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风堂轶事
《中集》
(庐山白鹿洞书院)
庐山白鹿洞书院,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十分憧憬的名胜风景区,小桥、流水、亭榭,相得益彰,环境显得十分幽雅,是文化知识传承地。坐落于庐山五老峰南麓的后屏山之阳。书院傍山而建,一簇楼阁庭园尽在参天古木的映衬之中。南唐升元年间,白鹿洞正式改名为书院,称白鹿洞学院,亦称"庐山国学"。宋仁宗五年,改称"白鹿洞之书堂",与其时的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嵩阳书院并为"四大书院"。白鹿洞书院,天下文人墨客登庐山时,必到白鹿洞书院,吊古寻幽,见学院內高大石碑上刻有:瑞邑文风堂乾隆戊戍科殿试“进士”例授文林郎。这是瑞昌人的骄傲和自豪。
文风堂在(庐山白鹿洞书院深造)
话接上集,文风堂自乡试、邑试以来,屡拔前茅,在江西省洪都乾隆戊子科中举,又得到省蔡学台赏识,将才貌双全的令爱,曲允配以侍妾,心气颇高,志向殿考夺魁。不辜负蔡学台父女的希望,勤奋不懈,满腹珠玑。时光荏苒,三年后毕业之际,收到时常惦记的美妾父亲来信说,明春二月送女来瑞昌男婚女聘,谕婿到九江船码头等候迎接,以便作向导,进内湖入瀼水,到贵人桥靠岸,安排族众抬全副嫁妆等。风堂看完,双手挥舞信袋信笺,欣喜若狂,举目远眺东方的扬州城。
从庐山白鹿洞书院毕业,与众学友执手道别,回家同结发妻周氏,及两个可爱姣儿团年,一家人其乐融融。夜阑人静,姣儿熟睡,夫妻久别,如胶似膝,枕畔耳语缠绵,风堂到此时,不得不坦白洪都会试事说:“监考官如何穿针引线架鹊桥,被吾拒绝,当晚又邀吾上蔡学台家,见到才貌双全互赠藏头诗,蔡学台曲允为侍妾,明年二月送女前来完婚,前天收到来信,叫我明春二月初八,去九江码头等候,导航入內湖进瀼河,直达贵人桥靠岸,派族众去搬嫁妆等,一一坦白”。周氏出自名门闺秀,胸怀大度,尊夫挚爱,爱屋及乌说:“贤妹既愿屈尊俯就,有缘同进一家门,就是一家人,再说哪个好汉不是三妻四妾呢?风堂道:“那你以后与蔡青霞共处一隅,心无芥蒂”?周氏忙接话茬说:“请夫放心攻书,以求上进,不必为家内忧,我会认准家和万事兴的理念”。风堂听到贤妻暖人肺腑之语,对妻子肃然起敬,紧紧抱住周氏,亲了又亲,眼角涌出感激而又倍觉幸福的泪水。
翌年二月,春暖花开,九源八景,无比灿烂,尤其大屋下东方金湓涌日、村落鸡犬相闻,焕发朝气勃勃。初八一大早,风堂骑着高头枣红马,肩上斜披大红绸扎花,前往九江码头候迎,周氏怀抱小儿,送夫送到村口,凝望着风堂渐渐消逝在山天相衔的小路尽头,才转身回家。
贤妻良母是一种岁月(诗歌)
当到家门口,就联想到未写对联,缺乏喜庆氛围,你风堂纳妾,无关紧要,可人家蔡千金,乃名门闺秀,才华横溢,结婚也是人生一大喜事,不能冷冷清清对待。心里暗忖,可能是夫君考虑我的感受,故意从简。还是由我来操办喜事,筹婚宴,写婚联吧。厚貌深文的她:也是出自书香门第,胸中万卷,吟诗作对,书法也不逊色于文人雅士,忙裁红纸自磨墨,唾地成文,挥笔而就:

大屋下东方
(金湓涌日)
大门上
上联:
凤轿临门,鹊喜双凰齐展翅;
下联:
金湓涌日,春华万物迸芽昌。
横批:
隆重婚庆
1.凤轿——有凤凰图饰的轿子。
2.鹊喜——鹊的鸣叫声。旧传以鹊鸣声兆喜,故称。
3.金湓涌日——是九源八景之一。在大屋下东边,旭日东升金湓山壮观丽景。
4.迸芽——1.爆芽,发芽。
堂屋柱上
上联:
风华正茂,贺客盈门,皆赞花开并缔艳;
下联:
堂上支宾,山珍美味,周迎蔡至亦芬芳。
横批:
妻妾共荣
洞房门上
上联:
吾一夜,您一夜,平分秋色;
下联:
妻六甲,妾六甲,繁衍族昌。
横批:
和谐相处
1,六甲——旧时妇女怀孕称身怀六甲。
2.支宾——接待客人。
周氏感慨万端,联对风趣,庄谐并陈,室內布置典雅,外观喜气盈门,婚礼倍添韵致。叹自身女流,与科考无缘,只有抚拍着自己的妙联文采,顾影自怜。似十足的长者风度,胸有成算,把婚宴事务,张灯结彩安排得井井有秩,万事俱备,等待青霞妹的花轿到来。从二月初十起,到三月末,春已尽,百花残,却杳无音信,周氏每晚点上一支大蜡烛,在跳动的烛光下,怀着忐忑的心情耐心等。翌日晌午,依门远眺,见夫君一人,心低意丧回家,心絮十分烦乱。周氏迎出门外问:“你没等到”?风堂只是频频点头不语,这意料不到婚事,让人扑朔迷离,夫妻惆怅,陷入无限的悬念,浮想猜测之中。当风堂见大门上贴的婚联,又急步堂上一观,洞房一览后,就看着周氏,盯得妻子满面绯红,拘谨地搓动着衣带,更显出了一位少妇羞涩缠绵的风姿,使人越发感到她容颜的俊秀。周氏开口说:“蔡青霞妹可能是途中有故而延误,或改变作妾面上无光,也难说,再等时日探清缘由再论,夫不必伤怀,男子汉大丈夫,何患无妻妾?你用功习文,一举成名天下知,前朝才子唐伯虎,妻妾成群,满大的家庭,钟鸣鼎食......”。风堂见周氏和言细语, 说话得体,劝慰有方,颇得人心,速再把三副婚联欣赏一遍后,仰天长啸道:“吾祖上有徳,配就贤妻良母,才貌双全,夫复何求?知足吧”!忙上前抱住眼前的西施亲吻,只见周氏用右手食指,推风堂额头说:“你大白天发哪门疯?让芽崽看到多不雅”?此时风堂见两小孩,就站在身旁,风堂才住手,邪笑几声哈哈,极不好意思地,回书房专心念书去了。
乾隆庚寅(1770)年,恩科开考取士,风堂因祖妣谢世,重孝在身(朝廷法定,三年守孝期满,方可入考场)。乾隆壬辰(1772)年,又因近亲带孝而误考。六年来,就在祖父两代人创办的“柳溪书院”执教鞭,一面自我完缮儒业。到乾隆戊戌(1778)大比之年,准备会试,贤慧周氏,怕秋后北方太冷不适,就为夫缝件皮袄御寒,及筹备盘缠旅费。村庄年老叔伯们,盼望风堂龙年鲤跃龙门,荣宗耀祖,但帮不上忙,就別出新裁,在正月十五元宵夜,请神抬箕,想探出试卷题目是什么?好让风堂胸有成竹,临场发挥到极致。
(抬筲箕姑)
夜幕降临,大屋下老少齐聚祖堂看热闹,由两位黄花闺女托起筲箕,在祖神龛前,摆上供品,焚香燃放鞭炮,跪地作揖磕头,无不面情庄重,囗念咒语:“正月正,麦草芯,麦草开花就地纷。一姑娘,坐一位,二姑娘,坐二位,三姑娘,生得乖,不用请,不用抬,您要来?您就来,莫等深更半夜来,深更半夜桥难过,铜锁难开......”。重复念白,直到请神登箕为至。当两位姑娘齐声念完第二遍时,就听祖堂神龛后一声巨响:“轰隆”!犹如后墙倒塌一般,人人毛发耸然,不寒而栗。但见筲箕绑的筷子自动啄起,有人惊叫一声:“来神啦”!人群欢呼鹊跃,忙放鞭炮,跪地作揖焚香,两位姑娘见神附箕,就抬到中厅小方桌上,恭敬侍候喝茶、吃时鲜供果,饮酒品菜,再动问道:“您是哪路神灵来上箕”?只见箕上筷子在大盘米粉上写出“何仙姑驾到”。
当场齐惊呼,神仙到啦!群情激动,忙得不亦乐呼,燃放鞭炮声,此起彼伏,焚香祭拜,烧纸化钱,上供酒肴,一秉虔诚。但在人群堆中有位青年人“打雀嘴”问:“你是何仙姑驾到,那吕洞宾呢”?此话一出口,就见筲箕上的筷子,在米粉盘中,如笔走龙蛇,带着气愤劲写道:
仙姑驾到问洞宾,
你问洞宾有何因?
是非落入凡间口,
跳进黄河洗不清。
写毕,忽然一阵仙风香气,飘然而去。在场老者,都责怪这位青年人说:“你这年轻人,打雀嘴做么事?本想问今年科考皇上出什么题目,你芽崽嘴多,正事不问,歪经乱窜,现在好?把何仙姑给气走了......”。
欲知后事如何,且待下集分解。
——中集完——
1.打雀嘴——方言:开玩笑。
2.天上八仙中的洞宾,与何仙姑相爱的隐私,是人间谣言,但流传已久。
3.芽崽——方言,指男孩。
鸣谢文府鸿儒大力支持
庚子年一月二十四日书于深圳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