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子张第十九      孔子如日月

(2013-05-05 18:28:10)
标签:

孔子如

有一天

意思

第十

越过

分类: 原创杂谈
    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能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觉,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意思是叔孙武叔毁谤仲尼,子贡说:“不要这样做!仲尼是毁谤不了的。别人的贤,好比山丘,还可以越过去;仲尼,就好像日月,无法超越它!人家虽然想自绝于日月,这对日月有什么损害呢?只显出他不自量罢了。”
    这又是子贡针对叔孙武叔毁谤老师而作的回答,就是劝你不要再这样了。更何况我老师的德行,像你这样的人无论如何是毁谤不了的。因为别人的贤和道德,哪怕就有山那么高,让人看着确实崇高和伟大。即使这样,人们只要去努力,还可以慢慢爬到山顶上。但我老师的崇高和伟大,如同太阳和月亮,你只能用两眼看一看。就是你想拿也拿不到,同样用手摸都不可能。再像有些人就是别出心裁,想与他保持距离,同样也影响不了太阳和月亮的照射。
    就是你盖一座房子不设窗户,将阳光挡在外面而不让射入。但太阳和月亮并不因为你的举动而生气,也不由于你的行为而失去光芒万丈。再说只要你修了房子,就得有门和窗户。这不是你的房子需要阳光,而是你自己需要充足阳光。再谁敢说这些阳光,不是从太阳和月亮哪里照进来的。换言之,就是你不接受孔子的思想,可以说这没一点关系。就像我们近百年来的打倒孔家店,虽然政府在政治上很不提倡,但在民间和世人心中如同不落的太阳,如今还走上了世界。
    这可不是孔子本人的推动,也不是那个弟子的努力。而是发自我们每个人都有一种思考问题的心。在遇到一些难以回答的问题时,就身不由己的从他的学问中找答案,然后证明是正确无误的。这就是他的思想,由于随着时间的推移时不时的影响到我们。所以你作为一个平常人,要想毁谤孔子,只能显得你自不量力。就同我们遇到天冷难受时,就想到屋子里要生火取暖。遇到天热时需要空调来降温,让人心情舒畅的一样。
    还有些像社会上的好多人,这不说是愚蠢,最起码是不懂得天地间,还有因果和鬼神的存在。一说起来就天不怕地不怕的样子,其实这些人是最怕鬼神的。因为你让他一进到寺院,就身不由己的会闭上那张多事的臭嘴,甚至连大声喧哗的气力都没有。这时所表现出的,就是一副标准虎头蛇尾的样子,这难道不是自己心虚还能说明什么呢?
    再像有些人,你让他看一些宗教方面的经典,甚至都不屑一顾。但就是这样,经典还是在全世界广泛传播,而没像这些人的不看,经典像珍稀动物一样在世上绝种的。因为每个圣人的心,他就同太阳和月亮一样永远照耀着大地,而不是像你盖了房子就能挡住阳光的。再说圣人的心是平等无别的,而不平的恰恰是小人的一张乌鸦嘴。整天在那里没事的时候,常给别人找一点事而麻烦自己,好像显得自己多有能耐和伟大。就跟现在的好多网友,为了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常借学者的名气来抬高自己的倒不少。
    这让我想起孔子和子路的一次对话,孔子说:“君子的心胸平坦宽阔,小人却经常局促忧愁。”这时子路就问老师:“君子也有忧愁吗?”孔子回答说:“君子没有得到职位的时候,在修养自己的心志中感到快乐;在得到职位后,在办好政事中得到快乐。因此,君子终身快乐,而没有一天的忧愁。相反,小人在没有得到职位的时候,就忧愁自己得不到;但在得到职位后又生怕失去它,这就是小人终身忧愁,而没有一天的快乐。”
    可见这就是一个人的不同境界和精神家园,因为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住在自身境界的家园中。是好是坏,就是快乐不快乐,每个人都必须要有这个精神家园的存在,而且你要想搬家都是不可能的。不过纤巧势力的人,就要受那种身外的困扰,心中无得失挂碍的人爽朗豁达,这是小人无论如何做不到的。就像这个叔孙武叔,前后两次毁谤孔子。好像显得自己聪明能干,其实把自己的丑行暴露无遗。
    一般来说这样的暴露一次就够了,子贡不说他也就罢了。但他还不知深浅,结果让子贡把他贬到十八层地狱都不明白。因为天有多高,地就有多深。可见愚蠢之极,也说明一个标准小人之举。而且让弟子们记录下来后,让多少人鞭笞了两千五百多年,其名声早就不知臭到哪去了。也是一些小人玩弄的一贯伎俩,活着的时候,就千方百计借用君子和圣人来抬高自己。但没料到身后让人指责,让自己名声更加臭名昭著。
    不过话说回来,世上的可怜人一般都是这样。那真是不见棺材不掉泪,不到黄河不死心,甚至到了黄河心不死。这就说明这些人的顽固不化,也让圣人看着着实可怜和悲哀,也把自己的丑恶行径表现的淋漓尽致。作为君子和圣人,只能多加给予原谅,得过且过,毋须计较,因为这对圣人没有丝毫的损伤。如同有些人指着天地责骂不公,这又能说明什么呢?只能显出蚍蜉撼树,蚂蚁缘槐罢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