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黄智华
黄智华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239
  • 关注人气:57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盘遇时窗共振面临关键抉择

(2018-09-10 15:28:35)
标签:

财经

股票

黄智华

分类: 易理时运

大盘遇时窗共振面临关键抉择

黄智华

近来大盘反弹乏力,市场交投不活跃。之前我指出,今年戊戌年有一个60日周期波动的现象,与戊戌年相克冲的日子如甲辰日前后要留意其波动效应。例如今年313日甲辰日形成了重要高点效应,导致之后一个多月持续调整;512日甲辰日,其为周六,结果大盘复市后冲高回落,518日和521日再度冲高后见顶,并导致后一个多月出现较大跌幅;711日也为甲辰日,结果当日低开大跌,次日反弹后持续调整一周。这几个甲辰日前后体现一定程度的“魔咒”效应,或体现的是狗年60日周期波动的现象。

我上周指出,今年99日(周日)为甲辰日,而98日(周六)为白露节气,也为笔者《八卦时空律》所列八卦日期,形成三时窗交汇共振的局面,可关注其前后涨跌波动效应。

结果上周五大盘受有关利好影响盘中有所反弹,但冲高回落,本周一呈现略大跌幅,特别是创业板指大跌创20156月见顶调整以来的新低,这或体现上周五冲出时窗短期高点转折,特别是99日(周日)为甲辰日,910日本周一复市大盘再现60日周期“魔咒”效应,出现较大抛压。

从走势看,大盘弱势格局未改变,在沪指30日均线(2745点)特别是60日均线(2785点)未有效突破前,弱势暂难扭转,操作宜谨慎。而沪指20136251849点、20143121974点、20188202653点等底部连线(2650点上下区域)支撑带,与30日均线于今年9月收敛到顶端;深成指相应支撑带与30日均线压力带也于9月内收敛到顶端。这或意味着大盘将在今年9月选择向上或向下突破,但由于在形态顶端区突破,估计向上或向下突破的爆发力有限。

本周一市场下跌,面临形态顶端区突破抉择,沪指再度跌近2650点上下区域支撑带,深成指也相应跌至支撑带,如有效跌破则或进一步探底下寻支撑。

从今年春节以来的走势看,正如春节前我指出,2018年为大周期之窗,戊戌狗年股市的赚钱机会是冲击跌出来的,戊年宜静守不宜过动,等待时机出现,包括地缘政治、经济形势等。所谓“戊不朝真”,动不如守静,从今年市场走势看,的确如此,参与操作的大多亏损。1988年属戊辰年,1998年属戊寅年,2008年属戊子年,2018年属戊戍年,均属六戊。全球股市均有10年周期转折调整的规律,如19881998年、2008年出现不同程度的较大调整,这体现“戊”年属性。

另外,戊戌年五行格局,体现戊戌兵器象形之冲突摩擦,贸易摩擦,宜化解分歧,走向合作,避免双方损失。

话说证券部的陈姨近期多观望为主没有多少操作,她说,市场较弱势,大多数股票反弹乏力,她仅继续在一些科技股、次新股和高送转题材股方面适当做做短线。

黎大叔所持的不少股票今年以来严重亏损,但又舍不得抛,望着其持续走弱,也不懂得如何处理。

梁伯认为,从今年以来两融余额持续下降看,一定程度上也可视为市场风险偏好有所下降。据有关统计,今年130日,两融余额达到年内峰值1.08万亿元,之后两融余额持续下降,截至94日收盘,沪深两市两融余额降至8572亿元,创两年以来新低。

李生近周见大盘弱势不好操作,也基本空仓观望,等待机会。他说,不少权重如银行股、钢铁股等近期在半年线附近反复受压,估计其半年线和年线仍有待消化,未来市场有待这两大品种回稳或才有机会。今年6月以来,虽然全球贸易摩擦加剧,但外资投资A股的势头并未减弱。外资持续流入A股市场,一定程度上是因为A股市场在全球的重要性提升。从估值来看,MSCI中国和沪深300等指数的估值均处于历史低位,但市场底仍有待探出确认。

(本文不作为任何操作建议,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本文主要内容黄智华发表在《投资快报》,人物为虚构)

黄智华著作介绍

黄智华“中华胜景智慧行”系列书:《青藏天道行》《名山大道行》《名山菩提行》《行走老子众妙门》《大道行踪》讲中华胜景智慧,“智者股道”系列著作: 《八卦时空律》《我要做股神》《赢的顿悟》《周期波动节律》《如何判断牛市和熊市》,破解股市涨跌的规律性,是投资制胜宝典。全国各大书店及购书网站有售。

黄智华新著《岭南形胜行》一书已出版,书店和主要购书网站有售,该书介绍岭南山川地理、名胜古迹,同时将岭南山川地理形胜与中华传统文化和民俗文化联系起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