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昌名人故事》我用最诗意的方式诉诸笔端,传达古韵雅致的意境,舒缓自然,措辞巧妙,富含智慧,文采斐然,引人细说深思。眼前会浮现出一幅幅流动的画,耳边回荡起一阵阵醉人的诵读,脑海中回忆起一篇篇动人的故事。
《瑞昌名人故事》我是在驿道古渡,认识了您的悠久、您的坎坷。给我有无限的资源,不尽的灵感。提笔落墨,思绪万千,点滴过往诉不尽,叹不完人生悲欢。浅浅文字,字字真言,历览前贤国与家,傲然屹立、纵情欢乐。
吴姓,是我国的一个多流源、多民族的姓氏。一源出姬姓,关于吴姓的流源和发展,最有名气、影响最大的是源出姬姓这支吴姓。也是大多数吴姓之人公认的吴姓起源。
[故事一]
[第一世]吴太伯:是古代中国周朝吴国的第一代君主,是周文王的伯父,东吴吴文化的宗祖,姬姓,名泰伯......
璞公:由洪一乡吴家大队石壁,三面环山,村前有石如壁。以防唐代兵变,于公元926年后唐明宗李亶(天成)年间,由石壁老屋,迁往黄沙桥(现今湖北阳新洋港镇),后裔延盛、延福二公再迁贵湖归化里新桥黄沙(即今瑞昌市码头镇下巢湖)桥头大墓田(今码头6214厂)落业。

[第八十世]
仲亮:由黄沙桥头大墓田(今码头6214厂),迁瑞邑瀼溪(即今瑞昌市)生子一:子鄂。
[第八十一世]
子鄂:生子二:德荣、德玉。元末以防兵乱,携二子德荣、德玉由瑞邑瀼溪迁往水陆畈刘家宅后结庐而栖。春暖花开,一日茅庐前来了一行三人讨茶解渴。子鄂父子见家中来了三位不速之客,殷勤接待。
通过相互问候,便知来客是拯救民族大英雄朱洪武及刘伯温,准备与陈友谅开战前,来察看瑞昌三条巷地形,好排兵布阵。军师刘伯温问吴子鄂:"你贵姓?"子鄂拱手曰:"免贵姓吴名子鄂,因元政府备战,常派兵征粮,民不聊生。
我长子德荣腹有诗书,被刘家垉聘请私塾任教,原居瑞昌西门,故率全家在刘宅后结庐栖身"。子鄂陪朱洪武及刘伯温聊时事话家常,长子德荣见家中无美食待贵客,便将猪栏內六十来斤的猪宰杀,婆媳在厨房烧水洗菜,忙得不亦乐乎!
次子德玉年方十六,从小爱习武,像枝初生的嫩芽,充满生机。便缠着腰佩双锏的黑脸大汉张妙帅(张妙帅本邑人,熟悉环境作向导)讲战场用武克敌。厨房炊烟袅袅,一会饭菜飘香,引起众人食欲,请客人入席。
酒足饭饱的朱洪武便要辞行,德玉对父曰:"我要跟张妙帅一起上阵杀敌",是他这个年龄才有的期许与勇敢,子鄂应允,并带路上大羊丫。刘伯温感激子鄂盛情招待,观察四处龙脉对子鄂曰:"此山有一阴地,在大羊丫山头结穴。
你百年后可葬此向东南,后嗣定发富贵;你速迁这山凹,规避战祸",朱洪武从腰囊掏出一根金条相赠。子鄂感激朱洪武赠金、刘伯温军师指点而谢不释口。
到老虎头(又名白石垠)犹如登上瞭望塔 ,豁然开朗和博大境界。纵目四望,山花烂漫、观人间秀色,感受星河滚烫!引万里江山入怀,这是落霞与孤鹭齐飞的朝润暮染,是秋水与长天一色的万彩绽放。
洪武驻足巅峰,微微蹙眉,心中好似有万千思绪无法化开。但朝代更迭的波澜壮阔,是舍我其谁的责任和担当。仿佛听见瀼水西侧,有隆隆的鼓声,那串通天地脉是上游洪峰,滚浪飞流,积蓄了一整个春天的力量,在春雷的助力下,发出的一次贯通天地的脉搏。
洪武抱负不凡,感慨万千,要为后世开创出太平基业,即景脱口而出:
(平水韵)
洪湍洗涮继天明,
武勇中原日月惊。
伯世惠临吴德玉,
温庐子鄂瑞昌情。

1.洪湍——汹涌的急流。
2.继天——秉承天意。
3.武勇——指勇猛的人。
4.伯世——诸侯争霸的时代。
5.惠临——光临,对迎接人到来的敬称。
6.温庐——温暖的房舍。
7.瑞昌——1.原指周文王受命,丹鸟传书之事。周文王名昌,有圣瑞,故称...后以为吉祥昌盛之典。
刘伯温军师文韬武略无一不精,也诗思漫涌,见洪武用我俩名藏头,就用(瑞昌中巷)贯顶赋诗一首:
(平水韵)
瑞云凝聚大羊丫,
昌富普天千万家。
中土扫平无战事,
巷歌把酒话桑麻。

1,昌富——昌盛富庶。
2,中土——3.指中原地区。4.指中国。
3,巷歌——在里巷中歌唱。表示欢悦。
4,把酒话桑麻——端着酒杯谈论农事。
一代君臣:凝视着瀼溪滔滔的水势,感受着乌石河水入江海的澎湃!翻涌成诗走来的千古绝唱。两首诗用词精准,既大气又有內涵,乃巅峰之作,此为大洋叉之大观也!永远留在了瑞昌历史上空;成为瑞昌自信的最强音。
吴子鄂送到小源山铁岭埂,告知去清潭乡方向,挥手作别,回来着手上大羊丫建房,不久一栋青砖黛瓦在山头低凹处落成,袅袅炊烟升上历史的时空,犹如瑞昌中巷一座烽火台,(今有瓦砾立此存照)暂且不提。单表吴德玉跟随张妙帅转战疆场。
[故事二]
在朱洪武与陈友谅大战鄱阳十八年中,一次陈友谅老婆施展法术,在瑞昌天嗣山用绣花针,挑破无数竹叶,朱洪武死了无数兵将大败。德玉被围困在芦苇荡,在这生死关键时刻,张妙帅发现身边吴德玉小将不见,忙拨转马头,杀进重围。
将德玉提上马,共乘一骑,二人挥枪舞锏杀出一条血路,得以生还(如今大畈吴祖堂雕有恩公张妙帅神像供祭)。陈友谅凱旋而归,中途桥下众兵下水,清洗浑身血污,旗放倒于岸上。被夫人遥见,认为大败叹曰:"天意不可违"活活气死;后人将九江港口地名称"洗脚桥"。
真命天子朱洪武,多谢庐山石坎边庙里和尚点化,组合大量渔民(由安徽逃水荒或女联姻后代老表串连支援)便将漁船作战船,形成一支生龙活虎队伍逆江而上,直捣陈友谅后方,大获全胜。吴德玉为朱洪武平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
洪武在南京登皇位,多年后千里访恩人,重上庐山,不见和尚踪影,寻思是仙人,故命名石坎为“仙人洞”的由来。一年朱洪武同刘伯温赏月,宫中清歌妙舞常堪爱,锦砌花团色色怡。又见吴德玉这一当年小伙,现已银盔银甲白袍将军,好不威风。
洪武大帝回忆当年在瑞昌大羊丫山头:花摆锦,野草铺蓝。涧水相连落,溪云一样闲。感慨万千,恩准吴德玉解甲归田。德玉对月怀归:心念一转天地宽,关山杳杳动乡心。闻恩准亦开茅塞,忙跪地“谢主隆恩!”又跪叩军师时,刘伯温曰:
"你家居大羊叉,明堂不阔,山势高陡不堪行,十步全无半步平。今国泰民安,迁到东边大源口平展处落业,此处为荷叶地可发人丁富贵长久"。德玉忙磕头有声,依依不舍,心欢意美不几天回到瑞昌大羊丫;鸡犬不通人迹少,闲花野蔓绕墙头与亲人团聚。
[第八十二世]
德荣:乃子鄂公长子,娶邹氏生子二:从政、从教,迁瑞昌小南门。殁葬水陆畈刘宅后大羊丫山顶。后裔开枝散叶分迁高丰镇乐丰村扁担吴、双丰村山下吴、向湾、洪下乡瓜山等。
德玉:乃子鄂公次子,生于元惠宗元统十四年丙戌(公元1346年)。公乃武家出身,十六岁孩儿立志出乡关,在恩公张妙帅部下,赤胆忠心,有勇有谋,历战沙场。明洪武庚戌年(1370年)因军功晋升为刘伯温侍卫,授白袍将军之职。其吴氏族谱有诗赞曰:
军师侍卫一员将,
银甲银盔舞扎枪。
智勇双全功载史,
尽忠保国显疆场。
娶胡氏生子二:从徵、从徽。谨记刘伯温军师指点,至明永乐一年,迁大源口,以军籍定居,后谱绪得名大瀼庄。坐下马山、笔架峰祖山来龙当中,有洪河活水迎前、大小两源水绕云从荷叶地。村名“大畈吴”。
[上半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