998点和08年的1664点,这是不争的事实。昨天(10月21日)上证平均PE仅14.03倍,底部特征非常明显。但必须指出的是:这次的底部和1664点有所不同,当前整体市场低估值是局部性、指的是大多是蓝筹股;许多中小盘股、创业板股票的估值仍处于高位。昨天指数又创新低,跌停的股票有20余只、跌幅3%、5%以上的一大堆;但我的资金丝毫无损,因为我重仓的是目前低风险、未来高收益的的银行保险。

买股就买银行股,看上市公司高管解析今年操作策略
———陕西创赢投资理财有限公司董事长崔军
2011年10月21日
今年最佳操作策略是抛出高估值小盘股,买进低估值银行股
其实聪明的投资者可从上市公司高管的投资动向知道股票的操作方向,银行股估值在历史上处于最低估值。
银行股的三大利好:
第一:汇金公司10日斥资近2亿元增持四大行
,10月10日晚间,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均在港交所了披露汇金增持结果。工行公告称,汇金当日通过上海证券交易所系统买入方式增持工行A股14584024股;增持农行A股39068339股;增持建行A股7384369股;增持中行A股股份3509673股。汇金拟在未来12个月内以自身名义继续在二级市场增持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股份。按当日四大行收盘价粗略计算,汇金增持四大行总计耗资19732万元,约为2亿元。
第二:巴菲特大手笔投资美国银行
金融股集体狂欢,据海外媒体25日报道称,“股神”巴菲特旗下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当日决定向美国银行投资约50亿美元,向这家陷入困境的银行投出了信任的一票。
报道称,美国银行将通过私下配售,以6%的年利息向伯克希尔出售5万股永久性优先股。此外,美国银行将按季度分期付款,并可以在任何时候以5%的溢价回购这些股份。
美国银行首席执行官布莱恩·莫伊尼汉25日表示,“我始终相信,美国银行拥有经营业务所需的资本和流动性。我也认识到,巴菲特先生的大量投资是对本行前景和战略的强大支持。”
巴菲特在当日发布的一份声明中表示,“美国银行是一家实力雄厚、领导有方的公司,我与布莱恩通了电话,向他提出了投资公司的意向。”巴菲特称,美国银行的盈利能力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海外媒体报道称,来自巴菲特的这笔投资将有助于平息市场对美国银行体质的担忧。截至24日,8月初以来美国银行股票已累计下跌约30%,因投资者担忧美国银行可能需要筹集新资本。而在巴菲特投资的消息传出后,25日美国银行开盘大涨超过20%,北京时间22时25分,该公司股票报8.09美元,涨幅15.74%。
其他银行股也为之雀跃,在上述时间段,花旗集团飙升6.19%,摩根大通大涨3.32%,高盛集团飙涨5.7%。
在近期因美国信用危机而引发的股市暴跌中,有人恐慌杀跌,有人悄悄抄底。此时,一个熟悉的名字——投资大师沃伦·巴菲特再次出现在了抄底者名单中。
当地时间8月15日,巴菲特出现在美国公共电视台的“查理·罗斯访谈”节目。巴菲特说:“上周一,我们在股票市场的买入资金超过2011年的任何一天。”巴菲特所提及的“上周一”——8月8日,便是美国主权信用被降级后的首个交易日,华尔街三大股市悉数暴跌,其中道琼斯指数重挫634.76点,跌幅达到5.55%,成为自2008年12月以来最大单日跌幅。
此前——8月11日,巴菲特对美国《财富》杂志表示,目前没有任何迹象表明新的衰退正在临近,他正利用市场大跌机会入场低吸。巴菲特还说,“跌得越厉害,我买得越多。我们正在入场。”
一些投资者至今也不明白,在股市大涨、许多人纷纷追涨中,为何总不见巴菲特的身影;而每当市场大跌,在低位成功抄底的为什么总是巴菲特。
——正确的投资观。巴菲特有一句经典的投资名言:“当别人贪婪时你需要害怕,但别人害怕时你需要贪婪”。在本轮股市下跌中,许多投资者被暴跌吓出一身冷汗,一时间看不到股市的希望和未来。但巴菲特正好相反,在多数人感到恐慌之时,他并不认为“新的一轮衰退”将会到来,他说,“股票价格越低,我越会买,我们就是做这个的。”与多数人反向思维,树立正确的投资观,正是巴菲特屡次成功抄底的秘笈之一。
第三:民生银行遭到史玉柱,郭广昌的大手笔增持。
史玉柱32次出手。从民生银行披露半年报后的8月18日至9月底增持行动因三季报再次受限之间的30余个交易日里,史玉柱完成了其对民生银行H股的32次增持,平均几乎每个交易日出手一次,且日增持股权量整体也呈现大幅增加势头。这一频率已经远远超过了其当初增持民生银行A股的频率,也表明了史玉柱对于购入民生银行H股的急切与坚定。9月30日当日,史玉柱更是一举增持了4000万股,耗资超过1.8亿元港币。此前史玉柱已经在民生银行A股砸下近38亿元。截至目前,史玉柱合计持有民生银行A、H股超过11.12亿股,暂时还没有超过半年报中中国人寿的持股量,不过,差距已经大幅缩小。中国人寿中报显示,截至今年中期,中国人寿持有的民生银行A股和H股合计持股占比为4.94%。按照民生银行总股本267.14亿股计算,其A、H合计持股量约13.19亿股。
郭广昌斥资4517万增持。与史玉柱不同,郭广昌没有每天“定投式增持”民生银行H股,而是选择了在某一个时间点实现增持,当然,该次增持也许只是个开始。
香港证券交易所日前披露的资料显示,复星集团董事长郭广昌10月中旬以每股5.345港元的价格增持民生银行845万股H股或0.2%,总计投入4517万港元,其最新持股量已增至5.08%。
郭广昌及其复兴集团在资本市场赫赫有名,曾被称为“复星系”,其旗下资产遍布金融、地产、医药等多个领域。
事实上,擅长和资本打交道的复星集团从没有放弃对金融领域的尝试。自金融危机发生以来,复星集团不但成立了复地景业5.5亿元人民币房地产基金,还与凯雷投资集团成立了国内第一家合伙制外商股权投资企业凯雷复星。今年年初,还与保德信成立了一个PE基金.
高估值的小盘股风险巨大
香港的创业板的垃圾股票都跌倒净资产左右,现在是全流通的时代了,如果步香港的后尘,那创业板的股票下跌空间巨大。
为套现
公司高管爱辞职
当股民在股价之巅被折磨得心力交瘁之时,持有公司股份的上市公司高管们也变得异常浮躁起来。今年以来两市已有近900人辞去高管职位,相比去年同期大增1.25倍,尤其是二季度以来,几乎每天都有三四位高管在“开溜”。在分析人士看来,高管们的离职并非不看好公司,而是不看好股市,想尽快将纸上富贵兑现,从而投入下一场财富盛宴中。(说明小股票还是高估的,只有价值投资才能战胜市场,坚决以0.4元买1元的股票.)
以时间推断,今年第四季度股市将真正感受到这股离职潮的冲击。如今,A股市场上每一只“黑天鹅”的出现,都会让数以万计的投资者胆战心惊,即将到来的这次冲击又会否是压倒A股的稻草之一?不久就可见分晓。
上市公司年内近900高管辞职
上市公司高管离职,本不是新鲜事。甚至为了根治高管的这种病,深交所于去年11月4日发出通知,规定新股上市后6个月内申报离职的高管,从申报离职之日起18个月内不得转让公司股份;从第7个月到第12个月之间离职的,则12个月内不得转让公司股份。
然而,高管限售新规并没有挡住高管辞职套现的坚定步伐。今年以来高管辞职成风,而且很多是组团辞职。现在的ST海龙,就在今年几乎将管理层全部“清洗”了一遍。2010年底,公司副董事长、副总经理、财务总监王利民首先辞去公司一切职务。今年5月8日,公司曾对外表示收到了董事长逄奉建和董事任国威的辞职报告,两人分别以工作原因为由辞去职务;5月12日,担任公司董事会秘书、副总经理、总法律顾问职务的辛青也因个人原因提出辞职请求;6月8日,公司副总经理刘金智、监事王兴华也紧跟着向公司提出辞职申请。在短短3个月时间里,公司董秘、职工监事、副总经理、独立董事、证券事务代表陆续辞职,直至8月6日,监事会主席也递上辞职报告。至此,山东海龙的原高管团队几乎已“全军覆没”。
事实上,在过去的几个月里,还有不少上市公司遭遇人事“地震”,集体辞职的“盛况”时有发生。宝胜股份(600973,股吧)在6月21日、7月22日两次发布高管辞职公告,包括董事长、总裁、董事、监事在内的8位高管悉数离开。重庆百货(600729,股吧)的人事地震更大,短短一个月内出现10位高管离职,创年内上市公司高管离职之最。
这股高管辞职潮以暴风骤雨之势席卷股市。今年年初以来,沪深两市有关高管辞职公告近900起,近900人辞去高管职位,而去年同期仅400人不到。尤其是今年4月至今,超过600位上市公司高管辞职,平均每月有逾百位。
中小板、创业板公司是重灾区
从“地域”来看,中小板和创业板公司依然是当下高管离职的重灾区,共有430份辞职公告,比去年同期几近翻番。其中中小板占到了300起左右,成为A股上市公司中“开溜”最积极的板块。
然而,历数今年的这股辞职潮,也出现了一些和此前不同的现象。首先,与去年还遮遮掩掩的辞职不同,部分今年刚上市的公司持股高管,频频出现闪电请辞的迹象。富瑞特装(300228,股吧)今年6月8日上市,其副总经理陈海涛在6月26日离职,此时离公司上市仅18天,其持有富瑞特装7.8万股;3月29日上市的长海股份(300196,股吧),其副总经理兼董事会秘书徐江峰持有12万股,在5月6日提出离职,此时离公司上市不到一个半月。海能达(002583,股吧)、亿通科技(300211,股吧)等高管,均在上市两月即宣布走人。
尤其令人侧目的是,上市公司的第一代创业者们,似乎也对“辛苦”创立的公司不再留恋。在今年出走的高管中,不乏总裁、总经理等关键职位,甚至包括董事长这类“一把手”角色。据统计,在今年二季度以来出现高管离职的340家上市公司中,有50多家都遭遇了董事长或总经理的“离弃”,其中几乎半数都是来自中小板。
其中比较典型的,当属熊猫烟花(600599,股吧)董事长赵伟平,这位“中国烟花第一人”于7月25日由于“工作原因”辞去所有职务。实际上,赵伟平在资本市场的作为向来颇受诟病,甚至有人称之为“资本市场的惯犯”。从3年来大幅减持股份套利7亿元受到质疑,到闹得沸沸扬扬的高价收购劣质资产,无论是个人作为或是上市公司掌舵上均非议不断。
高管公告辞职不等于离开了公司
从公告来看,“身体原因”、“个人原因”、“退休”或“工作调动”,几乎概括了所有上市公司高管离职的所有原因。令投资者疑惑的是,为何这些高管在企业干了很多年都身体倍儿棒,但一到企业上市后马上就感到“身心俱疲”?当一家两家高管因身体或其他原因离职时,投资者或许可以接受;但当如此众多的高管都因同样的原因而离职时,似乎并没有一个合适的原因可以解释。
“高管辞职并代表不看好他们从事的行业,而是不看好股市。所谓的辞职公告只是表明他们脱离了法定监管,并不等于他们一定离开了公司。”近日在和业内人士就高管离职现象交流时,广州某上市公司高层说出了这番耐人寻味的话,“我知道一些公司高管,其实辞职后工作并没有变化,仍是下面两家公司的法人代表,只是换了个位子而已。”
而这位业内人士的观点也在一些上市公司身上得到了验证。如朗科科技(300042,股吧)原董事长邓国顺去年9月辞职后,仍担任公司董事,从中报来看,他持有的1545万股限售股没有发生改变。有媒体曾曝出邓国顺可能要另外创业的消息,但他自己则强调作为公司第一大股东,仍然对上市公司承担“相应的责任”。
某投行人士感叹,现在高管套现已经有了一套利益链条:从公司包装上市到高溢价发行,上市初期爆炒,然后高管辞职陆续套现。即使股价下跌,由于当初原始股成本极低,仍能获得巨大收益。“此后不管是自己再创业也好,入股其它拟上市公司也罢,几年后又是一个循环。”
高管离职潮负面效应开始显现
既然大多数是以套现为目的,那么高管离职潮对于二级市场的冲击则不言而喻。有一个数字不能忽视,有媒体统计显示,7月辞职的高管中,持有股份者有21人,占核心高管人数的四分之一。
事实上,与上市公司高管离职潮始终相伴的,也的确是高管们的减持套现潮。5月24日,中船股份(600072,股吧)董事长谭作钧、副董事长任大德,以及董事曹坚和林纳新共4人集体请求辞职,原因均为“工作原因”,但谭作钧在中船集团的总经理职位却未变。若算上于3月29日辞职的副总经理丁仲全,短短两个月内,中船股份就有5名高管提出辞职。非常巧合的是,就在他们集体辞职后不久,中船股份股价便开始因“航母概念”而活跃,两个月时间,由5月底19元左右一举攀升至7月底的33元之高,创下近三年公司复权最高价。与此对应的是,6、7月间,该股成交量明显放大,一些营业部频频出现大单卖出。
此外,如三聚环保(300072,股吧)两位高管董事张杰、董事兼副总经理丛澜波,在公司登陆创业板上市一年之后递交了辞职报告,而两人在此之前就已经开始不断套现,在职时的公告套现额就已超过2400万元。
事实上,上市公司高管离职潮涌,对二级市场的负面效应已经开始显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