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塔
广州塔是“定海神针”
黄智华
上周说道,今年12月6日我到广州海珠区图书馆赠送了一批所著的书籍,后来,12月11日海珠区图书馆馆长罗湘君女士一行在海珠区作协前主席、海珠区档案局前局长张远环的陪同下来到我家,给我颁发了赠书荣誉证书。
罗馆长对我家拥有众多的诸子百家、传统文化和其他共上千册的藏书,以及名人字画很感兴趣,我说,这些或许能带来一种好的气场。
张远环老先生对我家书房外露台的风光赞口不绝,他说,向南能看到整个海珠岛的风景,向东能看到东塔、西塔、广州塔、赤岗塔、琶洲塔,我说这5塔刚好是合五行之数,说来也奇怪,自从我家附近的广州塔建起后,我陆续出版了10本书,今年更是一下子出了4本。广州塔就是文昌塔。
广州赤岗塔、琶洲塔、莲花塔是广州古代的三座“风水宝塔”。这三塔是广州出海口著名的“珠江水口三塔”,广州市东面地势比较低,三塔构成“锁江”“束海口”之格局,使广州乃至全粤能固“扶舆之气”。
不过随着珠江两岸高楼矗立,目前这些风水塔的风水意义已不大,其更多体现的只是历史文化价值。代之的是“新三塔”即广州塔、东塔、西塔。
广州珠江边南岸的广州塔投入使用后成为新的风水塔,与赤岗塔处于同一条南北向的直线上,其处在广州新城市中轴线的中心位置。
古人认为,欲出人才,要有高物接通天之气,广州塔是广州最高的建筑,其形态就如文昌塔,天线伸向上空,似乎要引入宇宙的气场,成为连接天与地的纽带,进一步促使广州人才辈出,加强广州的运势。
按我的分析,广州塔、东塔、西塔不仅能有效“锁” 住珠江之水“势”,积聚更大的“财气”,而且对广州乃至南粤起“定海神针”的作用,其所引发的如经济、科技、观光、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效应,有助于巩固广州在华南地区中心城市的地位。
我在《大道行踪》一书中写道:
广州传统的中轴线以白云山、越秀山为“靠山”,北起越秀山镇海楼、中山纪念堂、市人大常委会大楼、市政府大楼、人民公园,南向起义路、海珠广场,再延伸至珠江。这条传统的中轴线是广州古城的脊柱,其沉淀了广州以至岭南地区的文化底蕴,是广州古城山水灵气的吐纳点,是传统的“龙脉”所在。
时代在变化,历史在变迁。广州城的范围不断扩大,广州的经济、文化脉搏逐渐向东移动,并逐步形成了与传统中轴线并行的新城市中轴线。
广州新城市中轴线北起白云山、瘦狗岭,“龙脉”向南延伸,经天河燕岭公园、火车东站、中信广场、广州购书中心、天河体育中心、珠江新城、商务地标西塔和东塔、广州歌剧院、省博物馆、海心沙市民广场,南至广州塔、赤岗塔公园、万亩果园保护区、广州新客运港等。
这条南北向的新城市景观中轴线,以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商务经济为主导,集龙脉山水之气、人文教育、商业财富脉搏之气,是一条新的“龙脉”,与老城中轴线相呼应。
广州中心城区北有白云山,南有珠江,呈现山环水抱的风水格局,形成人才辈出,经济商业蓬勃发展的好气场。而新城市景观中轴线及其标志建筑广州塔,逐渐取代了原中轴线及其标志建筑越秀山镇海楼,成为广州迈向新里程的重要标志。
注:本文发表在《投资快报》上
附:黄智华“中华胜景智慧行”系列新书:《名山大道行》、《名山菩提行》、《行走老子众妙门》等近期已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全国各大书店及购书网站有售,《青藏天道行》11月已出版,陆续上架。
系列丛书作者通过游览众多道家、佛家文化名山、胜景,和西部山水自然形胜,以及由此所写下的感悟,与你共同进入并不神秘的“大道”殿堂。道家、佛家的平静、恬淡无为,大自然的原生态的自然本性,对忙碌的都市人,特别是对在股海中挣扎、拼搏的投资人来说是一副难得的清凉剂。
《青藏天道行》在介绍美丽的青藏高原风光的同时,穿插和解读了众多发生在青藏高原上的神仙传说和《山海经》的故事,另外还讲述了发源于青藏高原的横亘亚欧大陆的八大龙脉。
“中华胜景智慧行”系列新书全彩印刷,图文并茂,基本将中华大地胜景囊括其中,并赋予丰富的文化内涵,具较高的欣赏和收藏价值,购买及介绍详见(点击):黄智华所有著作介绍及购买
加载中,请稍候......