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昌《柯乐源》地名背后的故事(第一集)

瑞昌《柯乐源》
跨越千年的故事,
充满丰富的灵魂。

前
言
习近平总书记说:“要记得住乡愁、要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地名是历史的印记,地名是世代的乡愁。”中文之美,是传统之美,她美在历史,端直的言辞和俊爽的意气,统一结合为诗文的“风骨”。
颇见文字功底的《瑞昌名人故事》横空出世,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我的余生等于在复刻瑞昌。直接将瑞昌诗歌、文学带领到一个新的高度,简直就是瑞昌文化乃至中国文学的代言人!满满都是知识点。
我耗尽心血,为 瑞昌补全了数千年的历史空缺,直接影响后世,在五千年历史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是瑞昌千年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色彩。民间疾苦、笔底波澜,现实人文精神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瑞昌柯乐源乡,地以姓名传,昭示着柯氏生生不息、人丁兴旺,遍布全国,宗族强大的寓意,乃瑞昌文化历史起源当中之一。在源远流长的瑞昌历史文化长河中沉淀,柯氏一族的根源追溯,可谓之相当久远。
其独特的传统文化历史;与宗族核心的凝聚力,传承着优秀的 柯氏祖训,显示出其姓氏的独特文化体系,使其宗族自柯乐源一千一百四十余年以来,绵延壮大,影响深远。为瑞昌姓氏当中,添下一笔闪耀的光辉。

唐广明元年(880年)王绪:寿州人(今安徽寿县)唐朝末年农民起义领袖,出身屠户,颇有积蓄。光启元年(?-885年)呼应黄巢之乱,他与妹夫刘行全趁唐末大乱起兵,攻占河南光州、安徽寿州。
急于扩大队伍,广招民士。时有 光州王潮与弟弟审邽、审知乡邻称为"三龙"参加了王绪的队伍。后来蔡州(今河南汝南)秦宗权招募士卒,王绪以寿、光两州归附秦宗权。秦宗权任命王绪为光州刺史。
于是, 王绪从屠夫一跃为光州刺史。正是(唐僖宗西走入川避难,国库空虚,无力剿灭的情况下,只能封官许诺)并且命令王绪征伐别州,王绪却违命滞留光州,秦宗权大怒,发兵进攻王绪。
王绪率众南奔,经皖入赣破江州(九江),攻陷洪州(南昌),(注:当时五千兵,连家眷数万人过长江,漫山遍野,军满人多为患)。心想暂时占赣,养兵安居。
洪州 观察使钟传,因打不过王绪,依仗本地人,熟悉地理民情的优势,为避其锋芒,分散藏身,待到月黑风高之时,出来杀人放火,扰乱王绪军队。遭钟传偷袭围攻,无法安宁,不得已由赣入闽,攻陷樟州、汀洲之地, 准备进兵泉州。
有一名"术士”说军中将有暴乱发生,请王绪暗中提防。王绪得知自己的地位,将要受到威胁,自然不敢掉以轻心,他把军中武艺出众的将领,一
一借故诛死,连他的妹夫刘行全也未幸免。
军中人人自危,又要求官兵不许 携带老幼,以节省军粮;要求参军王潮三兄弟,抛弃老母,王潮与之力争,王绪愤怒,欲斩杀王潮之母,诸将力谏方免。王潮内心不服,与前锋将军暗中合谋,发动兵变。他们埋伏在竹林里,等候王绪路过。
王绪虽然连诛部属,却没有防备有人找他算账,王绪刚一露头,埋伏的人一拥而上,把一张旧鱼网套在他身上。王绪在鱼网里拼命挣扎,但毫无用处,王氏三兄弟一拥而上,没费什么劲,就杀了王绪。
众人闻讯,欢呼雷动,都推举王潮为主,继续南行。这时泉州百姓,不堪忍受刺史廖彦若的贪暴,派出代表张延鲁前来迎候,请王潮他们攻夺泉州,王潮率部前往,历经一年苦战,终于占领了泉州。
柯成行二、字德修。祖居宁国府旌德县梅里村,公举家告别故土追随屠户王绪,在寿州与光州一带举兵,并为其督粮。行进途中,王绪军中出了新的问题。原来王绪部,为逃避秦宗权的追击,日夜兼程,规定不准部属携老带幼。
柯成公当时考虑,丢下老幼妇孺,怕家眷遭敌毒手,只能带家眷随行。心想追随王绪找个人间乐土,安家立业,远离战乱。经皖入赣,破江州、攻陷洪州进入闽地。
军队盲目扩张,加之大山区,十里八乡找不到人烟,军粮无处筹。 王绪生性猜忌、滥杀将士,人心涣散。在军中无粮时下令,所有军队前行,丢下家眷,任其自生自灭。
柯氏族人私下商量, 柯成公曰:“我再尽力,军粮供需也会脱节,恐遭王绪责罚;又连家眷性命都不保,有何前途?本着人生,各有各的渡口,各有各的归舟,放下执着,便是重生。不如弃军,找个安身之地隐居,平安渡世吧。”
柯氏族人,面临人生的节点,何惧月冷寒心。一致认同,人生这条路,苦乐要自渡,用自己的努力,去换取理想的生活。于是柯亮逃居闽永春桃源,柯成长子柯满,中途走散,后往闽莆田,公带妻携次子柯平,由闽入赣,初居洪州西窖操石山下桃花港,一女嫁入洪州文宅。

前



(上半集)
前一篇:瑞昌《赛湖》地名背后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